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交通环境承载力动态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模式 ,尝试性地建立了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动态量化模型 ,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规划城市交通规模 ,确定交通环境整治方向 ,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北京市1996—2004年交通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驱动因子,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交通LUCC驱动因子的概念模型;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相耦合的模型对社会经济技术及政策行为和城市环境污染状况等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其中入选的各社会经济指标与交通土地利用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9,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3个公因子,第三产业回归系数最大(为6.132);直接采用多元回归法对其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其回归模型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99);采用定性分析法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状况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交通LUCC的驱动因子分别是社会经济技术及政策行为、城市环境污染状况、其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和城市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为例,基于区域系统论的视角,从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子系统选取21个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对2005-2014年广西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量化测度和系统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承载力结果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上看,2005-2014年,关联度由62.43提高至92.35,广西承载力水平逐年提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环境承载力的最直接驱动力。(2)主成分分析法因剔除部分信息故导致评价结果波动大,灰色关联法评价结果稳定且差距小,但两者反映的趋势和结论是一致的,说明评价结果精度较好。(3)通过环境系统短板因子分析,水环境质量良好且逐年改善,固废指数呈"低-高-低"态势,大气污染成为阻碍广西环境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牡丹江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大气、水环境质量的监控力度,但随之而来城市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重视.本文就如何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如何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居民生存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阐述了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交通与土地资源利用、交通与大气环境质量、交通噪声污染与市民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并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并提出结论,以保证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们在环境保护上科学规划,以赢得战略上的主动,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和交通环境量化评价指标三方面,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如何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得以体现,同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流程。  相似文献   

6.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7.
欧美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宇  吴婧  朱坦 《交通环保》2004,25(1):40-43,50
介绍了欧美国家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进展,分析欧美国家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作用和不足,总结了他们在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开展时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市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项目环评的区别,为国家编制城市交通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环评技术指南做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建立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昌吉州的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昌吉州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环境治理保护的综合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环境破坏程度和生态环境容量的综合水平表现为波动下降的趋势。因此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进而实现昌吉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2015年4月和9月在钦州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环境调查,获取了表层海水温度、盐度、pH、DO、COD、Chl a、石油烃、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海湾水质状况,并探讨影响该海区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8项调查指标中筛选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始变量信息73.68%的结果。主成分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钦州湾2015年4月水质污染比9月严重,空间分布上由内湾向外湾水质污染呈递减趋势,茅尾海水质污染严重。河流输入、鱼虾贝类养殖、浮游植物消长及水动力过程是影响钦州湾水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钦州湾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氮营养盐、盐度、pH、Cd和Zn。陆源输入和养殖活动是主要污染源,应加强钦江、茅岭江的水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内湾养殖规模,进而改善钦州湾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我国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避免不合理旅游规划实施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旅游资源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判据之一,将其应用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应用于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性,并提出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污染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采用特征化合物与因子分析对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PAHs的来源及其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其中机动车为主要污染源,占了69%,其次为燃煤,占了31%.冬季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为低温、无风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逆温效应,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夏季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的增大同样是无风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结果,但此时燃煤对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污染的贡献要略大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郊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单项平均污染指数、算术均数、加权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郊区土壤重金属Cu,Pb,Zn,Cr,Ni,Cd,As,Hg污染进行评价.从单项污染指数频率分布可以看出,8种重金属中Hg的污染频率最大,即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的出现频率都较大,分别为25.4%,9.3%和16.1%;其次是Cd和Zn,也出现了较高频率的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聚类分析法将8种重金属共分为4组,第1组包括Pb,Ni,As,Cr和Cu,第2组、第3组和第4组分别是Zn,Cd和Hg,这4组的污染指数逐渐增大,并以Hg的污染指数最大.主成分分析中的前2个主成分就已经能解释信息的67.81%,尤其是第一主成分,它能解释接近50%的信息量.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重金属Cu,Pb,Zn,Ni,Cd,As和Hg的富集程度,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重金属Cr和Ni的富集信息量以及Hg的释放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例,对多时相、多极化的合成孔径雷达(ENVISAT ASAR)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分量影像,其中次要分量波段包含大部分的局部变异信息,使用主成分分量波段和log算子提取了ASAR影像中湿地淹没变化信息.结果表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对外湖水位变化有滞后效应,但总体上,其淹没变化仍显著地受到鄱阳湖外湖洪水的影响.与分类后检测法、分类前变化探测法等方法相比,所采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可得到更为理想的ASAR影像湿地淹没变化信息提取的精度.使用同极化/交叉极化组合模式的ASAR数据对水面变化检测的精度明显优于同极化波段(HH/VV)组合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核主成分分析法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给出了一种非线性主成分评价模型:核主成分分析(KPCA),它将原变量空间通过一个非线性变换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F中,在F中进行线性主成分分析,通过核技巧,它只需在原空间进行点积运算,而不必知道映射的具体形式,只要选取适当的核函数和参数,可以使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90%,结合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为例,说明了KPCA应用,计算结果与现实相符,KPCA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番禺区作为广州市新的发展方向,处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研究番禺区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对于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利用番禺区1979年、1990年、2000年的MSS、TM、ETM^+影像,在GIS的支持下,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番禺区三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年来,番禺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迅速,斑块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大;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明显,耕地、林地快速向建设用地、养殖水域等转变。人文因素是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导致景观系列变化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Vehicle emission has been the major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n urban area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taxi gross emitters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After carrying out the field test in Guangzhou and analyzing various factors from the emission data,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was proved to be an advisable method of identifying the gross emit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selection of algorithm and architecture, the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odel with 8-17-1 architecture was established as the optimal approach for this purpose. It gave a percentage of hits of 93%. Our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 and the result from ag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mpared, and they provided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hits of 81.63% and 75%. This comparison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axi gross emitters.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介绍主成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基础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徐州市1996年至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及其量8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占总方差81.126%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的二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和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和尾矿、煤矸石密切相关。结果表明徐州市电力、钢铁和煤矿开采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及产生量变化趋势与徐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为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头控制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科学评估其生态脆弱性是制定有效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前提.然而,过去研究多关注某一小区域的生态脆弱性,不能反映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的整体特征.基于"暴露-敏感性-适应力"模型框架,结合层次分析、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估了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并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递增的趋势,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脆弱性差异大;2000~2015年生态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微弱降低趋势,其中约64%地区的脆弱性发生了变化;植被覆盖度和降水是控制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且所有指标因子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有助于降低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但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首先选取了城市区域大气环境的评价指标,以武汉市环境保护局1997~2005年提供的原始数据为对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市1997~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环境污染1997~2005年间逐年降低。在此基础上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验证了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正确,最后给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