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夏明方 《绿叶》2013,(3):6-14
中国的现代化属后发型,其开端始于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遗憾的是,因为对环境代价论的错误认识等原因,现代化道路反而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并有着向生态危机演化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纠正错误的环境代价论,认真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风险与人口压力,以开放的心态向发达国家和传统智慧学习,探寻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2.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8):78-87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杨学军  朱云 《绿叶》2013,(7):74-79
过去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与这种奇迹伴生的是生态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初级的市场经济:其深层原因是大规模、高速度模仿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未能创新,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中断、迷失甚至遭遇危机,则是中国今天包括资源环境问题、发展模式问题等多数困局的总体原因。要想化解生态危机,就需要以生态文化为魂,整合认识,指导行为,改革法律、制度、政策,重塑文化主体,重新确立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社会必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无论这是生态危机逼迫之下不得已的功利性选择,还是人类新意识的主动觉醒,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价值观的转变——不改变把自然当作工具的观念,不改变以经济增长论为主导,以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体系,文明的转型不可能实现。而价值观,是内化到我们每个人血液、骨髓里的东西,它具体可感又无形无  相似文献   

5.
段慧群 《绿叶》2014,(2):106-109
正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对人与自然问题做过深刻思考,最核心的生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致力于生态文学写作的甘肃作家汪泉在继《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之后,又推出了探索性作品《西徙鸟》和《枯湖》。  相似文献   

6.
未来中国的道路难以预测,高速增长背后矛盾丛生。与19世纪的美国相比,除开种种不同,中国目前的改革节奏劲头不足,未能完全适应实践需要。当下社会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不少,尤其是单维的发展观,业已成为导致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的一大主要来源。未来中国施政重点在于发展模式转型。政府要加大落实政策的决心、力度和勇气。  相似文献   

7.
郇庆治 《绿叶》2013,(4):34-40
生态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承担着创造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的“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政治合法性”的新机遇的使命。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化或”可持续的发展”,现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诸多形式努力虽然有一些局部性和表面化的成效,但远不足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而不可能创建一种绿色的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刚刚开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对资本主义视野与框架下的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努力及其成效、潜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而正确的评判,对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须要有一种科学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揭开了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秘密,并且开辟了解决危机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具体国情,这三者的结合共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虎彪 《绿叶》2014,(12):49-53
共生论视角强调共生与博弈的辩证统一。共生论思想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本文从共生论的视角对现代西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方式以及深层次的主客二分的文化传统进行梳理,认为西方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遵从从博弈到共生的演变路径。而中国应该在继承东方的天人合一文化传统和吸收西方的教训或经验的基础上,用共生与博弈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保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王诺 《绿叶》2010,(11):80-89
古典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反思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对于解决现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生态批评时,需要注意到古典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或反生态思想的历史语境,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历史地看,古典文学发展了数千年,唯独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严重不足,而生态文学的崛起,推动了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表现,弥补了以往文学发展的严重偏颇。  相似文献   

14.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7,(3)
正文学往往是反映社会现象以及存在问题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当代部分作家重新接续古代文学中的绿色、生态传统,反思当下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为基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态现象或生态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拥有生态思想或蕴含生态意识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被界定为"生态文学"。我们忧思自然生态恶化的危机,同时欣喜地看到一些作家评论家对于生态文  相似文献   

16.
老庄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前人的研究为其在生态治理中"致大用"提供了现实举证与理论观点。老庄思想中辩证的"反向性"有助于生态危机面前人类的自我反省,其"道"的"本根性"有助于引领生态治理走向最佳路径。当前生态治理存在主体松散化、客体碎片化、政府治理单边化、生态公正边缘化、生态修复人工化的困局。老庄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行为准则。生态治理主体应具有"以天下观天下"的大智慧、大胸襟,生态问题防御要以"正反相随、祸福相依"的观念总揽根源,政府要善用"无为"来调动生态环境的社会共治,生态公正需要树立"以小为大"的价值观,生态修复需要树立"辅万物之自然"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7.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18.
卢风 《环境教育》2008,(3):29-31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若不能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就只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来建立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确认了全球社会-生态问题(过度消费,道德危机)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重点要关注精神、道德、心理、生理和人的智力开发(而代替以消费为导主的理念)。讨论了人类发展指标不足所涉及到的因素(寿命预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出了测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指标,即:健康人口的比例。生态效率也被建议作为转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精神,根据生态中心立场(社会-生态幸福)。通过适当的教育和体制政策而实现环境和人类健康、公平和整个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