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唐公沟矿存在的煤层自燃隐患,分析其煤层自燃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和检测数据,提出防治矿区煤层自燃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实践效果表明,采取措施后的煤层综采上隅角CO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增强了矿井防灭火应急救灾能力,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的系数.  相似文献   

2.
<正>前进煤矿为原白沙煤电集团的骨干矿井,现隶属于湖南黑金时代南阳矿业公司,设计能力为20万t/a,储量丰富,主采煤层为急倾斜煤层,煤层发育、结构简单,煤质优良,因浅部煤层赋存良好,老窑小窑发育,其积水严重制约着前进煤矿的安全生产。自1983年投产以来曾多次发生淹井、淹工作面和局部透水事故,矿井损失巨大,2001年前,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12万t/a。因此,探讨和解决前进煤矿水患防  相似文献   

3.
针对唐公沟矿存在的煤层自燃隐患,分析其煤层白燃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和检测数据,提出防治矿区煤层白燃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实践效果表明,采取措施后的煤层综采上隅角CO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增强了矿井防灭火应急救灾能力,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的系数。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贵州省煤矿多处于复杂地质地形条件的山区,矿井中煤层瓦斯含量大,“高突”矿井数量占的比例较大,瓦斯灾害严重.选取煤层埋深这个矿区内影响煤层瓦斯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与煤层瓦斯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灰色分析和回归,通过研究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高突”矿并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实测数据,发现瓦斯含量与埋深符合对数函数规律,即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瓦斯含量逐渐增加,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直至煤层瓦斯含量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5.
郑煤集团公司位于河南豫西产煤区,地质条件特殊,属于“三软”煤层(顶板软、底板软、煤层软)且煤层瓦斯含量高。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多数主力矿井由低瓦斯升级为高突瓦斯矿井,郑煤集团饱受矿井瓦斯灾害威胁,1996年以来共发生大小瓦斯突出达64次。2004年10月20日,在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中平能化集团现有职工15.7万人,生产班组1万550个,其中井下班组6369个。中平能化集团现有35对矿井,其中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和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7.
解读《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旭生 《劳动保护》2007,(11):54-55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6年11月发布的AQ 1024-2006《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已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了。作为强制性行业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突出矿井和突出煤层的鉴定方法、审批程序和鉴定报告内容等,进一步规范了突出矿井或突出煤层的鉴定行为和程序。  相似文献   

8.
煤层瓦斯含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藏深度、围岩性质等密切相关,以不同煤层地质参数及其相对瓦斯含量数据为原始序列,通过灰色处理建立微分方程预测模型,使用GM(1,4)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未开采区瓦斯含量的预测方程,并进行了残差检验.同时对不同因素对瓦斯含量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近距离高瓦斯突出煤层首采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的问题,在对目前松河矿井首采工作面煤层及瓦斯赋存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首采工作面采用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并采用残余瓦斯压力法和钻屑指标法分别对预抽效果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预抽效果检验消突率为100%,区域验证消突率在98.7%以上,区域防突技术应用效果较好,保证了松河矿井首采工作面的安全快速的掘进和矿井的提前达产。  相似文献   

