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夏天到了,田野里的麦子熟了,丰收的时刻来到了。阳光下的麦田是金色的海洋,风过时,会鼓荡起一排排麦浪,缓缓地起伏着,一波一波地涌向远方。一棵棵麦子被雨雪滋养过,被阳光照耀过,从麦秆到麦穗都是金灿灿的。它们肩并肩紧挨着,笔直地挺立着,仿佛大地的哨兵。布谷鸟在麦田上追逐嬉戏,在早春时,它们"布谷布谷"地催促农人播种。麦子黄时,又一声声欢叫着"黄了黄了",提醒农人们快来收割。吵吵闹闹的麻雀,让喷香的麦粒撑圆了肚子,惬意地停在稻草人的头顶或肩膀上。三五成群的蝴蝶、蜜蜂在尖尖的麦芒上跳舞。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  相似文献   

2.
风吹麦浪     
《绿叶》2020,(5)
正麦子是苏北老家不可或缺的植物,因为面粉是主要的口粮。我对麦子美好而深切的感受来自家乡的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隆冬时节,漫天的雪花一飞舞起来,我就记起了这句话。跟人一样,小麦也是曾要过冬的,那厚厚的雪层就是它们的被窝了。这么一想,麦苗就一下子成了会呼吸、有情感、知寒知暖的活物了。经过半年多风霜雪雨的洗礼,麦苗由冬天的弱不禁风到春天的茁壮成长再到夏天的日益成熟。麦子是最具备沧桑感的庄稼,也是我生命里最感亲切、最值得敬仰的一种植物。麦子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抹弱弱的绿色,却能抵御住整个寒冬的侵袭,也只需一缕春风,便仰起高昂的头颅,开始分蘖、拔节、生长,顽强地为吐露出生命的芳华。麦子怀揣一颗感恩之心,默默地回报着大地的深情呵护,永恒无悔地向人们奉献着丰腴的果实。时间在变,节气在变,麦子也跟着在变。到了五黄六月,玉米豆苗长高时,麦苗早已不是麦苗,麦苗成了麦子,颗粒饱满,泛出诱人的深黄,金色的田野仿佛是大地上一堆堆  相似文献   

3.
<正>到2015年,如果算上大学时光,我在长沙市已经居住了13年。我对这个城市的污染有了亲身的认识和体验。其中,我最为痛心的是湘江的水污染。大学、医院、交通、厂矿企业、科研机构、全体居民的所有生活污水,滚滚滔滔,全都流入了湘江。在长沙读大学的时候,湘江的水是多么的清澈啊!每当坐轮渡时,我总喜欢站在船边,看水中一条条的游鱼。现在是一片浑浊,什么都看不清。那时一到冬天,我就往湘江捡贝壳,那里是一片  相似文献   

4.
<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季节,由于刚好赶上十一假期,我便和爸爸回到农村伯伯家帮忙收粮食。车子在公路上行驶,我趴在车窗上向田野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闹闹的丰收景象。人们都在忙着收获,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走进村庄,"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的标语处处可见。让我不禁想起去年来伯伯家时的情景。那天我在车里打盹,忽然被浓烈的烧焦味儿呛醒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它带有我童年的遐想、青年的辛酸、中年的奋斗和老年的希望——我的老家在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我童年、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柑子园村度过的。那时,每当炎炎暑夜,村里人都习惯从家里搬出凉床、凳、椅,在月光下乘凉。在乘凉时小孩们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说笑话。有一次,父亲给我讲了一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对联     
爸爸有一个在南通市国土局工作的好朋友了伯伯。双休日的一天,爸爸带我到这位丁伯伯家去玩。走进丁伯伯家,我的眼球立刻被挂在客厅正面墙上的一幅对联吸引住了,我轻声读了起来:保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多么别具一格的家庭装饰呀,我不由得好奇地问了伯伯:“伯伯,别人家里的对联都是关于学习或生活的,为什么您家里的对联与众不同呢?”丁伯伯和蔼地说:“那是因为我整天与国土打交道,所以挂上这样一幅对联。”我更加好奇了,忙问:  相似文献   

7.
在周而复始的岁月里,许多节日正在被我逐渐淡漠,惟有中秋节格外令我难忘。年幼时家里拮据,为了供给我们弟兄三个读书,一家人都节衣缩食,平日里难得吃上一顿美味。但是到了中秋那天,母亲无论如何还是要亲手为我们蒸上一锅甜甜的“月饼”的。于是,中秋节成为我心目中除了春节以外最记挂的节日。也是在那个节日,我在母亲的怀抱里,知道了月亮上有琼楼玉宇和桂树,琼楼玉宇中有冰清玉洁的小白兔和美丽寂寞的嫦娥仙子。从那时起,对于我来说,中秋节的月亮不仅是一种美丽温馨的期盼,还是一种浪漫动人的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哥哥都在外地找到了工…  相似文献   

8.
2005年对我个人而言,算是丰收的一年了。大学生绿色营已届10年,仍在继续;我的三篇文章也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一篇是《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旗帜》,第二篇是《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第三篇是《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从3月11日到12月7日期间,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我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巡回讲座,共在17个城市讲了130场,其中重点在96所高校讲了103场。如果按每场平均240人计算,则听我讲的人数是3万多人。如果把历年听讲的人数都累计在一起,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作个夸大的比喻,孔子有弟子三千,我有听众十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一天早晨,我从一片水藻中醒来。用双手揉揉眼睛,却发现往日肉乎乎的手掌变成了滑溜溜的鱼鳍,柔软的被子变成了翠绿的水藻团,一股恶臭迎面扑来,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孩子,你醒啦。"我的身边围着几条鱼儿,他们担忧地望着我,其中一条看上去比较年长的对我说:"唉——都是那些人类,在水里乱丢垃圾,  相似文献   

