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2000,2004和2008年的MODI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嫩江流域下游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和ERDAS IMAGE9.0等软件支持下,建立沙化模型,并对沙化进行了信息提取与分析;借助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了土地沙漠化的定量分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沙化的过程、机理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沙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年增长率较大,水域的年减少率最大;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向较低等级的沙漠化土地和水域转变,呈现一定的逆转移.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的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思全  武建军 《灾害学》2005,20(4):51-56
土地利用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时空关系,是查明土地沙漠化成因机理及发展驱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基于TM遥感影像,应用RS与GIS技术,在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演的基础上,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分析,并建立了土地沙漠化转化等级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滑坡识别主要通过遥感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识别,存在耗时费力、主观性强和提取精度低等问题。文中以福建省某公路为实验区,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闽东南山区公路滑坡快速识别方法。包括采用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对色调、地形、光谱、植被指数和纹理等滑坡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确立了适用于东南山区公路的多维多尺度滑坡分类识别规则;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分类工具与多维多尺度特征筛选集相结合构建了公路滑坡识别模型,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色调尺度上对滑坡进行初步识别;最后经由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筛选集对初步识别的滑坡区域进一步的分割提取,从而对山区公路滑坡空间分布实行精准识别。经实验验证,文中方法所得滑坡识别的平均精度达到85.73%,且滑体提取形态特征完整,可清晰地展现出滑体的“舌”、“簸箕”状形态,亦可清晰辨别滑体的滑壁与堆积体。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植被发育区的山区交通线路的滑坡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0,(1)
旅游开发对沙漠化地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深入分析旅游开发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需进行旅游开发对沙漠化地区沙漠化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分析,并构建沙漠化地区沙漠化影响分析模型,模型是由总目标层、综合评价层和因子评价层构成,采用感知等级评价方法评价旅游开发对沙漠化地区沙漠化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获取各层的指标因子权重,提升指标因子可信度;构建综合评价层与因子评价层的模糊综合判断矩阵,采用该矩阵判定指标因子的感知等级,得到指标因子对分析模型总目标层的综合影响分值,依据该分值评估旅游开发对沙漠化地区沙漠化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5.
利用DigitalGlobal提供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尼泊尔震区某一建筑区域地震前后的影像。采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震前震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对3种分类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比其他两种方法有更好的分类效果。通过与ArcGIS的人工矢量化图进行对比,发现在进行建筑物数量提取中,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能较准确地提取建筑物数量,为快速获取地震灾情、进行烈度评定等提供依据,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与指挥决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发生后需要对震害区域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快速评估,以便于震后辅助决策和应急救援。通过分析建筑物外立面震害照片数据,挖掘不同建筑破坏等级与其立面图像特征潜在的映射关系,建立基于震害图像数据的建筑破坏状态智能评估深度学习方法,并应用于都江堰的地震调查数据。首先,训练获得了DeeplabV3+图像语义分割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在震后复杂背景下的建筑物外观整体的分割提取。进一步,利用迁移学习进行ResNeXt网络参数训练用于图像分类,实现建筑物地震破坏等级的评估。分析了都江堰地震现场调查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较精细地将建筑破坏划分为基本完好、损坏和倒塌三类,准确率达到90.33%。评估模型可直接应用于震后建筑状态的较精细评估,且对外立面图像拍摄角度无较高要求,对图像背景鲁棒,可避免环境因素影响。相较于人工判断,研究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调查者主观性判断带来的离散性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西电东输工程的持续推进,位于高原区域的输电线网规模持续扩大,但因受高原气候条件影响,高原区域内的输电通道巡视难度逐步增大。为提升高原输电通道的巡视精度、效率,保障高原输电通道的安全,本文以worldview-3高分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多尺度分割技术与面向对象分类算法,研究分析高原输电通道关键地物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表明:(1)面向对象算法适用于高分影像数据的信息提取,其地物信息提取精度较高,能够满足输电通道的巡视工作,这表明基于高分卫星影像技术的输电通道巡视可行;(2)基于多尺度分割技术耦合面向对象分类算法提取的大棚信息精度可达95%,可替代人工解译工作,而道路信息精度可相对较低,但仍可替代大部分人工解译工作;(3)与传统野外核查、人工目视解译相比,基于多尺度分割技术耦合面向对象分类算法具有边界精度高、效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Landsat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了哈尔滨城区的地面亮温和植被指数。通过剖面分析,研究了城区温度场的空间格局与植被盖度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城区热岛效应同多个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市内的道外区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分布区,道里区、香坊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铁路沿线区域是城区主要的热岛效应地带;植被盖度和地面亮温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水体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对市区热岛效应分析,可以监测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新疆沙漠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跨达 《灾害学》1991,6(2):54-59
