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包裹体研究在生油盆地分析,油气运移、聚集和演化,油气评价及远景预测等方面的天所应用成果,并附近年来有机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正> 孢粉颜色指数是油气勘探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室计划研制提供此项指标测定用的全套标祥。 确定生油岩成熟度和石油演化阶段是油气勘探中地质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普查勘探中划分成岩阶段、确定生油岩有机质的变质程度和油、气生成与破坏的界限虽已有很多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但是孢粉的颜色指数却是其中最简单、实用和比较有效的,现已为各国石油公司普遍采用于评价生油岩的成熟度,只需有一台普通显微镜和一套孢粉色级标样就可建立这项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德士古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应用热解色谱和热解-气相色谱资料研究生油岩方面的新成果。 应用热解色谱,并通过分析矿物基质、有机碳丰度及成熟度的影响,提出了S_2与有机碳含量关系的新的干酪根分类图。并提出了不同成熟阶段不同类型干酪根S_2的变化范围,以作为评价有机质质量的标尺。 本文旨在阐述应用热解-气相色谱方法,从不同类型生油岩中分离出各种微量有机组分,并测定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评价它们各自的生油潜力,并结合煤和页岩的研究,对各种类型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Ⅰ型、Ⅱ型干酪根可作为油源,Ⅲ型干酪根不能作为油源。并提出油气生成指数可用于划分干酪根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 七十年代以来,用孢粉颜色指标确定有机质成熟度是国外石油公司在研究生油岩时广泛开展的项目。近两年来,国内的一些石油普查勘探部门陆续引进了这一方法。当前,我国正在寻找深部油气资源,并开展大陆架找油研究,这就愈加需要尽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为了探索沉积物中油气生成潜力,采用了各种指标来研究生油岩的油气成熟度,孢粉颜色是讨论有机质成熟度和评价生油岩的重要指标之一。此方法具有获得结果快、设备简便、费用少等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引言 大民屯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因此,研究其生油岩热模拟成烃特征,对探讨其油气成因,为今后该地区油气的进一步勘探以及寻找类似的含油气盆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近年来发表的碳酸盐生油岩方面的文献,尤其是那些详细论述了生油岩岩性和其沉积环境以及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等方面的文献。业已证明,适用于其他生油岩的沉积和环境判据,对于碳酸盐同样是有效的。有证据表明,这些生油岩中的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所强调的另一特征是“同生源”。文献中列出的证据要求人们重视两种“同生源”模型:1)油气完全是在原地形成并储集起来的;2)油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并在碳酸盐杂岩体中储集起来。模拟实验得到的结果,无论是已发表的还是未发表的,都将说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有潜力生油岩的种种有机和无机的热成熟度指标,通常用来确定生油窗的位置(Héroux,et,al,1979)。这些有机质成熟度地球化学指标反映了时间和温度的累积效果,用上述指标确定的生油窗门槛值,只提供了一种静态信息,即只确定生油窗随时间变化后的目前位置。采用这些指标鉴别有潜力的生油岩时,明显或不明显地要作一些假设,如生油窗的位置应该是  相似文献   

8.
微区有机质激光热解GC/MS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分析技术。它利用激光的高相干性和高平行性准确地聚焦于有机质表面某个微小区域内 ,使之发生热降解而产生能反映有机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分子级产物 ,借助GC/MS系统进行分离和鉴定。这一新技术为生油岩和煤中单个显微有机组分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途径 ,在生油岩评价、油气源对比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 据文献报道,造成原油和生油岩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母质的类型、热成熟作用和原油的初次运移作用。研究是何种因素(或以何种因素为主)导致出现组分差异,对油气成因理论和盆地油源对比及资源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情况的复杂性造成了上述参量组合的多样化,给直接从野外地质剖面进行研究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有意识地简化一些可变参量,本研究采用以同一种生油岩在外加温加压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生油和排烃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为迎接第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大会的召开,配合重点基金课题“低温成矿中有机质的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我们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组织了一期以“有机质-金属关系”为主题的有机地球化学特辑,主要介绍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作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及生油岩热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以此向第五届有机地球化学大会献礼,并供我国同行及关心有机地球化  相似文献   

