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空中相撞是全球航空五大高风险事件类别之一,空中危险接近是导致空中相撞事故的必然环节之一.为了找出导致空中危险接近发生的空管风险因素,厘清其中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控制,从系统角度建立了空中危险接近的系统控制结构,构建了空中危险接近中空管风险因素的STAMP-HFACS分析框架.利用该框架得到了管制指挥的机型复杂性、指挥席错发指令、注意力分配不当和排班不合理等22个空中危险接近事件的空管风险因素.使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因素间的直接影响关系,通过模糊DEMATEL法确定了指挥席错发指令、管制员精神压力大、注意力分配不当、情景意识不足、管制指挥航班流量峰值、扇区结构复杂度和管制员疲劳等是较为重要的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管制指挥航班流量峰值、自动化系统告警反馈不充分、扇区结构复杂度、管制指挥的机型复杂性、恶劣气象条件和所指挥航班的机组不守听等9项基础性因素是其他因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经验的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危险感知能力差异性及其与管制安全行为的关系,采用场景分类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经验下管制员危险感知能力。根据情景难度、扇区内航空器数量、气象等条件将管制情境划分为4种场景,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比分析4组数据,寻找不同管制情境对管制员危险感知影响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危险感知能力与管制经验相关联;二级管制员感知危险数量最多,只有二级管制员能将管制指令时间作为危险感知的标准,三级和助理管制员做不到这点;影响管制员危险感知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指令时间、安全间隔、航路拥挤与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预防管制员工作中陷入疲劳及紧张状态,研究处于这2种状态时管制员的管制通话语音反应特征。通过管制模拟试验方式采集管制员在正常、疲劳、紧张和疲劳且紧张等4种状态的管制语音数据,并提取各状态下管制员回复机长的语音次数和反应时间,统计平均每架航班反应次数、整个管制任务及不同时段平均反应时间等3种参数,分析疲劳和紧张导致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疲劳和紧张将使管制员完成同等管制任务需要更多反应次数,疲劳时管制员反应速度变慢、稳定性降低,且两者会随工作时间增加变得更差;紧张将使反应时间稳定性降低,并使反应随工作时间增长而变慢。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民航行业保障能力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对民航行业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民航可持续安全发展决策流图。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分析法构建了3种政策场景。利用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保障能力不变的条件下,2015年将航班审批率降低0.3,可实现行业的安全目标,但航班量在2015—2025年发展十分缓慢;在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2015年将保障能力提高0.3,可在2021年实现行业的安全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下,在2015—2018年将航班审批率降低0.3、2018年之后将航班审批率提高0.4,在2015年将保障能力提高0.2,可实现我国民航行业的可持续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航空器危险接近事件安全影响因素,降低航空器碰撞风险,利用二元概率函数区分航空器危险接近事件危险状态,利用probit函数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结果,构建航空器危险接近事件零膨胀有序概率模型。结果表明:机组人员程序执行偏差、侵犯领空(无人驾驶飞机未获许可在管制空域飞行)、意图沟通无效或不充分、未监控其他飞机或监控不及时4个安全影响因素,增加航空器危险接近时碰撞风险概率分别为7.03%、4.25%、7.14%和6.03%。  相似文献   

