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鹊界梯田有着悠久的垦殖历史,是苗、瑶、侗、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稻作梯田景观,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以特色饮食、传统习俗和其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分析了紫鹊界梯田传统文化的地理特征。通过分析相应的发展演变、物质载体、文化信仰和与生产活动的关联性等特征,总结了各个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了相应的关系图谱。结果表明,湿润的气候、良好的自然保水条件、较突出的人地矛盾、稻作生产与山地渔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共同驱动紫鹊界梯田景观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深入挖掘和保护紫鹊界梯田景观的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尼梯田遗产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梯田持续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价两者之间的供需状态对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梯田的复合生产功能,引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元阳县全福庄为例,对遗产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为:全福庄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37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72hm2/人,人均生态盈余为0.35hm2/人,全福庄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盈余空间不大。从主要组成项目看,耕地的生态亏损最大,为0.44hm2/人;水域的生态盈余最多,为0.89hm2/人。因此,大力发展"稻—鱼"农业模式是扩大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提高居民收入、维持遗产地生态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哈尼梯田民族生态学实践,阐述了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三个层面构建了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文化生态伦理观的确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哈尼梯田旅游区的市场特征调查研究和旅游区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要做强做大哈尼梯田旅游,首要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同时要做到有规划地展开市场营销工作.从营销行为的旅游市场营销定义角度出发,对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整体性营销策略和具体的营销计划.  相似文献   

5.
水,是红河谷哈尼梯田的灵魂。云南省红河县每个哈尼村寨的高处都有三五个石雕龙头,清澈的泉水从龙嘴中日夜不停地流淌,不仅养育着哈尼人,还把红河谷中的哈尼梯田妆点得如同水晶宫一样晶莹透亮。在红河谷的哈尼梯田中,撒玛坝梯田以其面积之庞大,景色之壮观,气候变化之复杂而成为红河谷中最为雄奇壮丽的风景,有"万亩梯田"、"云雾梯田"的美  相似文献   

6.
<正>千百年来,哈尼人用双手在大自然中"打磨"和精心"雕琢"的哈尼梯田,才是一个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大地艺术,其线条、韵律、节奏无不浸透着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行走在哈尼族的村寨,犹如置身于一幅山水林田湖的图画中。仰望山上,那是一众郁郁葱葱的森林矩阵;俯瞰山谷,那是一览层层叠叠的壮美梯田。那经流不息的汩汩清泉,把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高水长,千年  相似文献   

7.
苏卉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44-1045,1049
在文化旅游领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已成为新的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联系产业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结合文化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征,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融合机制和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政府规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原则,实施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学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域理论,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游客行为仿真模型,实证研究研学旅游对农业文化遗产游客保护行为影响作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1)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由周边环境与农业文化遗产知识、地方依恋、信息干预、自我概念共同作用;(2)从研学游客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知识对游客保护行为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尤其对于游客劝导型保护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解说活动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实施有重要作用;研学强度、环境质量对衍生型研学游客和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同;(3)对衍生型研学游客来说,环境质量感知对文化遵守型保护行为更为明显。对研学游客来说,环境质量感知对劝导型、消费传播型保护行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陡坡地集流聚肥梯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径流农业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对辽西部陡坡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介绍了陡坡地集流聚肥梯田的内涵,集流,集流效果及其优化设计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对特定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的实证研究方面鲜有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6年我国沿海11省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特征,并对沿海11省份的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在时间角度上,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②在空间角度上,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上下浮动较小,福建和广西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和海南,而上海与辽宁的融合呈先升后降的状态。③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类型从失调状态提升为基本协调,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优于农业。沿海省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商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活动的产业。它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目前,环境保护产业已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中迅速发展,并愈来愈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拟对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关键问题和先导工作,发展方针和政策,重要环节及具体对策和措施等问题,作粗浅的论述。一、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关键问题和先导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贯穿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新兴旅游形式。近年来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卓有成效,发展速度快、产品类型多样、节庆活动丰富,但在目前南京休闲农业在产业、产品、企业与政府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对其进行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融合,提升产品层次,组建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和国家软实力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既是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权重法和融合度分析模型对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2008—2015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内部融合发展差异性大,呈现出由广州、深圳核心区向外围城市迅速递减的空间格局。总体来看,珠三角地区两类产业融合发展等级不高,文化产业普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绝大多数地区处于初级融合发展水平以下。未来有效结合消费动态和产业转型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整合,是提升珠三角地区两类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打造文化软实力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在介绍旅游地文化软实力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选取当今世界旅游产业发达、文化软实力强劲的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为例,梳理提炼了这些国家旅游地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典型经验,总结了国外旅游地文化软实力的特色发展模式,从多角度对国外旅游地文化软实力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国外发展经验的现实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位理论的矿业乡村产业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优化产业布局是基础。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坡度、坡向和矿区等区位条件对三产布局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基于区位理论和研究结果调整永平镇产业空间布局。结果表明:①坡度、坡向和矿区等影响产业布局,且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②矿业乡村三产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空间关联性弱,尚未形成以农业为核心的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③结合区位分析结果,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三区三轴一中心”新产业格局,以利于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梳理已有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乡村空间规划相关重点文献,厘清乡村空间规划在乡村振兴中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成熟,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变得多样化和微观化。②乡村空间规划研究集中在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关注高于以农业为核心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③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空间规划、乡村生态空间等类型空间的规划研究有待加强。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中,应加强对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规划、"三生+三产"空间统筹规划和田园综合体规划经验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乡村转型发展新阶段的形势,立足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系统论述了与之相匹配的土地整治模式对乡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子空间的重构。逻辑路径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在整治理念上遵循产业融合,在整治目标、重点、技术和运作模式上与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和功能相匹配。基于乡村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实践表明,该土地整治模式有利于村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景观核心区、旅游景点核心区和居住空间核心区为主的生态景观格局和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在乡村转型背景下,从人—地—业系统确立产业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模式,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