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赫晓霞  栾胜基  艾东 《生态环境》2008,17(1):416-421
"贫困是最大的污染者",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贫困的环境影响,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了对农村环境的新定义:对农户而言,农村环境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征农村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地和农居环境和相应的表征指标.指出在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农户贫困的生存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用具体的案例研究说明,在贫困山区,农户的贫困对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进步都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应该从改善农户的经济行为开始,并且以摆脱贫困,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为目标,才可能最终达到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赫晓霞  栾胜基 《生态环境》2006,15(2):377-380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环境后果。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微观上农户的职业选择对于我国广大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村环境状况。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之所以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农户经济行为方式选择所造成的。因此,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离不开对农户生存状态的认识和研究,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才能达到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村环境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日本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选取日本典型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磷代谢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的堆肥和直接还田改善了畜禽排泄物和农村生活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但对于减少种植业引起的磷排放未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农村生活-种植业-畜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量,以减少对系统外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农户能源利用状况与农村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一个贫困山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收集了50余份问卷和大量原始数据、图片资料,发现当地农户在利用薪材能源作为燃料直接燃烧时并不会带来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而在用薪材能源作为香菇培养基原料时显著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却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可见,能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农村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需要同时考虑农村环境的承载能力,这就决定了改善农户能源利用状况不能单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结合当地客观条件,综合当地政府、当地农户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地能源利用的最佳方向应该是:在不增加农民支出前提下,鼓励农民改善薪材能源的利用方式,力图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及其变化问题,并重点探讨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关系的动态变化.“资本雇佣劳动”这种制度安排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各种不同经济与法律环境对其形成与存在提供基础,而今后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将对传统的劳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劳资之间分配关系是劳资关系中最为重要而根本性的体现,劳资关系的变迁对于其分配关系也将产生影响,使劳资之间的分配模式从传统的“以物质资本为中心”的分配模式向新型的“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分配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6.
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顶  马岩 《生态环境》2007,16(2):691-697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最基本单元,对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农户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从农户的经营行为动机出发,分析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热点问题。农户经营行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性与环境影响的长期性;(2)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共享性;(3)农户经营行为的针对性与环境政策的普适性。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农户经营行为的政策影响机制研究;其二是对农户经营行为的环境影响过程的跟踪研究;其三是对农户经营行为环境影响的定量模拟研究;其四是探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户经营行为最佳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在于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日益蔓延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促使农民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一种新的观念——生态理性开始形成和传播.生态理性尚处于生态觉醒阶段的农民在走向生态自觉的过程中,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社区作为通往农村环境自治的阶梯,其教育职能对于引导农民走向生态自觉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农村社区教育须以生态环境政策的优化为契机,在创新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理顺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支持,让农民重新定位和自然的关系,将自己内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自觉.图1,参14.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农户生计状况与乡村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英国国际发展部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选取测度指标计算了陕西省洛南县626户农户的生计资本值,并对农户所在的村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洛南县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值为0.171 4,整体水平偏低,各单项资本中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水平相对较高,自然资本水平居中,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洛南县乡村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为0.354 2,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乡村性较弱的乡村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以及资源禀赋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绝大多数样本村农户的生计状况明显滞后于乡村发展水平,农户生计水平亟需提升。基于此,针对农户生计与乡村发展的协调发展类型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农户生计状况滞后于乡村发展的村落,建议通过推动乡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值;对于农户生计水平与乡村发展同步但两者仍处于磨合阶段的村庄,可通过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善产业发展条件的方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回流,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西藏日喀则和那曲两市721户农户开展入户调查,利用广义最大熵Logit分析方法,从家庭禀赋和外出务工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环境整治参与意识有待加强;耕地(草地)面积、村干部经历、外出务工等变量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总收入、参加物资交流会次数与参加农贸市场次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部分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具有"搭便车"倾向;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而距离集镇越近的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越低。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1 086个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t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围绕政策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受到政策宣传、政府补贴、法规约束、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因素影响;(2)环境危机意识、生态环境改善和农耕文明传承在政策宣传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生态环境改善在法规约束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政府补贴增强了环境危机意识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基于此,创新发展以农业绿色生产为导向的绿色补贴,积极开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教育,转变只注重技术如何使用的传统技术推广方式,以便调动农户有机肥施用积极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开展对乡村聚落生态学的研究,对我国传统的聚落生态思想进行了回顾,并对国内外有关乡村聚落生态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有所减缓,但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比重仍在逐渐增大,污染势头继续增强。从整体上讲,农村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为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的管理,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村环境质量区划应遵循的4条原则,以层次分析法为原理,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开发强度、环境状况3个方面,提出由28个指标组成的农村环境质量区划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简便适用、易于操作,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具体区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常熟地区代表性乡村,对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和配置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并利用TW INSPAN分类方法,研究了庭院植物配置类型与模式。结果表明:在对281个户级庭院调查中,170户庭院中栽种植物,111户庭院中无任何绿化,共栽种植物151种(含变种、栽培品种),隶属58科116属;庭院植物配置可划分为4种庭院类型和10种配置模式;植物的层次结构对于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植物配置模式的结构越丰富、复杂,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认为观赏性植物成为庭院的主体植物,观赏功能成为庭院植物的主要功能;庭院内有效绿化面积不足,单位面积植物生态效益较低;乡土植物景观建设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和归纳了判断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ism in China,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Compared with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not been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in China due to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rural China is shouldering disproportionally heavy environmental burdens part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and bia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en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people. To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balanced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P),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mapping out proper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an innovative strategy of BUREP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rst, we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us and its challenges compared with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econdly, we analyze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nd reasons deeply, and then we put forward the BUREP strategy base on the unequal statu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BUREP.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regarding decision-making i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 constructing the new countryside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时,落实“十六大”任务、目标及其要求的行动中,结合省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就湖南农村剩余劳动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 ,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应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 ,并对一些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典型研究和实践应用 ,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黎明  杨琳  李振鹏 《生态环境》2006,15(1):202-206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间,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Impacts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negativ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lo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s addressed include impa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s, an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munities.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stakeholder survey dat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based data, and desktop reviews of research journal publications. We propose a sustainable, diversified approach that supports mitigation of issues, including increasing demand on food production and decline of rural communities. A key issue that we address is where we will find suitable landscapes to reduce enough food for 9.6 billion people living in 2050.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nners are grappling with solutions to escalating impacts global populations, stresses on food production, an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rural and urban contexts by establishing 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links that support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contexts as viable solutions to these issues.

Diversified rural-to-urba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rganic agriculture principles exhibit strong diversity and are accredited b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s the only federally certifie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actices are evolving into profitable diversified alternative food sources. We offer substantiated alternative solutions for remediating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rural agriculture and communities. Collectively, these solutions can strengthe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munities, addressing our growing population issues and preserving our dwindling farmlands and rur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