据对新疆近代沙漠化的调查,及对近40年新疆的气温、降水、地表径流与新疆垦荒、河流湖泊变化、植被减少等分析对比得出,新疆近代沙漠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其气候没有显著变旱,而人类活动对新疆沙化作用已明显地超越了自然干旱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提取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信息。面向对象影像分类技术主要通过多尺度分割,并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模糊分类,可以很好的利用影像上下文信息,提高分类精度,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明显。利用汶川地震的震前、震后的福卫二号等数据进行研究,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北川附近灾情进行了变化检测分析;并结合DEM数据对唐家山堰塞湖璇坪乡区域震后初期的水体面积和蓄水增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提取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应用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方法提取地震次生灾害可以取得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尝试了信息数字化细化取样的细化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雾的分析和预测效果更能得到"落点"预测的实效性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台网很快就能报出关于地震的信息,主要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甚至地震的过程等等。如果运用得当,那么这些信息对减轻地震灾害非常有帮助。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有时则也能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相似文献   

15.
Disasters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paper, the second in a series of state-of-the art reviews, examines the evolution and possible medium-term fu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disaster management. Until the end of the 1970s, civilian application of IT to disaster management was confined to a few specialised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large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 Between the late 1970s and mid-1980s, microprocessor-based devices brought limited, though rapidly improving, computing capacity to a wider range of organisations and individuals.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included real-time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and programme and project planning. Extensive innovation occurred, though operational implementation was often long delayed or limited in scope. During the late 1980s, desktop systems became more powerful, more networked, more portable and generally more mature, with a range of practical emergency-related tools emerging.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emerged as a practical technology for linking emergency professionals on a global basis. From the early 1990s onwards, powerful and inter-connectable computer equipment has evolved to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disaster operations worldwide. There are presently major changes under way in emergency-related global information access and networking — the implications of which have yet to be played out.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highlights a set of key technologies which seems likely to shape disaste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over the next 10 years, and draws out some opera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GIS技术建立的汕头市水灾信息系统的构架、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实现的功能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为汕头市的防洪、抗洪及救灾抢险提供准确、迅速、直观的信息,使防汛工作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洪水影响因素复杂,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之间呈一种模糊关系.利用模糊信息分析方法,对洪峰流量进行了预报分析,其结果是比较好的,是洪水预报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Aldo A. Benini 《Disasters》1997,21(4):335-353
Humanitarian agencies struggle with high uncertainty. The focus here is on uncertainty that grows out of the internal complexity of the agencies themselves, rather than simply emanating from their war-ridden environments. This is illustrated with a study of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wo UN agencies working for the victims of the conflict in southern Sudan. Data from 1995 relief distributions are used to simulate aspects of uncertainty; paradoxically, uncertainty increased with growing success of the relief operation. The finding is in tune with observations from the same region that Jok (1996) reported in this journal. While uncertainty may remain difficult to reduce, co-operation among agencies and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ir work provide functional equivalents for certainty.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文本的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江  温家洪 《灾害学》2010,25(2):119-123,128
Web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以自然语言描述的非结构灾害信息和知识。基于Web文本自动提取和构造结构化、综合性灾害信息,是灾害信息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外利用Web文本挖掘技术在灾时与灾后的应急响应与救援,灾害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析方面进行示范应用;同时在文本灾害信息的语义理解与抽取、文本灾害信息的时空匹配、以及文本灾害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领域迅速展开研究。我国应加强以Web文本为信息源的中文灾害信息挖掘关键技术、软件,以及管理体系的研究,以有效弥补灾害研究与管理过程中灾害数据共享困难,以及可利用的动态实时、综合性灾害数据缺乏的薄弱环节,提升灾害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