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投入之上.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资源利用率十分低.庞大的人口基数又导致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低.所以我国必须要进行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改变,走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走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普遍欢迎,各级环保工作者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反思发展道路,推进产业升级并加强环保工作,从省市一级来讲,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丰富,转型相对容易,速度也很快。但作为县一级,以藁城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质量和环保工作水平在石家庄各县市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市委、政府也下了很大功夫,作了很大努力,落实了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和进步,特别是在奥运期间,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3):11-11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靠什么整合西部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西部开发的长期战略,就是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幸福的新西部。如果没有一个创新的机制,是很难实现这些目标的。其次,在今后五到十年,要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取得明显进展,新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   要建立一个创新的经济,必须要有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西部大开发不能走传统的老路,要依靠科技力量,走市场化道路,立足本地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包括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以及各种市场制度的创新。   西部开发,建设创新经济,产业上要发展技术经济、生态经济。21世纪的全球经济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经济,技术的投入和含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西部大开发,也不能偏离这一发展趋势。从目前来看,一是要加快信息开发,这不仅有利于西部的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提高西部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二是要发展有地区特色的科技优势,如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应用技术;三是要发展生态、环保以及服务型经济。西部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过去的生态和资源破坏都很严重,因此要采取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四是对传统工业应采用高新技术进行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对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五小”企业实行破产关闭。……  相似文献   

5.
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首次被纳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标志我国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如同“知识经济”一样, “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和增长成了发展的唯一尺度,似乎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环境质量要求随之提高,经济增长必须与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就如何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之路,提出了树立“五种理念”,建立“五项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稻葵 《绿叶》2010,(Z1):44-47
2010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调结构,走一条创新的绿色工业革命道路。面对贸易、资源与环境瓶颈,中央政府应从最高的政治层面重视绿色发展:绿色、环保、低碳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战争,即便损失一点增长速度,也应该在所不惜。如果我们能走出一条绿色的低耗能发展道路,中国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被认可度就会大大提高。如果这条路子能走通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想没有人敢再来怀疑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8.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要求农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限的生产力水平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单一的经济结构形式决定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本文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我国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及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回顾了环保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影响环保产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其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以“十五”纲要环保目标为指导,论述了重点解决水、空气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的目标任务及其绿色经济的市场发展前景。对部分省(市)、区域市场需求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化、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为了促使我国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就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健全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和完善的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绿色文化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坚持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宗荣 《四川环境》2000,19(1):61-63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总理2和本地地区的环境形势,谈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才能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展地方环保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发展地方环保产业的六大要素:优势、科技、龙头、基地、环境、创新。抓住了这六大要素,地方环保产业就可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张晓强 《绿叶》2010,(12):45-47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极大地推动绿色工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大贡献,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科技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和不竭动力。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测算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处于下降阶段,其变化趋势是科技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的省级区域,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大部分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下降阶段,技术进步的变动是带动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主动环保战略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实施主动环保战略才能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环境资源的相对劣势,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条件,并已日益成为主要因素。目前我们必须针对环境资源特征主动地实施国土全域控制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环境文化,创新环境科学技术结构,改革政府职能,才能主动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9月1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强调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实现低排放、高增长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内在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从化市为例,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并提出了走资源产业化开发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14,(3):42-42
正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巨大,但国内矿产资源不足,难以支撑经济增长,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资源,如有效利用,可替代部分原生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节省大量原生资源,弥补我国原生资源不足,又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为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作出积极贡献。抢抓机遇打造一级新能源产业园区山西吉天利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位于山西省盂县苌  相似文献   

19.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