6.
小于间隔飞行事件是双机空中相撞事故的潜在威胁 ,对此类事件进行人的因素的分类统计分析有助于寻找错误原因和规律。笔者以 15 2起小于间隔飞行事件为数据源 ,根据Reason模型和HFACS系统进行分类 ,统计了各个因素所占的百分比和部分因素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 ,小于间隔事件与生物节律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与交通流量密切相关 ;机组不安全行为与管制员未能有效实施监控职能密切相关 ;决策错误、操作错误和知觉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为 :混淆指令、调错高度窗、听错指令和记错 /忘记管制员指令以及未理解管制员指令 ;不良的机组资源管理是导致小于间隔最主要的机组因素 ,主要表现形式为机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好、未有效实施交互监视和交互检查 ;“高度指令”和“相对活动高度”提示的语序问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用航空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航空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空中防相撞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防撞模型,当一架飞机进入一个区域时,判断该机与区域中其他飞机是否存在危险,如果有潜在危险,模型给出一个调整角度,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事故场景的鉴别是复杂装备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其完备性直接影响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因为任何事故场景的遗漏即意味着设计上可能存在潜在的事故隐患。提出从鉴别系统危险出发。建立危险与其原因(关联引发事件)、事件与系统要素以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运算来获取事故场景的新方法并给出其形式化表述,以期在理论上确保事故场景鉴别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9.
为量化研究管制区域内飞机架次的时空变化对管制员疲劳的影响,设计相应测试方案进行试验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20名在职管制员分别在大、小夜班的班前和班后进行试验,采集完成不同流量等级下雷达模拟机任务过程中的管制员的脑电(EEG)信号数据,从数据中提取疲劳指标值,运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指标值,根据管制员的岗龄将其分成2组进行比较,线性拟合班前班后的管制员疲劳指标值。结果表明:岗龄≥10年的管制员疲劳指标值及其波动性明显低于岗龄<10年的管制员;班前管制员疲劳指标值随管制架次的增加中后期呈下降趋势;班后管制员的疲劳指标值随管制架次的增加而增长,随时间呈3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更系统地研究管制员的情景意识,找出导致管制员情景意识丧失的主要因素,运用事故树分析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管制员情景意识丧失的原因进行逐层分析,建立管制员情景意识丧失事故树模型。通过进一步计算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计算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对比得出情景意识丧失的各个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及各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造成情景意识丧失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轮班制度不合理、睡眠效率低及对特情不熟悉、飞行冲突预判能力弱。  相似文献   

11.
事故与事故征候分类标准和统计方法是民航飞行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安全管理内容。笔者运用Reason的事故链模型制订了人因 (HF)事故与事故征候分类标准 ,并成功地运用于36 1起HF事故征候和 35起飞行事故的统计分析之中 ,获得了以下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果 :①不良的机组资源管理 (CRM )技能是影响我国民航飞行安全的主要因素 ;②基本驾驶术较差引起的事故征候率较高 ;③滑行阶段和巡航阶段发生的征候次数和所占百分比高于起飞、爬升、下降以及进近阶段 ;④主要征候类型为偏出、冲出跑道 ,危险接近 ,擦机尾、翼尖、发动机以及地面撞障碍物 ;⑤排在前三位的飞行事故为机组原因造成飞机失控、撞山以及冲出跑道 ;⑥发生次数和百分比排在前四位的机组错误分别是操纵不当、违反规章程序飞行、迷航及飞错高度  相似文献   

