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洞庭湖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放利用,导致了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的意义,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频发,使洞庭湖湿地生态脆弱带区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洞庭湖区湿地进行了评价,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的脆弱度,为保护洞庭湖区湿地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区调蓄容积减少、洪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的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找出了导致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期恢复其原有功能.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海地区的湿地类型、分布、湿地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加强湿地研究的重点领域。上海地区自然湿地面积为43009hm^2,以海滨沼泽为主;人工湿地以稻田为主,约为250000hm^2,湿地中的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相当丰富,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目前,上海的湿地利用以发展农、林、渔业为主,工程利用率则呈逐年增加的势头。加强对湿地资源的动态研究,对湿地的环境功能,合理利用与保护模式及人类活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退田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手段;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湿地恢复为例,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评估了退田还湖区湿地恢复后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得出了退田还湖后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068-2080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 年的6 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导致湿地呈正向演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7.
湿地被大量蚕食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但近几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许多湿地已名存实亡,成了干地。 50年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面积有536万公顷,占整个平原面积的80.2%,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在世界上亦属罕见,但现在只剩下难以连片的斑块状湿地113万公顷。短短的50年,湿地锐减了79%!当年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出门能看到树,抬头能望见鸟,下水能摸到鱼,然而,现在这些野趣已成了大人讲给小孩听的遥远故事。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沼泽面积…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分析了保护湿地工作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做好保护湿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学聪 《福建环境》2000,17(1):24-25
阐述了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保护湿地资源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沿海环境》2003,(2):20-23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中国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一直积极致力于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湿地的保护与管理。2002年,中国国家林业局为地球母亲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总面积为196万平方公里的14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西合浦县山口红树林也是其中之一。又一个“湿地日”来临之际,本刊编发此稿,旨在引起人们对湿地的重视,加强对它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湿地园林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现.在此,以湿地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湿地园林的发展概况,论述盐城市湿地园林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和现代园林建设理论对盐城市湿地园林的建设进行初步的探索,较为详细的阐述其发展的规划目标以及建设的思路与对策,进一步强调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并对湿地园林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七里海湿地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近几十年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本文借鉴众多湿地保护与开发经验,就七里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绿色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切实保护与管理,通过恢复河流生态补水、翻耕苇地、禁捕鸟类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进而发展湿地绿色产业、开展项目建设环评等绿色开发活动发挥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市辉山明渠入浑河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适应性分析、湿地植物选择、湿地植物优化配置、景观合理性配置等综合调控措施,使辉山明渠入浑河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口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既可与景观和为一体又可以进行污水再生的人工湿地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人工实际具有建设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适合在住区、小城镇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人工湿地工艺原理和对实际工程的调研,展望了人工湿地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类型与面积、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近5年内湿地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部分地区湿地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2004~2009年,三江平原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省西北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以南约1 km处的榆林河源头东岸的湿地水环境进行调查采样,选择磷酸盐、氨氮等水质指标及水文流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活动对湿地水环境有影响,受到保护的湿地由于放牧行为较少,没有超出湿地的承载能力,因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监测技术及其在福州市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湿地特点、分类及环境价值的基础上,从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选择、监测技术与监测站点设计、湿地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监测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福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和问题,讨论了开展湿地生态监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庆龙凤湿地是除香港外国内唯一的城区中的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建成自然保护区,并设立保护区管理处,但湿地资源仍受到破坏。剖析大庆龙凤湿地环境管理中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湿地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龙江省湿地生态环境特点,研究讨论了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优先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