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气候研究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气候指标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历史,因为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出现、进化,湖泊的消长,洋面的升降以及动植物群的南北迁移变化等;同时通过第四纪气候波动规律的研究,推测当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气候长期预报服务。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基本上是围绕冰期一间冰期的气候波动进行的。中低纬度地区做  相似文献   

2.
要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的影响,现代气候稳定性问题非常重要。目前的气候状况只代表长期气候演变中的短暂一瞬,长期气候演变是通过对古气候的研究弄清楚的。古气候研究表明,最近几百万年中地球的气候状况和目前的状况大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泾河中游将军村全新世黄土地层中钾素、低频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Rb/Sr与年代学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黄土中钾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研究表明:(1)速效钾、缓效钾具有很明显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可作为衡量东亚夏季风强弱的一种敏感参数或代用指标,并且对微弱的古气侯波动反映更灵敏。(2)近万年来将军村剖面所经历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早全新世(11.20—8.05 ka BP)气候逐渐趋于相对暖湿,但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交替;中全新世(8.05—3.10 ka BP)气候适宜;晚全新世前期(3.10—2.00 ka BP)气候偏凉干;晚全新世后期(2.00 ka BP—至今)气候再度转为偏暖湿。(3)将军村剖面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渐变形成的,但大暖期却在约3.10 ka BP时以气候突变形式终结。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东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沉积物粒度特征讨论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探讨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海平面等因素控制对沉积环境的控制,建立长江三角洲东部的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地球古气候问题近年来颇引人关注,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4月27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刊出了关于地球古气候问题的专辑,除一篇引言(题名“过去地球变动的气候”)外,共有7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叙述了了解地球过去气候的各种方法.简单地说这些方法的依据有树木年轮;花粉;地貌变化;冰核珊瑚;海洋沉积物. 其余6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热带海洋在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特别是热带太平洋在地球长期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一千年气候的演化;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化的文化反应.文章叙述了对长期干旱社会反应的4个实例研究认为这对现代社会对气…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进步和多方位研究进展,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向着多元古环境替代指标、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种驱动因素等方面发展。文章总结了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中的主要替代性指标,包括黄土磁化率、黄土粒度、植物硅酸体、孢粉组合、蜗牛化石、碳氧同位素和^10Be、黄土与古土壤。概述了当前对黄土—古土壤的时间标尺、末次冰期的短尺度气候事件以及东亚古季风变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三角洲平原BZK01钻孔进行沉积物14C测年、粒度、磁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伽玛测井、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沉积环境演化、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建立了钻孔的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表明,受原始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古气候冷暖更替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地层依次为基岩长河组、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的嘉兴组、前港组、东浦组、宁波组、镇海组,孢粉组合可划分出16个孢粉带,按暖期温暖潮湿-冷期寒冷干燥古气候旋回变化的周期律,BZK01钻孔反映该区域共存在7个古气候旋回。建立的钻孔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揭示151.9~278.0 m为河流相和河湖相交替沉积的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存在两个气候旋回过程;83.5~151.9 m为河流相-河湖相-浅湖相沉积环境的中更新世,包含两个气候旋回过程;15.4~83.5 m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河口相-河湖相-潮坪相-滨海相-河湖相,与王店海侵-杭州海侵时期对应,包括两个气候旋回;0~15.4 m为河口相-河湖相-泻湖相沉积环境的全新世,对应富阳海侵,包括一个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8.
正近十几年来,洞穴石笋由于定年准确、沉积连续、分布广泛、分辨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的"第四大支柱"。我国学者通过石笋氧同位素记录,重建了晚第四纪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亚洲夏季风的变化历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中国石笋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解读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讨论。有学者根据模拟结果,认为在Heinrich事件的时候中国季风区的石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课题是研究约二百万年以来的地球发展史,特别是地壳发育史。在这里定量的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近十余年来,第四纪地质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日益广泛地应用地质年代学的资料来探讨不同地区第四纪地质事件及古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 建立和发展第四纪地质年代学不仅对于认识“近代”地球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速率,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等方面有长远的意义,而且对于当前生产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  相似文献   

10.
气候长期变迁,尤其是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更替的原因和机制,一直吸引着各方面的学者。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不仅在于它与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化密切相关,而且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现今的气候预报和未来气候变动趋势的预测。 著名的第四纪学家R.F.弗林特(Flint,1974)曾指出,一个世纪前问世的生物进化  相似文献   

11.
正第四纪以来(距今26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大幅的冰期-间冰期波动,最引人注目的是距今1.2—0.7 Ma(百万年)期间冰盖消长、海温变化等由对称的4万年波动转变为不对称的10万年旋回,简称为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2005年美国《Science》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未来亟需解决的125个重要的科学难题,其中"What causes ice ages?是什么引发了10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SG剖面中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进行分析,提取出相关古气候信息,重建了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30~15cal ka 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30.3~26.0cal ka BP为相对暖湿期;26.0~17.8cal ka BP较为显著的冷干期;17.8~15.0cal ka BP以升温为主,冷暖波动剧烈,整体相对暖湿期;另外,在这些大的气候演变背景条件下,也存在着多次明显的气候波动事件。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与国内大量的研究资料相一致,而且与深海氧同位素和北半球太阳辐射等曲线也有着很好的对应,表明苏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第四纪以来(距今26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大幅的冰期-间冰期波动,最引人注目的是距今1.2—0.7 Ma(百万年)期间冰盖消长、海温变化等由对称的4万年波动转变为不对称的10万年旋回,简称为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2005年美国《Science》杂志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未来亟需解决的125个重要的科学难题,其中"What causes ice ages?是什么引发了10  相似文献   

