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型生物流化反应器氧转移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体的转移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气体转移的“双膜理论”,采用在反应器中清水曝气的方法,对新型生物流化反应器进行了氧转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曝气量的增大,氧传质系数呈直线上升;投加载体后,随着载体量的增加,氧传质系数降低.在新型生物流化反应器不同运行方式下,随着Ad /Ar(降流区与升流区面积比)变大,反应器中氧传递效果变差.新型生物流化反应器氧利用率可以达到10%,充氧动力效率可以达到5.5kgO2/(kWh).并且在载体浓度较高和空塔气速较大时,新型生物流化反应器氧利用率和充氧动力效率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内循环式生物反应器氧传质及流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气-液两相普通流化床和内循环式生物反应器(DTBR)的对比研究,发现DTBR具有更好的氧传质能力和氧转移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当表面气速为0.29cm/s时,DTBR的(KLα)20和E4值分别为普通流化床反应器的1.2倍和1.3倍。通过研究影响DTBR混合特性的主要因素,发现表面气速的影响最大,表面液速的影响最小。其它条件相同,表面气速分别为0.29和0.074cm/s时,DTBR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2s和16s,混合时间分别为76.2s和91.8s。   相似文献   

3.
陈婷  余健  王烽  任文辉 《环境工程》2015,33(7):19-23
建立了气-液-固三相内循环流化床的数学模型,验证了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应用于气、液、固三相流化床操作中的可行性,探讨了表观气速和固体装载率等操作参数对气含率以及液体循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体装载率的增大,气含率先增大后减小,在13%处取得最大值。当表观气速在0~0.05 m/s时,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在0.05 m/s处达到最大值,表观气速大于0.05 m/s时,气含率不再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基本保持不变。液体循环速率随固体装载率的增大而减小,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以气含率、液体循环速率作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流化床反应器的最佳固体装载速率为13%,最佳表观气速为0.05 m/s。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改性填料与普通填料在清水中的氧传质性能。根据反应器特征,建立了全混式反应器氧传质模型。分别测定了改性填料和普通填料在清水中连续曝气供氧的溶解氧值与曝气时间的关系。同一曝气流量下,改性填料反应器中清水的DO比普通填料反应器高;增大曝气流量,同一曝气时间反应器中清水的DO升高,直至饱和值Csat,并且前者比后者提前接近饱和值。采用全混式反应器氧传质模型,通过matlabprograms寻优求出连续曝气供氧时两种填料在清水中氧的液相总传递系数kLa。计算结果表明:曝气流量增大,氧传递系数kLa增大,其值约为22h-1~36h-1;在相同曝气流量下,改性填料的kLa均高于普通填料,约提高10%。试验表明改性填料增强了反应器的氧传递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氧传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津  李敏  于洗  范晓鹏 《环境工程》2004,22(4):12-14
实验对新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几种结构的氧传质系数进行比较 ,从而选出最优结构。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空气流量、固含率、曝气装置对该反应器氧传递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挡板尺寸大 ,距反应器底部近 ,气量大氧传质效果好。同时 ,固含率影响氧传递效果。  相似文献   

6.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相含率及氧传递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ITFB)的清水试验,对其相含率及氧的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TFB与传统三相生物流化床相比具有不同的氧传递条件,当供气量较小时,内筒传质烽KLal大于外的传质系数KLa2,而当供气量较大时,则KLa2〉KLa1,在本试验条件下,当载体投加量大于1.6kg时,KLa随Cs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流体动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流体动力学的一些性质,认为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氧的体积传递系数、气含率增加,混合时间与循环时间则减小。而随着载体的加入量增大,气含率、氧传递系数、循环时间和混合时间均有减小的趋势。根据实验结果确定载体投加量为6%,相应的进气量控制在0.75-1Nm^3/h之间。  相似文献   

8.
不同表观气速对好氧颗粒污泥净化苯酚废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设置了0.7、1.2、2.0、2.5和3.0 cm·s-1 5个不同表观气速,考察其对好氧颗粒污泥净化苯酚废气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表观气速在0.7~3.0 cm·s-1之间时,好氧颗粒污泥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苯酚去除率达到95%以上.随着表观气速的提高好氧颗粒污泥各项理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胞外多聚物(extra...  相似文献   

