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仪陇马鞍镇南海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以土地整理前后1:2000实地调绘结果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探讨土地整理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改梯(田)后耕地中田块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度增加;耕地类中的旱地、农村宅基地及林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丰度指数降低,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维度选取8个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丰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耕地作为丰县景观基底,其景观结合度水平较高;耕地和园地景观的聚集度高、破碎度低、连接度高,而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则相反;距离交通线路越近,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等景观指数越大;经济较发达镇的斑块密度较大,景观分散度和分离度指数较高,聚集度指数较低;距县城越远,景观类型分布越集中且较单一.  相似文献   

3.
在GIS技术和卫星遥感资料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FATS3.3分析了揭阳市惠来县1994-2001年的土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分别在类型水平上和景观水平上选择了部分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破碎度趋向加深,景观结构和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加(尤以林地和其它用地严重);景观稳定性增加,优势度减少;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受人类干扰程度加深,说明惠来县城市化速度快,处于城市发展的初期;各景观要素又有不同的景观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泸定县1994年TM影像和2002年ETM+影像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和解译,得到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纵向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2002年间,研究区以林地的变动为主要特征,8年间林地面积增加7590.395hm^2,而草地、耕地和其它土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其主要推动力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多样性和异质性提高,说明整个景观中斑块的分布趋于均匀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选取景观指数对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以旱地为主的农业景观是豫西黄河流域的主体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间斑块密度值差距较大,斑块形状指数差异较明显,总体上较简单;研究区域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较高,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农田和林地占有较大优势。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人类干扰活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9年和2010年两期影像数据,在遥感软件EDARS IMAGINE9.1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0年间耕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变化量占到总流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4%和2.42%;水域、林地、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3.06%,1.82%和1.12%;11年间草地、耕地和水域的流转较为剧烈,变化速率较快;11年间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偏离度为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0.04,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趋于缓和;景观优势度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明显;人口、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1987年和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 4.4平台下提取淮北市(相山建成区)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信息,利用FRAGSTATS 3.3软件提取研究区的斑块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维度及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9.
白泽龙  程艳 《新疆环境保护》2013,35(2):29-34,44
基于RS和GIS的技术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赛里木湖流域近25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赛里木湖流域疏林地、灌木林地和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有林地、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整体上,景观斑块总数增加,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类型形状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所导致的景观斑块类型逐渐变得复杂,景观遭到破坏,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非均匀化的方向发展,景观斑块分布变得很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李雪莹  王方雄  薛忠跃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311-1314,F0003
庄河市位于黄海北部沿海地区,自然海岸线长达285km,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庄河市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或ETM)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的滨海湿地斑块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庄河市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庄河市滨海湿地总面积不断缩减,由2000年的131252.60hm2减少到2010年的121489.16hm2,减少幅度为7.44%;湿地斑块数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3425块增加到2010年的3563块;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H)和景观形状指数(LSI)呈增加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0.6315和14.0分别增加到2010年的0.8554和18.7;景观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8359下降到2010年的0.7364,表明庄河市滨海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