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福州市市域休闲旅游资源兴趣点POI数据,分析了该市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福州市休闲旅游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显著,呈现多中心的分布形态,市中心及周边区域形成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热点区,外围区域相对分散。②全域范围内各乡镇专业化休闲旅游空间差异显著,部分乡镇比较优势突出。③各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表现有所不同,随空间尺度范围增大,各类型总体呈现单峰式的集聚分布,集聚程度先增后减。④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发展差异主要受城镇化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以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利用核密度法、空间自相关法、Ripley’s K(d)函数、区位商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与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一核一圈多点"的分布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基于行业分异视角的多尺度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创意设计、体育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尺度较大,工艺美术和文化软件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的尺度较小;③基于街道层面的专业化功能区块特征差异明显,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呈现多种行业类型的集聚特征,而城市边缘区域的街道专业化区块功能较为单一;④中心性、可达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因素、人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文化创意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3.
探讨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及其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能够为旅游设施空间合理规划、推动云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旅游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年和2021年云南省旅游设施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利用重力模型探究了云南省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设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分布格局,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且整体分布呈现收缩趋势;(2)不同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均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各类旅游设施在空间上形成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3)云南省旅游设施分布与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不一致性较高,空间错位距离明显;(4)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整体空间错位距离在降低,但各州市间空间错位程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方法,对其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别游憩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2)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总体是以城关区段为"单核心"的集聚空间结构,不同行政区游憩资源分布集聚度不同,东段游憩资源分布呈片区密集状分布,西段游憩资源则为组团离散状分布。(3)4类游憩资源区域分异:自然风光类和人文历史类游憩资源为资源主导型分布模式,休闲健身类游憩资源因受到政策引导和规划建设而呈相对均匀分布态,购物餐饮类游憩资源则为市场主导型集聚分布在城市繁华商圈中。  相似文献   

5.
情感形象是旅游目的地重要形象之一。以外地游客的上海游记为语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外地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态度。结果表明:(1)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态度总体上积极正面,体现在旅游吸引物、休闲娱乐、设施服务、环境氛围和管理服务5个维度上;(2)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积极评价多集中在“繁华、现代、时尚、独特”高频词上,说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已基本建成;(3)但是景区商业化、高物价和人多排队等因素带给部分游客负面情绪。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夯实景区文化内涵、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精细化服务管理等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北省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运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分析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对省内城市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进行了探究,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呈核心极化,大城市突出;(2)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呈扁平化,中小城市发育较好;(3)高级别景区资源丰度、区位条件和星级宾馆建设造成入境旅游的空间极化;(4)本地市场崛起与城市旅游联合开发,推动国内旅游扁平化;(5)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入境旅游核心极化不断削弱,国内旅游扁平化不断加强,朝均衡发展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7.
全域旅游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公共设施的供需平衡尤为重要。使用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运用Ripley's K(r)函数分析、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法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厦门市旅游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供需平衡状况。结果发现:①旅游公共设施供给空间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为"大集聚、小分散"空间分异模式。②旅游需求空间形成了"多中心、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③旅游公共设施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盈赤区"。④厦门市应发展多核旅游增长动力,培育专业化旅游服务空间,延长旅游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根据休闲资源的内涵,构建以休闲旅游、体育、文化、娱乐等资源为核心的分类及其测度指标体系,选取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rc GIS分位制图、核密度分析和资源丰度分析对我国休闲资源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相关性及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休闲资源分布整体存在非均衡性,分布呈聚集状态,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重庆为核心的中部地区等三大集聚中心区域。从资源丰度看,我国中等休闲资源丰度水平的城市较多,资源分布结构较为稳定;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旅游总人数、客运总量、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休闲资源分布呈现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浙江省高等级民宿和未被定级的民宿POI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10.0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省民宿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集聚特征,揭示了相关因素对民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浙江省未被定级民宿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性,与高等级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扩张趋势呈现明显差异。②未被定级民宿均衡分布于多类地形地带,而高等级民宿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情况不一,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③不同等级民宿与区域发展水平、公路网密度、区域内3A级以上景区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夜间旅游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为带动地方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昆明市夜间旅游为例,构建夜间旅游空间分布模型,揭示昆明市夜间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昆明市夜间旅游资源、游客活力和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分散和多元化的特点,夜间经济的影响范围超越传统旅游活动的影响范围,游客更倾向于在人流量较小的地方活动;(2)夜间旅游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丰富多样的夜间观光旅游资源和发达的夜间经济;(3)昆明市夜间旅游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高密度大聚集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东北—西南”的分布趋势;(4)旅游资源的丰富度、质量、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以及居民点密度和疫情防护水平是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作用,旅游资源质量、知名度以及疫情防护水平对夜间旅游的影响最为显著,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来促进后疫情时代下夜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