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为增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特点和法律法规要求,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级层次结构,提出9项准则和39项评价指标并计算权重,建立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综合评价模型及计算方法。层次分析结果表明,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恢复行动等3项指标在应急预案制修订过程中权重较大。应用该方法对某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实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3.
层次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用于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各有特点。本文介绍的层次分析法,是当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已成功地在乡镇工业污染原因[1]调查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各类繁杂问题,并能把人们主观的直觉、经验与客观的理性、规律及数学的逻辑推 相似文献
4.
5.
用模糊线性加权变换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在理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0,2(2):30-35
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已有报导.常用的方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当算子均匀分布在模糊关系矩阵R时,此法较准确.由于环境水质中大多数污染物浓度较低,且接近于第Ⅰ级水质标准,在对第Ⅰ级水质隶属度评估时,算子损失太多,从而影响到整个评价结果.本文应用的模糊线性加权变换法是基于模糊关系矩阵R,并综合模糊变换和线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开封市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评价结果为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上昼闻属于轻污染,夜间属于重度污染,夜间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明显劣于昼闻.其结论符合开封市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污染的连续、渐变、模糊的特点,而且还弥补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难以反映出小范围路段对整体环境质量贡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开封市2005年交通噪声实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市区交通噪声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评价结果为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上昼间属于轻污染,夜间属于重度污染,夜间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明显劣于昼间。其结论符合开封市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较好地描述开封市交通噪声环境污染的连续、渐变、模糊的特点,而且还弥补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难以反映出小范围路段对整体环境质量贡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应用模糊综合-加权模型,以及温州市3个典型湿地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数据,对温瑞塘河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温州市居民区河流三垟湿地沉积物属于Ⅴ级重金属污染水平,主要污染元素为Zn和Cd;山前上游河段卧龙河沉积物为Ⅲ级污染,主要污染物是Cd。工业区河流牛桥底河沉积物虽然也是Ⅴ级,但是Cu、Cr、Ni、Zn和Cd 5种重金属污染分值为1.0,小于前2个典型河段的1.2和3.3。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牛桥底河三垟湿地卧龙河,这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黔江区饮用水源地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最大隶属及加权平均原则对黔江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小南海水库、城北水库和洞塘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常规单因素分析法、富营养化评价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最大隶属原则评价显示3个水源地的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采用隶属度加权平均原则评价水质结果为1.47级,而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3个水源地水质结果均为Ⅲ类以上。另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更直观、连续。 相似文献
10.
移动γ射线探伤辐射安全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移动γ射线探伤辐射安全事故的风险,包括固有风险、贮存风险、运输风险、作业风险、退役或换源风险、管理风险、违规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等,比较了各类风险的高低,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措施。结合目前有关移动γ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提出了核安全文化宣贯、人员培训和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在线监控、信用和联合惩戒、公众沟通等6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机动车环保检验相关指标的性质差异,将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信用评价模型设计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涵盖16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目标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各层次权重,求得各指标对信用评价的影响程度,从而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准则层中质量管理、文明服务的权重分别为0.506 5、0.265 1,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而机构管理、规范作业的权重分别为0.142 4、0.086 1,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1区植被恢复潜力最强,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属容易恢复区,Q4区、Q5区、Q2区生态健康等级为不健康,植被恢复潜力较弱,生态修复中须加大投资;植被恢复潜力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基况条件对植被恢复潜力影响较大,可通过人工干扰提高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以多年来中国各行业突发环境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了对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有重大影响的7个因子以及17个指标,采用指标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从而确定企业环境风险水平值。基于\"危险物质水平—企业环境风险水平—周边环境受体状况\"体系,构建了环境风险源分级矩阵,形成了包括\"环境风险源初筛\",\"环境风险源分级\"的两步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方法。该方法提出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能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结合网站特点,建立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网站绩效评估模型。以共享网站的战略愿景为模型框架的中心,以财务、顾客、内部程序、学习与成长等4个基本维度为一级指标,构建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该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和宁波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的大气数据共享模块进行实证研究,绩效评估结果均为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环境管控目标,快速识别优先控制污染物,于2022年以典型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污染源产排污状况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结果,将污染评价和环境风险相结合,优选污染源超标率、地下水环境污染等级、生物毒性参数和环境迁移转化参数作为筛选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计算各污染指标综合得分,建立筛选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方法体系。筛选结果显示,该产业集聚区的优先控制污染物相关指标包括:硝酸盐、耗氧量、石油类、总硬度、亚硝酸盐、镍、锌、硫酸盐、甲苯、氨氮等。筛选结果与园区主导行业产排污特征和地下水质量现状相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科学、精准管控高风险区地下水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江苏省化工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核查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AHP)与模糊综合评价(FCE)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化工企业AHP-FCE综合评估模型,建立了包括项目建立、现场排查、评估分析和管理监督4个准则层及22个指标层的化工企业VOCs治理综合评估体系。以江苏某化工园区企业为例,运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3家企业进行VOCs治理评估,结果表明,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状况相符。提出,VOCs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可确定指标权重,解决模糊性问题,减少企业在VOCs整治绩效评估中的主观臆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