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2008年辽宁沿海各城市的城市化和气候指标,运用线性拟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盘锦和大连的气温在城市化影响下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地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合理水平、下垫面变化和城市环境共同构成葫芦岛、锦州、营口和大连城市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盘锦和丹东,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是第一主成分,产业结构合理水平和下垫面变化是第二主成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应控制人口数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绿地面积,从而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正>重污染入海河流采取"一河一策"重点流域实施"河长制"管理据环保部官方网站消息,自8月底至今,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绥中沿海六市一县开展的海洋陆源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成效如何?近日,记者从辽宁省环保厅获悉,本次行动共排查企业3 421家,查处企业272家,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环渤海地区17座城市为例,对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但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异明显小于经济差异;环渤海17座城市可分为经济发展滞后型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型两类。2就耦合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就耦合协调度指数而言,天津、大连、青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高度耦合协调类型;东营、烟台、威海、盘锦、潍坊、唐山、滨州、营口、秦皇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中度耦合协调类型;丹东、日照、沧州、锦州、葫芦岛属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低度耦合协调类型;环渤海17座城市综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指数可划分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和谐型、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磨合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平台,通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测算辽宁省沿海港口的港城可达性。基于港城可达性,对港口的腹地市场潜力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表明:1六大港口港城可达性呈现"n"型,中部的营口港、盘锦港可达性最高,右翼的大连港、丹东港可达性最低,可达性绝对优势使盘锦港和营口港成为辽宁省大多数城市货物运输的首要选择。2大连港的市场潜力最大,营口港、锦州港次之;大连港的城市本地市场占据主要份额,锦州港、营口港、丹东港内外市场相对均匀,葫芦岛港和盘锦港外部市场份额相对较大。3各港口腹地市场潜力存在明显空间竞争关系,葫芦岛港和锦州港主要市场区域出现重合;营口港和盘锦港竞争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中区域,沈阳是六大港口的重要青睐地。  相似文献   

6.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召开的辽宁省绿色交通创建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从现在起,辽宁省将利用3年时间创建绿色交通省。据了解,今年8月,辽宁省正式成为全国4个国家绿色交通示范省区之一。为加快推进绿色交通省的创建,辽宁省决定将大连、鞍山、抚顺、丹东、辽阳、营口、朝阳、盘锦、葫芦岛9个城市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将大连港和营口港建成绿色港口,将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建成绿色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地理数据、传统统计数据、新兴开放数据的支持下,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港口能级指数,利用港口—腹地间两两时间距离,基于场强模型对辽宁沿海港口的吸引范围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能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港口的综合实力;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具有可靠、及时、灵活的特点;场强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出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的空间格局;大连港腹地包括大连市及其东北地区北部,营口港腹地以沈阳经济区为主,丹东港腹地主要位于辽宁省和吉林省东部,锦州港腹地包括辽西地区和赤峰,盘锦港腹地位于营口港和锦州港的腹地之间,葫芦岛港腹地最小;辽宁沿海各港口之间竞争激烈,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之间的交叉腹地范围广,港口资源亟待整合。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为案例研究地,构建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201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红旗村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存在耦合关系,处于中等强度耦合阶段;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连年上升趋势,但后者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前者;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低度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向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26项指标,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较低,但总体上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个别市出现相对下滑趋势;整体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是成都、绵阳、攀枝花,较低的是雅安、巴中、达州、甘孜州、阿坝州,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耦合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川中、川南地区,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通过分析四川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认为生态滞后与经济滞后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据此提出四川省未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03—2014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并对东北地区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协调水平仍不高,其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总体上呈由低水平协调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协调不均衡格局演进的特点;空间分异上逐渐呈现"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分布格局;南北方向上,由北向南形成三个协调度高值中心,并逐渐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省际间辽宁最高,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差,且省际间不均衡状况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12.
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辽宁沿海经济带2005-2011年三者耦合协调度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GM(1,1)模型预测短期内研究区三者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7年内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是大连市和锦州市耦合协调度却不断下降;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三年内,除锦州市和大连市外,其他城市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好转,逐渐摆脱不协调态势,向协调发展过渡.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①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②二者的耦合度呈现波动上升,总体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但耦合值有待提升,系统相关性良好,耦合作用初见成效。③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梯度发展,在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协调作用由弱到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协调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厘清“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演进机理有利于区域水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水”共治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三水”协同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子系统的状态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距较大;“三水”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良好耦合阶段;“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小于耦合度,其耦合协调水平偏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充分发展态势和分化状态。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是逐年向优质阶段提升。其次,用Tobit对“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回归,得出环境保护水平、能源消耗水平、产业发展水平3个因素对“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共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建立多环境要素系统联动机制,以及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及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督察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港口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辽宁省4个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大连、营口、丹东、锦州2000-2009年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其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辽宁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生产率退步,而港口经济略有进步;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均显现无效性,但城市经济效率略高于港口经济.在趋势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暂时退步情况,港口经济则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内涵,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2001—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和响应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协调度由低中值区逐渐上升到中高值区;(3)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存在平稳型和波动型响应两种类型。在海洋经济对信息化的响应中,河北和浙江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在信息化对海洋经济的响应中,天津、辽宁、广东、广西和海南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  相似文献   

18.
借鉴物理学上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西南地区交通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交通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呈逐年增长态势,耦合互动效应显著,但耦合协调等级还处于较低水平,到2015年只达到初步协调;空间分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和发展环境的稳定,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的适应和发展,促使差距不断减小。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西南地区应建立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2)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年9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3)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