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河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中的石油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海洋污染物中,石油是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石油的勘探和开采,使石油污染对于海洋生物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了解海洋生物体的石油烃含量及其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于1989年6月对捕自黄河口附近海域的73种海洋生物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的海洋生物的石油烃含量相比,表明本海区海洋生物的石油烃含量不高,应属轻度油污染。  相似文献   

2.
用红外光谱法鉴别海面溢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石油开发、船舶运输及石油工业的日益发展,海上排污和溢油事故不断出现。石油已成为当今污染海洋的重要污染物。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美国邻近海域的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可达一万到一万一千起之多,约有35万吨石油因事故溢入海中。美国海岸警备队曾做过估计,1975年由于油轮的正常作业—清舱,排放压舱水而排放的石油约为上述溢油数字的四倍。  相似文献   

3.
海洋环境中的溢油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前言 随着石油工业及海洋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上发生石油污染事件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发生大型油轮的海难事故,使大量原油和石油制品(汽油、煤油、重汽油和轻油等)流放到海洋,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使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油污染所酿成的危害及后果,从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来看,已经成为严重的世界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溢油处理剂     
一、油轮事故溢油及处理技术海上石油运输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油轮事故溢油,如同油罐、输油管破裂以及海上油井事故一样,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石油倾泻在大海中,流出油量集中,危害最大。据估计,每年因航运作业及船舶失事而泻入海洋的石油约为100~150万吨,其中油轮事故溢油就有50多万吨。1978年3月,“阿莫戈、卡迪兹”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区触礁失  相似文献   