11.
含Ⅱ型干酪根的生油岩的生油-时间和深度可以应用阿雷尼厄斯方程和时间-温度指数(TTI)图来确定。阿雷尼厄斯方程中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可通过对这样一些岩样进行加水热解实验而获得,这些岩样中干酪根的组成范围落在大多数油气盆地的Ⅱ型干酪根范围内。E值和A值可用来建立确定这些具有标准化学组成范围的大多数Ⅱ型干酪根的生油始止图。这些标准干酪根活化能变化与硫含量成反比,硫含量最高的干酪根具有最低的E值,生油最快,而硫含量最低的干酪根具有最高的E值,生油最慢。根据硫含量从高到低和生油所需的时间由少到多,温度由低到高,把这些标准的干酪根依次称为ⅡA,ⅡB,ⅡC和ⅡD型。用图解法确定了两个盆地模式中Ⅱ型干酪根样品的ΣTTI_(ARR)值,将这些ΣTTI_(ARR)值与用2000个增量的计算机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图解法结果在计算机结果的±3%范围内。世界上主要是Ⅱ型干酪根生油,因此这些图解对于勘探区生油窗深度的初步评价应该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发育火成岩的生油层中 ,微生物和热解作用导致生油岩有机质形成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对火山矿物中的金属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溶剂和迁移介质 ,特别是能促使其中的过渡金属活化和溶解。这样造成与火成岩共存的生油岩内过渡金属含量显著增加 ,一些过渡金属是有机质成烃演化良好的催化剂。同时火山和热液活动还能向生油层提供过渡金属元素 ,从而使与火成岩共生的生油岩油气生成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 1 引言自70年代以来,特别是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提出以后,有关成油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他们在实验室借助于高温或高温高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模拟有机质的演化规律,取得了很大的进  相似文献   

14.
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利用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和苯-甲醇等)从沉积岩样品中抽提有机质。抽提物产率的数值被用来评价成岩程度和生油岩生油可能性的指标。在环境科学中,抽提物产率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发现近代沉积物的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相的概念、有机相的划分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指出有机相分析是预测盆地油气资源及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有机质与粘土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粘土矿物容易吸附有机质。有机分子以各种方式与粘土结合成有机-粘土复合体,增强了有机质在早期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随着埋深、温度和压实程度的增加,以及介质条件的变化,早期形成的有机-粘土复合体会变得不稳定而释出有机质,后者在粘土矿物的催化下向油气转化。由此可见,有机粘土化学对油气生成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规模最大、地质时代最老、最有希望找到大油气田的盆地。盆地内有4套生油岩系(即海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石炭系—下二叠统、陆相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海相上白垩统—下第三系),并可能有6套含油气组合。塔A和塔B地区是该盆地的主要勘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骅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研究,特别是与奥陶系原油、灰岩、下第三系原油饱和烃的甾、萜烷精细“指纹”对比研究后,我们认为孔古4井原油应属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而并非下第三系抑或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所生。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现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北部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岛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是早、晚白垩世的。为了确定有机相的特征,我们采同了不同井的岩心样品和少数露头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 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早白垩世的碳酸盐序列是一种具有高度石油潜势的良好生油岩。这种生油岩由暗灰色均一的微晶状灰岩和高沥青质层纹状灰岩组成。它们伴生有沥青和油渍。有机质主要为海相成因(藻类-腐泥型),有少量陆地组分的输入。样品的抽提量异常高,含有不同量的烃,并且炮和烃/芳烃比值低。成熟作用期为不成熟到边缘成熟,其鉴定特征是:高比例的树脂和沥青烯,伴有高含量硫;正烷烃的偶数优势;无环异戊间二烯化合物与正烷烃比值高;Pr/Ph<1;在430℃附近出现T_(max)。 长岛盆地的有机相是变化的,因而有可能发现富有机质的沉积物和氧化的贫有机质的沉积物。有机相的差异,是由于沉积环境中的许多变化及可造成有机相的不均一性的构造作用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 长期油气勘探的实践证明,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石油和热解天然气在我国当前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我国海相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在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倡议下,出版了本专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