10.
掌握煤层瓦斯分布规律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必要技术条件之一。根据金地井田的地质构造特征,由现场实测8号、13号煤层瓦斯含量和气体组分实验室分析测定结果,结合煤层瓦斯垂直分带理论,判定金地井田范围内8号、13号煤层均处于瓦斯风化带。应用分源预测法,对金地井田不同生产时期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含量进行预测,认为受井田中东部大面积13号煤层隐伏露头影响,8号、13号煤层处于瓦斯风化带中的氮气-甲烷带,但无法进行瓦斯变化样度计算。该研究可为该矿井投产后瓦斯安全管理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突出煤层群开采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技术难题,以神华宁煤矿区的乌兰矿为工程背景,基于下伏煤层开采形成的双重卸压效应、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的时空接替,通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了基于双重卸压效应的煤层气开发模式,形成了突出煤层群开采条件下的煤层气综合立体开发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突出煤层群矿井瓦斯治理水平和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2.
煤层钻孔失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瓦斯松软煤层、软硬复合煤层和突出煤层深孔钻进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制约部分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瓦斯治理效果的瓶颈。尽管众多研究者在钻孔施工装备及工艺的改进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因煤层钻孔失稳机理尚未完全揭示,钻孔成孔工艺缺乏理论支撑,上述难题至今仍未破解。从煤体结构判识及分类、含流体煤力学特性、失稳机理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煤层钻孔失稳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指出,含流体煤卸载过程中,煤层钻孔在流-固-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失稳破坏机制研究,是破解煤层深孔钻进难题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阜生矿15#煤层容易自燃的特点进行程序升温实验研究,测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CO2、CH4、C2H4、C2H2等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的浓度和热解温度,遴选出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并利用标志性气体的浓度指标对矿井的自燃灾害进行预测预报,为阜生矿早期自燃预测预报和矿井火灾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在含煤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断层、褶曲;煤层走向、倾向起伏,呈向斜、背斜构造;煤层厚度变化大的矿井,称之为不稳定煤层矿井。 福建省煤矿基本上均属于不稳定煤层矿井。对不稳定煤层矿井采用适宜的开采技术是采煤业常遇的重要课题,尤其是缺煤地区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不稳定煤层矿井开采技术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裂隙在煤层中的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和方向性,确定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和线频率,有助于提高矿井煤层瓦斯抽采效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与同期古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宏观线形地貌和线形构造要素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煤层裂隙优势发育方位预测的可行性;根据煤矿井下采掘工程特点,基于测线法与观测窗法相结合,提出了煤矿采煤工作面煤壁节理裂隙观测方法,应用该方法预测出试验区域煤层节理裂隙优势发育方位沿NE40°~70°方向,平均线密度为2.1条/m。  相似文献   

16.
朱仙庄煤矿是一个一级自然发火矿井,建矿以来曾多次发生自然发火事故,煤层自然发火由此成为制约矿井安全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7.
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和开采之后,回采工作面及其采空区中的保护煤柱和煤层顸底板一旦发生垮落可能会造成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如何防治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垮落事故,是急倾斜煤层开采矿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测定煤层硫化氢(H2S)含量,防治矿井H2S涌出,提出一种通过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的方法。在未受采动影响的新鲜煤壁,采用钻屑法取样,通过测定煤样H2S解吸量、取样过程损失量和H2S残存量确定煤层H2S含量。根据溶于水中H2S的p H值和色谱分析解吸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H2S解吸量;根据煤样解吸规律和气样H2S体积分数,确定H2S损失量;根据色谱分析残存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其残存量。用此方法,对山西某矿H2S涌出煤层进行现场和实验室测定。研究表明,该矿H2S含量为(4.465~6.701)×10-3m3/t。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是可行的,可以为矿井H2S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低渗煤层高压水射流割缝增透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尔辛赫煤矿为高瓦斯矿井,3号煤层为较难抽放煤层,如何有效增加3号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成为矿方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采用自主研发的瓦斯抽采孔水力作业机,开展了低渗煤层高压水射流割缝增透抽采瓦斯技术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经高压水射流割缝后,瓦斯抽采钻孔的平均抽采浓度增加3.87~9.31倍,平均抽采纯量增加2.67~7.33倍,增透效果显著;割缝钻孔出煤量为2.3~3.4 t,使钻孔周围煤体地应力得以有效释放,这也正是瓦斯抽采效果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距离煤层大断面切眼支护稳定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距离煤层群的下行开采中,上位煤层的回采直接影响到下位煤层开切眼围岩的应力分布、破坏规律以及围岩的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到切眼的支护方式。为了分析下位煤层工作面切眼锚杆支护的稳定周期,利用基于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的计算工具Flac3D,以矿井近距离煤层工作面10603的切眼支护为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上位煤层开采后,切眼围岩在支护前和支护后的应力分布、破坏规律和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切眼进行锚杆支护后,应力集中带及影响范围都减少了50%,围岩剪应力由支护前的2.5 MPa降低到支护后的0.6 MPa,围岩塑性区域比支护前减少了40%,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的破坏,且切眼顶底板稳定周期为26天,两帮稳定周期为28~3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