9.
曝气量对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SBAR反应器对比研究了颗粒化后表观气速为1.8 cm·s-1和0.9cm·s-1时对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形态结构、粒径、强度等物理特性和硝化性能以及胞外聚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化后降低曝气量增加颗粒形态不规则程度,空隙增大;55d试验中,与高曝气量下相比,降低曝气量使表观污泥产率提高33%,颗粒粒径平均增长速率提高25%,相对颗粒强度降低6%, EP5含量平均降低12%.两反应器颗粒污泥SVI值均在10~15 mL·g-1,沉降性能良好,且均具有良好硝化性能和降解COD能力.与高曝气量下相比,低曝气量下硝化菌群活性低,而异养菌活性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雾化液滴尺寸对自吸式文丘里洗涤效率的影响,从喉部气速、液面高度差以及文丘里扩散段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自吸式文丘里洗涤器雾化液滴平均直径(D_(32))的变化规律,并与Boll模型对D_(32)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随着喉部气速的增加,D_(32)的实验值和预测值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预测值略小于实验值。另外,液面高度差的增加会导致D_(32)的减小,当气相速度增大时,D_(32)加速减小。研究发现,当喉部气速大于54.6 m/s时,A_1挡板对液相流体具有更好的雾化效果,当喉部气速小于54.6 m/s时,在环形挡板内径为46~54 mm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内径,使得雾化液滴平均直径最小,文丘里洗涤器达到最佳雾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压力生化反应器氧转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研究压力生化反应器的氧总转移系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氧总转移系数KLa是压力的函数 ,随压力增加近似直线下降。氧转移效率EA 随压力增加而显著增加 ,氧转移动力效率EP 的变化与临界溶解氧浓度有关 ,在T =2 0~ 30℃、α =0 8及β =0 9时 ,临界溶解氧值约为 5mg L。低于此值时 ,EP 随压力增加而减小 ;而在高于此值时 ,EP 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对应EP 最大值的压力下供氧 ,则可将供氧能耗降至最小。压力生化反应器在 2 5 0~6 0 0kPa范围内操作是较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高效内循环反应器的污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效内循环好氧反应器处理废纸脱墨废水,结果表明,在高紊流、高剪切条件下生物活性污泥的粒径减小,使废水、生物污泥、空气充分接触,大大提高了传质速率和污泥的比好氧呼吸速率(SOU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和COD处理效率可分别达35kg/(m3d)和80%.  相似文献   

13.
杨洲  张志强  杨静  卢金锁 《环境科学》2022,43(4):2055-2061
污水管道的厌氧环境是诱发H2S和CH4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污水收集系统内建筑排水立管与市政污水管道之间设置化粪池加剧了污水管道通风不畅的现状,提出将建筑排水立管与污水管道直连形成的增强通风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污水管道通风量,来改善管道气相空间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方法,以...  相似文献   

14.
废水中硫化物生物净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 上流式填 料 床 反应 器 中,利 用 无色 硫 细 菌处 理 废水 中 的 硫化 物, 当硫 化 物 浓度 为 293 ~310 m g/ L、反应器容 积负荷为5kg/ m 3·d 、溶解氧为 32 m g/ L 时,硫化物 去除率可 达到92 % ~95 % ,去除的硫化物中94 % ~96 % 转化为 S。试验结果表明:溶解氧是影响 硫化物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空气提升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周平  钱易 《环境科学》1996,17(6):9-12
进行了空气提升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液体内循环速度,有机的降解动力学,载体表面生物膜脱落与增工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内循环生物硫化内不速度分别与反应器高度及升流区表观气速ug0.5次方成正比,当内循环流量很大时,反应器可视为CSTR;生物膜的脱降率分别与ug及膜厚δ的次方,载体数量的2/3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BTMT生物膜载体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套厌氧氨氧化反应器R1和R2,研究了BMTM生物膜载体对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1采用UASB反应器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经140d运行,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仅达到54.6%和58.8%,氨氮与亚硝酸盐氮去除负荷之和仅为0.09kg/(m3×d),随后,向其上部投加0.6L BMTM载体,经过26d运行,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分别迅速提升至92.5%和97.4%,R1的启动速度较之前有明显提高;R2采用BMTM载体启动上流式填料床生物膜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工艺,经过83d的运行,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3.6%和89.4%,氨氮与亚硝酸盐氮去除负荷之和达0.22kg/(m3×d),启动速度较R1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填料UAFB-ANAMMOX反应器的脱氮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增殖速率缓慢,对环境因素敏感,导致反应器启动时间长且运行不稳定. 以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UAFB(升流式厌氧固定床)反应器,分别填充组合填料、聚氨酯泡绵和立体弹性纤维作为生物载体,对各载体的挂膜特征及厌氧氨氧化的实现与稳定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与聚氨酯泡绵和立体弹性纤维相比,组合填料在快速启动反应器及运行稳定性上有较大优势,反应器启动时间为42d,稳定运行后期NH4+-N及NO2--N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最大TN去除负荷(以N计)为1.239kg/(m3·d);并且组合填料挂膜效果较好,生物膜跟载体结合较紧密. 以聚氨酯泡绵为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66d)长,挂膜效果较差,膜易脱落;稳定运行后期NH4+-N及NO2--N的去除率分别大于90%与95%,最大TN去除负荷为1.268kg/(m3·d). 以立体弹性纤维为载体的反应器对ρ(DO)和ρ(基质)及水力冲击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运行效果不稳定,最大TN去除负荷仅为0.724kg/(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