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创新成为协调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对资源型区域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从生态创新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生态、空间和社会效率,构建资源型区域生态创新驱动机制框架。根据"驱动要素—驱动机制—生态创新"的逻辑发展思路,指出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内部驱动、外部驱动和内外协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是中国未来长效发展的重点,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Moran′s I、GTWR模型定量测度2011—2019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异持续扩大,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显著阶梯递增效应;(2)黄河上游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中心—外围”现象,中游地区呈现层级分化特征,下游地区地级市间发展差距有减小趋势;(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显著,局部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均对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中央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2010—2021年27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创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未能明显推动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滞后性,约在政策实施5年后表现出正向趋势;(3)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才能有效发挥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作用;(4)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经济推动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因此,地方政府需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构建相应的治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效益,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共享以及要素与信息的自由流通。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5.
在剖析边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与区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边疆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影响关系以及协调层次,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物流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提升有益于发展能效释放,进而激发区域内市场需求,提振边疆经济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业运行绩效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具有正向带动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边疆区的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作为旅游热门城市,近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迅速,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长沙市2007—2018年的数据,构建3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发现三者的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状态,近年来生态环境略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长沙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培坤  王远 《四川环境》2010,29(5):87-92,102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福建省经济系统在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系统地分析,探讨了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主要结论有:(1)福建省物质输入量不断上升,能源需求急剧增长;(2)隐藏流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地生态包袱不断增大;(3)区域过程排放缓慢上升,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要推动因子;(4)物质需求强度有反弹趋势,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出现扩张性"复钩"。最后,对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三年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本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部分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TOPSIS法和ARIMA-BP模型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现阶段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资源节约水平相对平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友好程度次之,社会进步水平稳定增长;未来六年,资源节约水平有较大改善,经济发展速度、环境友好程度和社会进步水平迅速增长,达到较好水平,呼和浩特市可持续水平向好的方向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区域平均能值密度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更好贴合区域资源能源的真实供给与需求。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析2008—2017年宁夏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 10年间宁夏人均生态承载力弱而稳定,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2)宁夏生态足迹指数较低,2015年后稍有回升,宁夏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幅度大;(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协调能力具有充足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活力、贡献4个方面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持续提升,但在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方面尚未实现统筹协调,仅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营口等少数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竞争力。(2)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有所加剧,呈现出核心—边缘和东南沿海—北部沿边的空间分异特点。(3)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演化受到地区间软、硬发展环境差异的综合影响,其中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影响民营经济的空间分异,创新活力和发展要素条件也有阶段性的影响。未来,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强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及边境偏远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于制定生态环境发展政策、实现西安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PSR评价模型,利用均方差赋权法,从"压力-状态-响应"(PSR)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数据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响应指数是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高低的主要因素;(2)区域人口密度、工业"三废"排放量及其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3)区域单位GDP能耗,年内降水及风速大小等气象条件对西安地区生态环境状态指数有明显影响;(4)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及用于环保投入的力度越大,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响应能力越强;(5)受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的综合影响,西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在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再利用Tobit模型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无效率状态,规模效率是主要的制约因素;(2)各省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且时期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研究时期内全国创新发展动态效率保持较高增长,技术进步是其提升的关键性因素;(4)我国四大经济区在不同年份的创新发展动态效率差异各有不同,整体上升态势较明显,并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渐衰减的分布格局;(5)人力资本投入在所有时期内对省域创新发展综合效率的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在不同时期内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借助DEA-Malquist方法,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11—2015年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总体旅游效率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提出区域旅游效率优化目标。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的城市较少,研究区资源配置和利用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旅游效率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较大,而规模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主要的限制因素;(2)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偏低的分布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规模效率是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投入普遍存在要素冗余现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方式提升区域和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18.
韧性是衡量危机冲击下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基于海南省旅游发展面板数据,评价COVID—19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及后危机时代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危机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完整危机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2.792—4.855;当划分抵抗期和恢复期时,危机的不同时期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区间为-3.261—6.799;(2)截止2023年8月,海南省15个市县旅游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整个海南省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率均值为0.357,远高于危机冲击下恢复期增长率均值0.229;(3)旅游接待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危机冲击下海南省旅游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双因子交互中促进旅游经济韧性提升的主导因素,其中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互对旅游经济韧性的解释力达到0.547。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计算了2005—2011年焦作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2005—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3、0.38、0.45、0.45、0.56、0.58和0.64,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不安全、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虽然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