5.
石油烃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石油工业、海上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上油田泄漏、船舶溢油事故不断发生,陆地含油废水等合油污染物也大量流入海洋,石油烃已成为海洋最主要的污染物。而海洋浮游植物是石油烃污染物进入海洋食物链的起点,研究石油烃污染物对其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石油烃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和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对石油烃污染的防治对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为国内对海洋石油烃污染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海洋—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及其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源污染物通过河流及大气的搬运,进入到内湾、沿海以及外洋海域,形成全球性海洋环境污染。对于外洋海域,大气传输所起的作用更大,污染物经海-气界交面换,使外洋生态系也已遭受到危害。 本文试以人工合成的PCB、DDT和HCH等有机氯化合物为主,采用广阔的时、空尺度,阐述污染物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及其某些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海面溢油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运营运中,经常会发生各种情况下的石油流失,因而使水域和沿岸地带受到污染。消除石油污染是一项艰巨的、代价昂贵的工作。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综合介绍了溢油的扩散、迁移、陈化、消除石汕污染的方法及经验 等。 一、海洋中的石油污染源 由于大型油轮遇难而造成的多次重大海洋石油污染事件,曾引起全世界广泛的注意。尽管这类海损事件在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中只占10-15%左右,但由此而产生的聚油会严重的污染海岸带,使动、植物界受到极大的危害,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由于各种海损事故而进入海洋的石油总量,估计为世界石油年开采量的0.01-0.1%,约为5×109吨,其中有40%是由于油轮排放压舱水造成的。采用“装于上部”法后,可使油轮溢油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有所减少。而采取罚款赔偿损失、对各种海损溢油事故在报纸上进行广泛的报导,以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等,无疑会导致人们进一步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止海损溢油措施及同溢油作斗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5月(春季)和2019年8月(夏季)在莱州湾进行的3次入海污染物通量和海域污染分布的陆海同步精细调查,估算了莱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通量,分析了莱州湾海域不同季节石油烃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结合石油烃中正构烷烃组分及构成等,探讨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石油烃的来源。结果表明,莱州湾石油类污染物与盐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的小清河河口等入海通量分担率最高的陆源排放影响区域,且不同季节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均值与入海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特征,表明陆源排放是莱州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船舶运输、渔业活动等海上污染源对海域石油污染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莱州湾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呈明显的“低碳数”和“高碳数”的双峰分布,且低碳数峰群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主峰分别为n-C15和n-C18,表明该海域石油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但局部海域受到明显的外源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9.
辽东湾西北部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调查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东湾西北部海域2013年9月和2014年5月春、秋两季常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西北部海域的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西北部海域的污染呈现离岸递减的分布特征,该海域的污染属于陆源污染,控制陆域污染物的入海将有效控制该海域的环境质量。该海域的春季一类、二类有机污染指数均大于1,部分站位三类有机污染指数大于1,春季的有机污染程度要重于秋季,并且秋季污染指数及污染物与离岸距离呈线性负相关,具有更加规律的离岸分布特征。该海域各海洋功能区的富营养化指数均大于1,具有轻度富营养化的趋势。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为无机氮,有机物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为COD。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海洋石油污染概况 近10年来,我国先后在各海域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洋环境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各调查区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石油污染。 在我国污染调查的主要海域的海水中,石油平均浓度都已超过国家标准(50 mg/l),这说明在我国海域石油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部大陆边缘海。北起N41°,南至N31°40′;西起E117°35′,东止E126°50′。毗邻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五个省市,总面积约46万km2,约占中国近海海域面积的9%。 由于渤海和黄海沿岸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以及海上石油和沿海油田的开发,海上运输和渔业的发展,本海域遭受了以石油和其它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海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丹东市近岸海域2000年5月和8月水质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丹市东近岸海域主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较为严重,与1995年相比,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有所增加,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有所减少,应根据海域纳污能力,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海洋石油运输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巨型油轮的增长,增加了海上的石油污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次的油轮(以艘计)发生搁浅、碰撞和触礁等海损事故。每年因船舶失事而流入海洋的石油平均约5万吨。因装卸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及操作失误等造成的漏油约占总装卸量的万分之一。此外,每年混在压舱水中排入海洋的油达70万吨。通过船底污水排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表明,我国近岸海战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呈继续恶化趋势。陆源污染、养殖业污染、围海造地和石油污染等是目前海洋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入海河流的全流域综合环境管理,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实施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对较封闭海域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海水养殖、科学控制养殖规模、实现海水养殖清洁生产,以及加强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等措施,是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洋石油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生态修复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石油组分与物理化学性质、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氮和磷营养的缺乏是海洋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主要限制因子。文章阐述了石油烃类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影响因素、常规的生物修复技术以及两种海洋专性解烃菌降解石油的协同效应和极地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降解过程和方式,对未来海洋石油污染控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5-2020年渤海14个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污染要素监测结果,结合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关性分析及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了渤海海洋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油气区邻近海域水质状况优于辽东湾和渤海湾;位于辽东湾湾顶的油气区1号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最差,位于辽东湾湾口的油气区4号邻近海域结果最好,这可能与二者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差异较大有关;此外,与汞(Hg)相比,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镉(Cd)含量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油气平台排海污染物对海水中污染要素贡献较小,其携带COD、石油类的贡献率分别低于陆源输入的0.02%、6%,Hg、Cd远远低于陆源输入的7%、3%。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是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制定海洋管理制度、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本文从海洋环境容量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水动力、污染物扩散和水交换数值模拟,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并对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做了总结,从而为污染海域的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地中海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正在变成“肮脏的海洋”。近些年来,每年倾入地中海的废水达30亿立方米,垃圾1亿吨。这两个数字到2000年将分别达到60亿立方米和2亿吨。沿岸的5个石油港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上巨型油轮航行最多的海洋,给海水带来严重的石油污染。沿岸约60家炼油厂和上百座燃油热电厂及其它工厂,每年要向地中海倾入90万吨工业粘着物质,160万吨可氧化物质,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9.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文章概述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危害、微生物降解机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提出了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最后,提出以生物降解为基础,配合使用不会影响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处理剂,将更好的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20.
海洋石油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随着海上石油开发和海洋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许多国家为防治石油污染造成的危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制定各种法律、法规,研究各种石油污染防治技术。本文简要介绍加拿大在防治海洋石油污染中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