14.
通过1∶ 25万杭州市幅厚覆盖区第四纪研究和填图实践,初步总结出"以气候旋回及基准面旋回等时性理论为基础,从古气候旋回宏观识别标志研究入手,以标准孔为基准点外延扩展,在反复认识与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剖面等时格架,制作高精度对比的剖面图及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古岸线沉积物研究入手,充分运用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表示方法,结合考古及地方志,填绘出具岩石空间分布、海平面升降信息、古文化遗址、浅表含水层展布及河流与海岸线变迁"的非常规填图方法.提高了本区第四纪地层研究精度,使地质图具有强烈的地区特色.拓宽了区调工作的服务领域,并为沿海厚覆盖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另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恢复不同尺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恢复的手段目前仍然依赖于植物化石、抱粉、部分动物化石和文物、物候,配合湖泊纹把、’‘C年代、考古材料、树木年轮、具有年纹的冰层等进行综合对比来确定,其中最具标志的依据是植物化石和抱粉,但植物反映的气候环境常常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因此无疑给恢复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带来了根大的困难。然而,在自然界中,有机物质比无机物质结构更为精细、种类更为繁多及对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尤其是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对…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5万杭州市幅厚覆盖区第四纪研究和填图实践,初步总结出“以气候旋回及基准面旋回等时性理论为基础,从古气候旋回宏观识别标志研究人手,以标准孔为基准点外延扩展,在反复认识与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剖面等时格架,制作高精度对比的剖面图及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古岸线沉积物研究人手,充分运用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表示方法,结合考古及地方志,填绘出具岩石空间分布、海平面升降信息、古文化遗址、浅表含水层展布及河流与海岸线变迁”的非常规填图方法。提高了本区第四纪地层研究精度,使地质图具有强烈的地区特色。拓宽了区调工作的服务领域。并为沿海厚覆盖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另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 古气候学的任务 古气候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阐述仪器记录范围以外的气候变化,终极目的则系理论上的,应用古气候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些变化的自然过程。 为了解气候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古气候研究的任务在于发展气候变化的基本理论,在这里回顾一下我们所了解到的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有用的。首先,大气圈不是一个仅对太阳辐射孤立反应的实体,而与地球系统的其它三部分,即与海洋、冰层和陆地表面相连系。这个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全部发生变化;其次,我们知道,这些连系的性质是  相似文献   

18.
临沂商品城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消期至中全新世沂河中游的气候环境变化,其地球化学元素的古环境意义显著。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至中全新世沂河中游的古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1)16866~13630cal a B.P.气候回暖但仍以冷湿为主;(2)13630~10440cal a B.P.气候变冷变干,并记录到了YD气候事件;(3)10440~8670cal a B.P.暖湿气候显著;(4)8670~6420cal a B.P.冷暖波动仍以暖湿为主;(5)6420~4698cal a B.P.稳定的暖干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自2009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经受了创记录的严寒侵袭,联合国IPCC报告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地球气候变化趋向陷入纷争的境地.从地质学和考古学的视角,以更长的时间周期去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和成因机制,或许对将来气候的长期预报有所启示.地球在漫长的演化史中经历了以千万年计的"地质气候旋回"、千百年计的"史前气候周期"及近现代以百年计的"世纪气候波动".不同级次的周期均为内在自然因素所制约,CO2含量在地球演化史中趋于波动下降过程,当代的CO2浓度和气温均处于地质史的低点.人类活动可能在百年尺度内存在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自20世纪初开始至今近百年升温趋向中,令人关注的是在中国曾有1941年、1969年、2009~2010年之交极度低温的出现,"低温节点"时距约为30~40年,似与海洋存在数十年为变化周期之说相近.由此引发对人为因素导致持续增温的质疑. 2009年入冬以来的严寒是否为近百年升温波动周期的终结抑或只是次级的突变因素所致,尚有待观察.但自然因素主导的周期波动规律不可逆转,不能被未经实证而被夸大了的"人为因素"所左右.  相似文献   

20.
云南寻甸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石笋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寻甸仙人洞X1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寻甸地区8000aB.P.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寻甸地区80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期:中全新世8000—5560aB.P.为气候适宜期,显示印度季风由强盛逐渐减弱的趋势,气候温暖湿润期,与太阳辐射增强引起的北半球季风环流加强有关;中全新世中晚期5560—4400aB.P.为季风转变期,显示印度季风减弱并快速退出、萎缩,东亚冬季风加强并快速推进,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候为干冷期;中全新世晚期4400—2000aB.P.,显示东亚冬季风逐渐减弱,东亚夏季风有所增加,气温有所回升,但气候变化的波动大。研究还表明,全新世以来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非常不稳定,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台阶状,在短尺度———百年尺度上呈锯齿状波动。石笋记录的突发性气候波动事件,与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极好的相关性,这对于认识现代气候系统变化以及对未来十年、百年尺度的气候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