12.
风险管理在民航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航空安全极端重要性的深层次思考,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用到民航事故预防中,对诱发事故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估计和评价,把1994-2003年的民航事故数据应用到风险水平矩阵中,得出人为因素失误和组织失调时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进而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使人安全地与技术结合,并融入培训、管理政策或操作程序之中,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导致飞机事故的所有因素共同形成一个事故链,针对事故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预防民航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碰撞风险是空域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军民航的安全飞行,通过对民航Event模型碰撞风险的研究,构建了军航训练空域与民航航路的碰撞风险模型;根据军航飞机的飞行特点,建立了军航飞机侧向位置偏差概率模型;结合民航飞机的横向位置偏差概率模型重新计算Event模型中的碰撞盒穿越间隔片频率(GERh);选取某一战术动作对军民侧向碰撞风险进行仿真,确定其安全间隔;通过对飞行过程中各个关键点碰撞风险的研究,对空域的使用提出建议,并验证了理论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当前10 km的安全间隔标准并不能符合规定的安全目标等级,至少需要再增加7 km的安全间隔才能使整个飞行过程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同时仪表进近模式可有效提高平行跑道的容量,但发生特情时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在特殊情况下基于同时仪表进近模式的航空器碰撞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与首都机场进近管制员沟通,总结了4种可能会发生的特情,其次,建立基于位置误差概率的同时仪表进近模式下的航空器在特殊情况下的碰撞风险模型,模型最关键的位置误差和速度参数根据采集的实际运行航空器航迹的ADS-B数据得到,其他参数为国际民航推荐值或本地区一线管制员的经验值,然后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得出发生特情时每个时刻的碰撞风险,从而得出整个过程碰撞风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机组行为、时间余量与飞行安全间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机组行为、时间余量与飞行安全间的关系,为航空公司的机组训练和避免飞行事故及飞行事故征候的发生提供帮助。利用1996—2000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下发的“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统计的通知”中的资料,找出因机组行为错误导致的、与解决问题的时间余量关系密切的飞行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案例。与飞行专家进行研讨和分析,探求飞行事故及其征候的发生与机组行为和时间余量间的关系。找出了因机组行为错误导致的、与解决问题的时间余量关系密切的飞行事故11起和飞行事故征候133起。其中因机组疏于监控飞机设备和状况、未发现问题存在或未明确所发生的问题的性质而无作为,使得解决问题的时间余量为零或接近零,从而无时间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飞行事故3起和飞行事故征候96起;因机组发现问题存在并在明确所发生的问题的性质后,在一定时间余量内未能突破思维惯性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未能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导致飞行事故8起和飞行事故征候37起。飞行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的发生与机组行为和时间余量的关系是,机组行为可以决定时间余量剩余的多少,时间余量的多少反过来决定机组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当前的问题才能避免飞行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民航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典型的协和飞机事故的发生过程,采用案例比较法,对当时的安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假如协和飞机采取中断起飞的决定,安全性比继续起飞的要高,生存率会提高。该结论对完善民航的系统安全有促进作用。笔者所选的案例都是与协和飞机处境相似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法,即让安全规定适应多变的情况,全面涵盖变化着的系统安全边界。如果驾驶员处于走停的两难境地,允许声明进入更安全的紧急状态;在危险时刻塔台空管员应该给出更有利的指挥。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监控技能对确保飞行安全 ,预防飞行事故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当前的飞行机组监控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并成为多起飞行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从四方面 ,对民用航空飞行中缺乏良好监控的原因予以分析和说明 :持续有效的监控工作不符合人的本性 ;现行规章制度中未把机组监控技能作为所有机组成员 ,尤其是对辅助操纵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确定 ;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观念 ,更多关注行为结果而不是行为发生过程 ;飞行训练中未将其作为重要飞行技能加以训练。笔者强调指出 :采用标准操作程序 ,提高相应飞行阶段的监控技能 ,对不同飞行阶段的工作负荷予以计划和控制、进行工作优先排序 ,加强机组成员间配合 ,在训练中强化监控技能培养等措施 ,有助于改进和增强飞行机组的监控技能 ,确保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空中交通管理风险对航空器适航试飞活动不安全事件的影响,首先,依据航空器试飞科目绘制相应飞行剖面;其次,基于试飞活动飞行剖面,分析管制单位试飞保障流程,提取管制运行风险对试飞活动的影响因素;采用事故树分析法(FTA)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将事件和逻辑关系映射至贝叶斯网络(BN),依据国内外民航空管不安全事件分类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9.
编队内碰撞是编队飞行最大的安全威胁。为解决编队飞行灵活性与编队飞行安全的矛盾,建立了编队内各机碰撞风险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使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了各指标的碰撞权重,实现了编队内各机碰撞的风险评估。以空军航空兵某部一架机型G与一架机型H混合双机编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简便易操作,可提高编队飞行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Powered mobility devices (PMDs) are commonly used as aids for older people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ubgroups of vulnarable road users (VRUs) who are rarely noted in traffic safety contexts. However, the problem of accidents involving PMD drivers has been reported in many countries where these vehicl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tract and analyze national PMD-related accident and injury data reported to the Swedish Traffic Accident Data Acquisition (STRADA) database.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risks and obstacles that PMD drivers are exposed to in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may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mobility of this group in the long term.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is based on data from 743 accidents and 998 persons.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 subset of data (N?=?30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idents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Thereafter, each accident in the whole data set was registered as either single (N?=?427) or collision (N?=?315).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3-fol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MD-related accidents reported to STRADA during the period 2007–2016.

With regard to single accidents, collisions, as well as fatalities, the injury statistics were dominated by males. Single accidents were more common than collisions (N?=?427 and N?=?316, respectively) and the level of injury sustained in each type of accident is on par.

The vast majority of single accidents resulted in the PMD driver impacting the ground (87%), due to either PMD turnover (71%) or the driver falling out of the PMD (16%). The reason for many of the single accidents was a difference in ground level (34%, typically a curb).

Cars, trucks, or buses were involved in 67% of collision events; these occured predominantly at junctions or intersections (70%).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 3+ injuries were dominated by hip and head injuries in both single accidents and collision event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further research on PMD accidents is required, with regard to both single accidents and collision events. To ensure that appropriate decisions are made, future work should follow up on injury trend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DM-related accident data. Improved vehicle stability and design, increased usage of safety equipment, proper training programs, effective maintenance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of a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would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safety for PMD driv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