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种生物滞留填料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除磷效果更好的生物滞留填料,通过等温吸附、解吸附和动力学实验,分析沸石、石英砂、麦饭石、陶粒、无烟煤、铝污泥6种填料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6种填料均表现出较好的磷吸附性能。铝污泥对磷的吸附效率接近90%,解吸附率仅为12.78%,表现最为突出,其后依次为无烟煤和陶粒。6种填料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并均可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其吸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人工湿地基质磷吸附饱和后服务年限缩短的问题,以植物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有机酸为解吸剂,开展磷吸附饱和基质的解吸再生研究,探讨4种有机酸种类及其浓度(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三者混合酸)对两种基质(煤渣和废弃混凝土)解吸的影响,并对再生后的基质开展磷的再吸附研究,确定再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煤渣和废弃混凝土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88.24 mg/kg和1 428.75 mg/kg,4种有机酸中,柠檬酸的解吸性能显著优于其他三者,当柠檬酸浓度达到2 mmol/L时,对两种基质的解吸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解吸率为53.23%和15.71%。在以柠檬酸作为解吸剂的条件下,将解吸后的填料进行再次吸附,此时对25 mg/L磷酸盐溶液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2.08 mg/kg和120.31 mg/kg,是首次磷吸附量的43.35%和90.35%,证明了基质再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粉煤灰为吸附剂,研究了粉煤灰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效果。选取了粒径、投加量、温度、时间、转速、染料浓度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粉煤灰的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效果很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63%;并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粉煤灰吸附酸性品红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粉煤灰对酸性品红吸附的热力学过程比较符合模型Langmuir EXT1,动力学过程比较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Box Lucas1。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热解半焦对水中磷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质热解副产物半焦为吸附剂,研究了对水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半焦对水中磷的平衡吸附量为9.71 mg/g,该吸附过程能够较好地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此外,磷在生物质半焦上的等温吸附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表示.在半焦用量为3 g/L、温度为40℃、pH值为3的...  相似文献   

5.
对硅藻土-粉煤灰复合除磷材料吸附废水中磷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复合材料吸附磷的过程描述更为准确;热力学参数(ΔGo、ΔHo和ΔSo)说明溶液中的磷在复合除磷材料上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而且是一个吸热过程;平均吸附能E为2.24 J/mol,说明该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6.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多孔陶粒,并在其上负载水合氧化钛以制备吸磷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陶粒吸磷主要通过其中羟基和磷酸根的离子交换实现.在40℃,pH值为10时对磷酸根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量为7.8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ngmiur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后的滤料可在NaOH中再生,经多次“吸附-解吸”后,其吸附容量可达到1.35 mg/g左右.  相似文献   

7.
垂直流-水平潜流组合湿地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垂直流串联水平潜流的组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比较有植物和无植物组合湿地对磺胺类抗生素母体及N4乙酰代谢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植物组合湿地的去除效率为72.31%,高于无植物组合湿地的59.71%;不同种类湿地植物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收累积能力存在差异,美人蕉积累量最大,其次为风车草,花叶芦竹最低;植物各部位对磺胺类抗生素的积累为地下组织(根)大于地上组织(叶和茎);基质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能力表现为有植物基质吸附量大于无植物基质,变化范围为0.34~1.59 ng/g dw,表明湿地植物的存在更有利于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垂直流-潜流组合湿地能较好地降解磺胺类抗生素,但其降解机理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MSWA)富含Ca、Fe、Al等金属物质且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7.24 m~2/g),对溶解性的磷具有良好的化学沉淀及吸附去除作用。实验研究表明,MSWA对磷的去除随水溶液pH值增加先呈递增而后有所下降,对5 mg/L的含磷溶液,当pH=8.01时,MSWA对磷的去除率可达93.95%,且溶液中SO_4~(2-)、NO_3~-及Cl~-阴离子并未明显的影响MSWA对磷的去除。通过对MSWA去除水体中磷的过程研究发现,MSWA对磷的去除符合Langmuir曲线(R~2=0.994)、并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71),理论饱和去除量可达6.623mg/g。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Cr(Ⅲ)对土壤的污染问题,采用碱熔水热法制取粉煤灰合成沸石,研究沸石掺量、反应时间、水分质量分数、初始pH值和Cr(Ⅲ)初始质量比等因素对合成沸石吸附稳定化铬污染土壤中Cr(Ⅲ)效果的影响,建立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并进行微观表征和吸附稳定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合成沸石对污染土中Cr(Ⅲ)有良好的吸附稳定化效果.当沸石掺量为15%、水分质量分数为26%、pH值为5~9时,对Cr(Ⅲ)进行稳定化修复效果好.Cr(Ⅲ)的毒性浸出随Cr(Ⅲ)初始质量比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时间延长先逐渐减小而后趋于稳定.动力学及热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模型可以解释Cr(Ⅲ)在合成沸石上的吸附行为,其中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为膜扩散.SEM、XRD等微观分析结果显示粉煤灰合成沸石后,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对Cr(Ⅲ)吸附稳定化.合成沸石吸附稳定化污染土中Cr(Ⅲ)的机制是离子交换、静电引力、沉淀等物理及化学吸附作用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对Cr(Ⅵ)净化效果好的湿地基质,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了以水稻土、红土、沙子、泥炭、硅藻土、粉煤灰为基质的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湿地系统对Cr(Ⅵ)的净化效果,并比较了6种基质的湿地系统中pH、Eh、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李氏禾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泥炭和水稻土为基质的湿地系统的Cr(Ⅵ)净化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基质的湿地系统,并且这2种基质湿地系统中李氏禾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基质的湿地系统(p0.05)。当Cr(Ⅵ)进水质量浓度为5 mg/L时,泥炭、水稻土人工湿地对Cr(Ⅵ)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9.94%和99.54%。6种基质的pH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p H较高的硅藻土和粉煤灰不利于Cr(Ⅵ)的还原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