10.
正脑海中还残存着儿时的记忆:每天大清早,老爸就挑着一对木桶出门,从村口的古井往家里挑水,木桶飞溅的水花沿着他的脚步在地上勾勒出两条湿润的曲线;才吃完午饭,我就爬上灶台,揭开木锅盖,从大铁锅里拿出那片烤得双面黄的锅巴,和小朋友们比拼谁的成色好、块头大;晚上玩得浑身是泥才回家,老妈往木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学中的环境问题差异性触手可及的蓝天,如木棉花一样的云朵,弥漫着甜润湿气的清新空气,在来到昆明的第三年,我终于知道,这座被称为彩云之南的城市,最吸引人的不是五光十色的街道,不是风花雪月的偶遇,而是萦绕在城市上空的那一抹最纯净的气息。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本地人初次听我提起"雾霾"一词时,所有人的表情都是无动于衷。这种在当下人人谈之色变的污染,对云南这片净土似乎丝毫不构成威胁。当一些人为了抵制雾霾而拼命呼号奔走时,这边的人却给了我近乎漠然的回应。当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一个连雾霾都  相似文献   

12.
<正>@陈主编:有一天我放假回家,发现家里多出了好些装着块状水果和一些液体的瓶瓶罐罐。我一问妈妈才知道,这些都是她做的水果酵素。妈妈告诉我,水果酵素有减肥、养颜、排毒等种种功效,她周围的好朋友都在食用。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如今水果酵素已经成为了爱美人士竞相追捧的对象,好像不在家里弄几个瓶瓶罐罐来生产水果酵素就out了。  相似文献   

13.
许定予 《环境教育》2015,(Z1):75-77
<正>在美国,最好的风景都在路上——一位旅行者这样说。而不久前我在美国自驾游时,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选择从罗切斯特市出发,穿过明尼苏达州、南达科他州、怀俄明州,到靠近爱达荷州的黄石国家公园折返,单程约1000多公里。从地图上看,这条路线地处美国的中西部,道路基本上是东西向,方位上并不复杂。美国的公路网非常发达,高速路普通路纵横交错,公路一直延伸到小城小镇的角角落落,而且标识清晰,非常适合自驾旅游。美国的高  相似文献   

14.
听秋     
秋天有声音吗?秋声似乎薄情城市中人,而情钟于乡野。天宇撒下来的秋声,按说是不分城市和村野的;只是城市的喧嚣,无法倾听到秋的足音;而寂静的田园,则是一个秋声的容器,将一切秋声尽收其中,而成为乡野的古典音箱。立秋过后,苦于北京城内酷夏的蒸烤,便远行到乡间去寻找秋声。这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因为秋天云白天蓝,天地间没了浓妆艳抹,绽露出春和夏所没有的清纯。到了这个时日,有人丰收,人有瘪囊;懒汉与耕夫的春种夏播,都在秋天得到回报。因而在一年四季中,我最敬重秋天的美神,她比法官还要公正,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一片温暖而湿润,清新而隽永的草地。虽说她已经从我的视野中逐渐消失,但她带给我的,都是快乐而深长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我就读的那所中学  相似文献   

16.
绿茵的埋葬     
方遒 《绿色视野》2011,(1):56-56
我的住宅楼前是一所学校,我每天都要从学校的操场旁边经过。这操场本是一片"绿茵"。"茵",乃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绿草如茵,多么富有诗意呀!是的,我看这操场就像一张绿油油、平展展的大垫子大褥子大毯子。我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这儿踢足球,打排球,跑步,跨栏……他们玩累了,就仰八叉地躺在地上休息;地上的小草很柔软,不辱"茵"的美称。  相似文献   

17.
飞翔与死亡有一种姿态叫飞翔当我走向一片珍稀的红树林时才体会到这个词汇的分量在这儿,飞翔的不仅有翠鸟、白鹭、五彩的雄雉更有着绿树伸展的清幽梦幻和花朵摇曳的美丽向往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大气磅礴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正>讲述人:向学年龄:28岁外出打工时间:8年目前打工地方:内蒙古我是腊月二十五那天到家的。说是回家,其实没有家了,家里早就没人住了。我们家的房子是土瓦房,都快塌了。2008年从家走的时候,俺们把像样一点儿的家具都拉到小姨家了。我妈住在我小姨家,我有时候住在梁庄我大姨家,有时候住在干爹家,乱住。腊月二十八的时候,见了第一个,是在上海打工的,是办公室文员,老家是咱们那儿的,没爹没妈。她姑替她操心,只要她姑  相似文献   

19.
朋友,你可看过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初读此句,我不以为然。可是在人类对绿色肆意践踏的今天,回味这句话才领悟到,这分明是警世之声啊——绿色的毁灭也预示着人类的消亡。  相似文献   

20.
八哥     
安徒生说过,人只有在长大以后才忘掉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交谈的语言的。一妈妈病重被接到外婆家养病的日子里,舅舅送我一只八哥,长夏农忙,白天大人们都下地去了,家里就成了八哥和我的天下。它一蹦一跳跟着我满屋子满院去转悠。我挖蚯蚓,捉虫子喂它,它吃饱了就停在我的肩头上休息。它饿了,饱了,都只能发出“驾驾”的声音。相熟后我渐渐听懂了这“驾驾”声所表示的喜怒哀乐。它在一旁看我打滚,翻筋斗玩儿,“驾驾”地叫唤着喝倒彩。它不会别的,但无碍它和我在情感上的交流。二村子里有一片南货店,店老板也养八哥,鸟笼就挂在店堂柜台上。那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