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正唐山地震纪念馆是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1996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管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该管被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为深切缅怀被大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弘扬光大"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回顾唐山地震4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长足发展,倾情讴歌浴火重生的新唐山,《防灾博览》杂志、中国地震科普网、河北省地震局联合开展"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为主題的征文活动。1.征文对象:全国各地唐山大地震亲历者、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参与者、唐山40周年辉煌成就见证者。  相似文献   

3.
1976年7月28日是唐山人民永远难忘的忌日,这一天的凌晨3点42分53秒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30年,但那一桩桩、一幕幕仍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相似文献   

4.
唐山抗震纪念馆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始建于1986年,是为了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纪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弘扬抗震精神、教育后世子孙而建立的永久性纪念馆。 建馆以来,我们本着这一宗旨,在宣  相似文献   

5.
一 在唐山市中心区,有一个占地5.4万平方米的特殊场地,这就是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吸引人们去瞻仰这座碑的,是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坐南朝北、高达30多米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碑身由四根花岗岩石料贴面的梯形碑柱组成,象征着拔地而起的新唐山,预示着新唐山的欣欣向荣;碑柱上端伸向天际的四只巨手,蕴含着人定胜天的亘古哲理;下部四面八块紫褐色花岗岩浮雕,象征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北面(正面)的一组浮雕是:震灾发生时刻。人们酣睡之时,地震灾难突然降临,摧毁唐山的惨痛瞬间;瓦砾堆上,活下来的人顽强地站起来,开展自救、互救,与灾难抗争的场景。 东面的一组浮雕是:协力抗震救灾。通往唐山的条条道路上车轮滚滚,各路救灾队伍昼夜兼程奔赴灾区。当年底,完成排险救人、外转伤员、清尸防疫等艰巨任务,解决了灾民的衣、食、  相似文献   

6.
彭扬 《防灾博览》2021,(4):10-13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之际,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科技部、中国科协、河北省人民政府以"防震减灾科普助力"为主题,联合在唐山召开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同期,协同社会各界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应用技术成果暨新唐山建设45周年成就展,举办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学者专题交流。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12年26日发生在印度洋上的地震引发的海啸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令人惊愕不已,这场灾难与以往其他灾难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使当地人受害,还殃及到许多国家人们的生命,牵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把本来一个喜气洋洋、好端端的新年佳节,变成了一个哀乐环绕、黑纱高悬、国旗半降的难日,这是一场意外灾难,是一场损失非常惨重的灾难。然而,就在此次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一个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使百余名游客  相似文献   

8.
未曾想,1976年7月28日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降临在我国冀东大地,瞬间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唐山在睡梦中被夷为平地,24万余人罹难,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当时值),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为惨重的大劫难。 唐山大震灾距今已过去27年,血的教训怎能忘记?痛定思痛,我们越来越充分的意识到,在我们这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要想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坚持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4日.一场56年不遇的狂风暴雪席卷沈城。危急关头,英雄的沈阳消防官兵.挺身而出,奋勇抢险.为人民驱走了一个个灾难.在暴风雪中,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本领保卫了人民的平安。  相似文献   

10.
唐山为什么在瞬间毁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在世纪的东方,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正在酣睡的唐山毁于一场无情的地震灾难——“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夷为墟土……此难使京津重创,  相似文献   

11.
记住5·12     
《民防苑》2009,(5)
去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灾难。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在瞬间震倒了数以万计的房屋,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造成了6.9万余人遇难,近1.8万余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地球各种灾难不断。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大火、雪灾、大旱、高温、飓风……频发肆虐,至少夺去将近26万条生命,超过了过去40年来因遭遇恐怖袭击而死亡人数的总和,是自1976年以来遇难者最多的一年。美国联邦救难总署署长傅格特惊呼:灾难"仿佛是接踵而至,一波一波地袭来,‘百年一遇’一词在2010年失去意义。"美国媒体把2010年称之为"地球反扑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积雪深度和历史灾情资料,运用概率分布理论对不同重现期下河北省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利用"致灾强度指数-经济损失率"反演法构建脆弱性曲线,对承灾体损失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北部地区海拔较高,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高于其他地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雪灾积雪深度也在增加。在承德、唐山交界以及唐山东南部地区,30年一遇雪深达44 cm,50年一遇高达66 cm。对于雪荷载敏感的结构,承德与唐山交界处、唐山东部应满足100年一遇雪压0.5 k N/m~2以上。承灾体的损失风险受到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的综合影响。在同等致灾强度下,雪灾经济损失风险与经济暴露度分布大体一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的市辖区附近以及唐山遵化县和曹妃甸区的雪灾经济损失高达50万元/km~2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为深切缅怀被大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弘扬光大"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回顾唐山地震4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长足发展,倾情讴歌浴火重生的新唐山,《防灾博览》杂志、中国地震科普网、河北省地震局联合开展"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5.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  相似文献   

16.
地震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国发生了近百起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地震谣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秩序,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地震谣言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内心中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消息"比较敏感,听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9月27日,第30届全国中心城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修济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志成致辞。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8"调研考察唐山时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一年来中心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主要进展,研讨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修济刚充分肯定以中心城市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正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发表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两周年之际,2018年7月28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在唐山召开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以及向汶川地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河北唐山大地震44周年。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这个英雄城市考察时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顶层制度设计、科学的组织体系构建、系统的能力建设安排。44年过去,如今的唐山已从"不设防的城市"到"抗震型城市标杆"。7月25日上午,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特别支持了一期首都科学讲堂《唐山大地震与城市地震灾害防治》主题讲座。当年大地震给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唐山城区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为何异常惨烈?唐山大地震以后,中国的地震科技取得了哪些进步?这些年我国是如何完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的?本刊也就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孟潭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杨文忠所著《唐山大地震与建筑抗震》一书已于 2 0 0 0年元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系中、英文对照 ,计含文字 6万、图表 2 3个、照片 791幅 ,内容包括唐山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简史、唐山大地震震害与抗震建筑、震后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3部分 ,是一本集历史性、科技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大型文献图书。全书以建筑为主线 ,阐述了唐山建筑的沿革 ,城市的形成、发展、毁坏和重建过程 ,真实地展示并对比了唐山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前后的变化。  作者是唐山人 ,曾亲身经历了 1 976年唐山大地震 ,并参与了大地震震害调查、新唐山规划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