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Gir-21井是合同区在基尔桑构造上布署的第一口详探井,该井四开在钻进至井深3475.59m的卡洛夫-牛津产层后发生恶性漏失,在堵漏及压井过程中,又因产层裂缝发育、"喷漏同存"的情况,出现了多次进行控压循环压井,前后经过了19次大大小小的堵漏和压井作业。由于事前分析论证全面,技术措施正确,现场准备充分,操作及时可靠,后勤保障有力,作业中的井控风险都被一一控制。该井复杂的成功处理,进一步完善了阿姆河右岸探区内的安全钻井技术,是阿姆河公司在勘区超高压钻井技术领域取得的一项突破,为今后处理恶性井漏实现安全钻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 mm/m,曲率k=0.006×10-3~1.08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 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 mm/m,曲率k=0.006×10-3~1.01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 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274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 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I~IV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IV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21煤层以上19.27 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对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TV南德意志集团1866年诞生于德国,是业内领先的技术服务公司,为您提供咨询,检验,测试,认证和培训服务。20,000多名员工分布于全球800多处。公司创立的宗旨为保护人类、环境和财产,防止新型未知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蒸汽及压力技术业务部服务范围承压设备制造厂欧洲认证欧盟承压设备指令:97/23/EC(PED Pressure Equipment Directive)欧盟承压设备指令适用于各类承压设备制造企业,涉及  相似文献   

4.
<正>TV南德意志集团1866年诞生于德国,是业内领先的技术服务公司,为您提供咨询,检验,测试,认证和培训服务。20,000多名员工分布于全球800多处。公司创立的宗旨为保护人类、环境和财产,防止新型未知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蒸汽及压力技术业务部服务范围承压设备制造厂欧洲认证欧盟承压设备指令:97/23/EC(PED Pressure Equipment Directive)欧盟承压设备指令适用于各类承压设备制造企业,涉及  相似文献   

5.
依托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中~子区间含砂砾富水复合地层地铁联络通道工程,针对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富水砂砾地层,对联络通道施工进行风险分析,建立了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别探讨了富水条件下联络通道地层预加固、降水井降水结合地层预加固两种处理措施下联络通道施工后地层反应,据此提出了含砂砾富水复合地层处理技术方案。方案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控制了联络通道施工风险,可供类似地层条件参考。  相似文献   

6.
承压设备的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简介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的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成套装置的RBI技术和埋地管道的风险评估技术.以化工厂EVA装置和高压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的实例为核心,阐述了承压设备风险评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归纳了我国承压设备风险评估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将承载力理论应用到酸沉降研究中,建立了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济南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确定土壤外界压力及内部缓冲能力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壤酸沉降承压度.以承压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济南市土壤酸沉降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将承压度大于1定义为超载,结果表明,2005-2010年济南市S沉降超载区域大多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及北部部分耕地区域,超载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N沉降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部分植被区域,各主要土壤类型N沉降承压度平均值均小于1.评价方法借助于遥感数据,能够满足区域土壤酸沉降承载力评价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需求,是对土壤酸沉降常规研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盾构隧道愈来愈成为软弱岩土层或繁忙闹市地区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但无论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如何改进,其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为此,本文就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变形特征、地表沉降原因及变形机理、地层变形预测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采用Peck公式预测分析盾构隧道地面沉降量及沉陷槽的方法,并提出了控制地层变形保护建筑物的主要措施,强调了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多工况变形进行预测分析仅仅具有指导性,只能作为控制沉降的理论参考,必须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加强沉降监测工作,随时了解地面沉降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控制沉降和减少损失的目的,为今后地铁设计与施工给予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导流式带压堵漏技术的原理,对泄漏量大、泄漏压力高、泄漏介质具有危害性的泄漏实施带压堵漏,可采用导流式带压堵漏技术。应用该技术时,首先将泄漏介质导流至安全的地方,然后再进行紧固导流式带压堵漏器作业。因此在紧固导流式带压堵漏器作业时,作业人员可以少接触甚至不接触泄漏介质,在导流式带压堵漏器紧固作业完成后将其导流球阀关闭,即完成带压堵漏作业。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铁暗挖施工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实践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笔者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某些暗挖标段工程及地质条件 ,在土层性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地层大变形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由此确定了地层大变形控制的原则和技术措施。在施工中 ,应用地层变形控制原则及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后 ,使地层变形大幅度降低 ,满足了地表环境保护的要求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液化气体泄漏冷冻堵漏的堵漏机制,运用流体力学、传热学等知识对液化石油气(LPG)储罐(槽罐)泄漏时泄漏口处产生局部低温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LPG液相泄漏和气相泄漏2种不同泄漏形式的低温效应。结果表明:液相泄漏时,泄漏口处温度下降程度与泄漏口面积成正比,且随着罐体内部压力的减小而减弱,推导出喷水冷冻堵漏的成冰时间公式;气相泄漏时,对罐内压力与温度的平衡关系进行模拟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发现由于LPG气、液相之间对流换热和汽化吸热效应的差异,导致液相与气相之间的温度差,此温度差是罐体外壁产生结霜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无煤柱开采技术已广泛应用。该技术虽然提高了回采率,但同时也加剧了采空区的漏风量,大面积采空区联通给防灭火带来了难题。由于采空区难以触及等原因很难直接探知采空区内煤岩体的自燃情况。文中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采空区内渗流速度场和氧浓度场分布,通过两者叠加划出了采空区堵漏前后自燃"三带"分布,并对比分析了堵漏前后两种情况下自燃带宽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漏风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的影响较大,显示了在无煤柱开采中应用堵漏技术防治采空区自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透水事故是井下常发灾害之一。为满足井下紧急避险要求,救生舱不仅要具备持续耐高水压的能力,而且还需保持良好的水密性。为了检验救水舱的水密及承压性能,应用ANSYS模拟软件对舱体应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舱体应力值可能偏大的区域,进而选定了现场试验应变监测点;通过水压试验中心现场试验,制定详细升压方案,观察及分析试验现场和试验应变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救生舱在外界水压达到3MPa的情况下,舱体未发生渗漏及明显变形,救生舱水密及承压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冻结壁设计方法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黏土地层中联络通道冻结壁实际受力情况,进而导致冻结壁厚度设计过于保守的问题,结合黏土地层直墙拱形冻结壁实际受力特点,基于对冻结壁支护压力的合理计算,提出1种适用于黏土地层冻结壁厚度设计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所确定冻结壁支护压力与实际施工环境中冻结壁受力状态吻合效果更好,并且能够提供合理的安全储备;经数值计算和现场应用验证,计算所得冻结壁设计方案可以满足施工环境中的承载力及变形稳定性要求;且相较传统设计方案,所得方案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可有效规避因设计过于保守和冻结周期过长引起的冻胀、融沉变形过大等工程灾害的风险;该方法高效、易行,可为传统冻结壁设计方法提供必要补充,亦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瓦斯矿井孤岛综放采空区遗煤自燃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针对国阳二矿高瓦斯自燃煤层综放开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U+Ⅱ"型孤岛综放面采空区遗煤自燃特点及危险性。利用单元法对孤岛面的漏风状况进行了实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综放采空区内的漏风流场,根据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渗流风速确定了可能自燃带的范围,表明采空区漏风是"U+Ⅱ"型孤岛综放面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地制定了以有效控制采空区漏风和重点发火区域注胶为主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为有效控制综放采空区遗煤自燃,实现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实践表明,运用控制工作面风量与高抽巷负压、均压堵漏、压注胶体防灭火材料及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等综合防灭火技术防治高瓦斯矿井"U+Ⅱ"型孤岛综放面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黎伟    宋伟    李乃禾  宋金丽    黎宗琪  雷鸿翔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2):159-163
为防止井喷、保证油气井正常生产,设计了1种滑套式井下安全阀,对其结构、控制方式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井下安全阀由开启到关闭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在滑套阀不同倒角情况下,对滑套阀内部流场特性和所受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套阀关闭过程中流体最大速度达到275 m/s,滑套阀所承受最大压力超过40 MPa;流体速度和滑套阀所受压力都随着滑套阀开度的减小而增大,随滑套阀倒角的增大而减小。此滑套式井下安全阀采用压力脉冲控制方式,液压管线只需要传递压力脉冲信号,杜绝了因管线泄漏而造成的井下安全阀失效。同时,驱动方式改为电机驱动,直接控制滑套式阀门的开合,反应迅速,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大变形巷道基本支护系统基础上,依据应力转移与强抗承载的围岩稳定思想,提出了巷道围岩再造承载层机理,建立了巷道围岩再造承载层稳定性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围岩再造承载层的稳定因素,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巷道基本支护系统的承载能力与作用范围有限,基本支护系统作用下巷道浅部围岩呈“O”形整体收敛,弹塑性界面离层明显;而巷道两帮再造承载层与基本支护系统形成“Ω”形承载结构体,整体承载能力加强,顶板应力由底板深部转移改变为向两帮外伸移动,两帮围岩移动由巷道内收敛改变为向巷道底角外扩散,巷道围岩稳定性提高;巷道围岩再造承载层位置越高、长度越大,围岩越稳定;无支护巷道两帮垂直应力集中区明显,支护后巷道两帮垂直应力集中区得到弱化,浅部围岩形成“Ω”承载拱形体,两帮与顶板位移变化量较小,底鼓量为无支护巷道的84.65%,应进一步做好底鼓控制,围岩整体收敛变形较小,支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进现有囊式带压封堵技术的防滑动效果差的缺点,提出了1种利用连杆机构与螺纹自锁实施止动的自锁式管道内封堵装置。探讨这种自锁式封堵与传统封堵的结构与性能,分别建立了波纹封堵气囊模型和光滑封堵气囊模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及实验分析,得出2种封堵气囊在0~0.35 MPa的充压条件下实施封堵的不同效应。结果表明:波纹封堵气囊的封堵压力比传统光滑封堵气囊的封堵压力高出约0.5 MPa,大大提升了管道内封堵装置的封堵能力,并且波纹气囊的形变主要分散在波纹中间,有利于缓解集中形变对气囊的破坏作用,最终提高了封堵实施的稳定性。该装置结构的性能分析可为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地铁区间隧道联络通道涌水风险,引入声纳渗流技术探测联络通道区域内地下渗流场特征,采用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仪分别进行洞内无损探测和地表井孔测量,综合判断探测区域内的渗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声纳渗流技术可以在水文地质勘察和涌水渗漏治理中应用,快速准确地测量渗水路径、补给来源以及流速、流向、流量、渗透系数等量化指标,以此建立地下渗流场三维可视化云图,科学指导工程降水设计、涌水渗漏处理,并能验证注浆堵漏处理效果,提前防控暗挖隧道涌水渗漏风险,可为类似工程的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