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88年与有关专家在昭通市大山包乡发现黑颈鹤越冬地以来,连续四个冬季与省内外有关专家及主管部门组织当地群众对滇东、滇东北地区越冬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分布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统计。至今已在6个县21个乡发现了30多个黑颈鹤越冬分布点,黑颈鹤约有1700只以上。同时,对其越冬生态习性做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现已建立了二个省级和一个县级黑颈鹤越冬栖息地保护区和一个保护点。对于该地区黑颈鹤越冬生态的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滇东北地区黑颈鹤越冬生态与保护”研究完成黑颈鹤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鸟类,我国滇东北地区就是它的一个重要越冬地。由云南省环科所承担的省环保局科学基础基金课题“滇东北地区黑颈鹤越冬生态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根据有关报道目前国内约有1000多只,已被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公约列为急需拯救的濒危物种。我省是黑颈鹤主要越冬地,从1983年开始原省环保局就对全省黑颈鹤的越冬情况组织了调查,今年2月7—15日我处又对滇东北地区黑颈鹤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会泽驾车乡黑颈鹤进行了连续3年野外观察,对黑颈鹤分布、种群数量、家庭组成等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表明,驾车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对比2015年数量,2016年下降百分比为26.1%,2017年下降百分比为87.0%,主要原因为栖息环境遭受破坏、挤占。  相似文献   

5.
黑颈鹤是我国特种鹤种,也是全世界十五种鹤中唯一的高原鹤类,是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的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云南省是世界黑颈鹤最主要的越冬地,一九八三年国际鹤类基金会曾经公布,全世界仅存二百只;但近年来,在云南中甸、宁蒗、昭通、寻甸、会泽等八个市县的十五个地方有黑颈鹤越冬,其数量在二千只以上。其  相似文献   

6.
云南寻甸越冬黑颈鹤及其分布区自然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陈晓平(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去年五月上旬,在云南省寻甸县发现一处重要的黑颈鹤越冬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最南端的黑颈鹤越冬分布地。笔者等3人于1994年1月19日至1月23日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滇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土壤特点,结合日本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在滇东北造林的适应范围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日本落叶松在滇东北地区的造林栽培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的会泽县,1986年冬首次发现黑颈鹤21支。经过三年的保护,1989—1990年越冬期,会泽黑颈鹤已增至300多支,比三年前增加15倍。1990年6月20日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建立县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通告,进一步加强黑颈鹤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是东北地区冬春季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研究东北地区沙尘颗粒的特征,来源和成因是防止沙尘暴的关键.通过对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物质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发现沙尘暴物质中孢粉丰富,主要以草本中的蒿属和藜科为主.沙尘颗粒的中值粒径为10~20μm. 通过粒度分布曲线和孢粉组合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沙尘来源.通过对扬沙和沙尘暴季节分布规律,多年分布规律和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出现规律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扬沙沙尘暴以冬春型为主,50年中冬春季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占总次数的75%.在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扬沙和沙尘暴就频繁出现,50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在波动中减少,200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强.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次、强度和分布的南界受冬季风强度控制,冷干组合是沙尘暴高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对滇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曲靖市沾益县西河湿地的区位、水资源、湿地资源、湿地动植物资源等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案,在总体方案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区保护、恢复、宣教与合理利用的详细方案,并研究了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了解东北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气候变化特征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研究及区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分布数据集及1980~2015年东北地区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数据集,分析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36年,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退化显著,但沼泽湿地斑块数量明显增多。1980~2015年东北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30.81%,斑块数量增加了69.76%,景观破碎度指数增加了0.15,沼泽湿地退化特征体现为湿地斑块的破碎化。在东北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沼泽湿地退化及斑块破碎化均非常明显,其中,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在1980~2015年减少了高达53.27%,内蒙古东部及大兴安岭沼泽湿地破碎化程度最大,湿地斑块数量在近36年分别增加了163.80%和119.51%。在气候变化方面,东北沼泽湿地年均气温在1980~2015年总体呈现显著升温趋势(P<0.05),气温上升幅度为每十年上升0.29℃。在降水变化方面,东北沼泽湿地年均降水量在1980~2015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5.70 mm/10a),但下降趋势并不显著(P>0.05);在不同生态功能区,辽河平原沼泽湿地年均降水量在1980~2015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29.50 mm/10a),而其他生态功能区降水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是湿地大省,是中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资源及动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近年来云南省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实施对于云南省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滇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曲靖市沾益县西河湿地的区位、水资源、湿地资源、湿地动植物资源等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案,在总体方案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区保护、恢复、宣教与合理利用的详细方案,并研究了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利用警戒距离和惊飞距离两个指标来反映黑颈鹤对旅游干扰的耐受性。实验表明人数的不同对黑颈鹤的惊飞距离有所不同。研究还表明游客的干扰类型以喧哗为主,占总数的73.10%。噪音分贝对黑颈鹤的警戒距离有极显著影响(p=0.0000.05)。为了在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消除旅游活动对黑颈鹤的不利影响,建议最小接近区域面积=π×39.112=4802.92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在外围设立障碍物。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北地区2003—2015年地市层面工业废水、工业SO2排放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度指数,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演变协同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东北地区两种工业污染排放量及占全国比重均有所提升,工业污染尤其是工业SO2污染对生态环境胁迫逐渐增大;标准差椭圆结果显示,工业污染在空间上均呈南(偏西)-北(偏东)方向分布,工业污染重心轨迹迁移存在相似性,工业SO2污染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工业废水;工业污染地理集中度显示,地市层面工业污染集聚情况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期内工业污染集中度高值区分布范围明显收缩,空间特征得到强化;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相似性,空间形态上的差异逐渐减弱.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中部工业环境绩效最高,而工业污染集中度较低的北部工业环境绩效偏低,局部上表现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变化不一致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工业及工业污染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北部地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变化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06年的TM/ETM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出不同时期内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较2001年的植被覆盖度呈增高趋势。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异地迁移工程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06年的TM/ETM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出不同时期内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较2001年的植被覆盖度呈增高趋势。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异地迁移工程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镇江市域内主要优势种树麻雀作为指示种,通过对种群数量、时空分布、不同生境分布、栖息地和森林植被等方面对树麻雀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生境中,分布密度以乡村与城镇最高,农田次之,森林、灌丛及水域最低;植被变化、城乡建设、以及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引起某些鸟类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与环境关系密切,其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群落参数变化反映和预示了环境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臭氧浓度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16年东北地区O3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揭示了气象因素和前体物对东北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O3-8 h-P90分布整体呈南高北低的态势,O3浓度的高值区及超标天数比例较高的地区都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地区的沿海城市;气温是影响O3年均浓度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随着气温的变化,O3年均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空间分异不明显-南高北低-空间分异不明显的演变特征;前体物是核心城市形成局部O3污染的主要原因,其影响力的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光化学反应越强,前体物的正向影响力越大,温度越低,光化学反应越弱,化学性质活跃的前体物对O3可能起消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的东北地区耕地资源提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及时获取其空间分布是国家农业决策的基础。论文利用2007年多时相的SPOT/VGT NDVI数据提取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信息。以NDVI时间序列数据年内变化振幅和周期差异性作为分类的依据,采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对全年时间谱NDVI数据进行重构,减少高频噪声对信息提取的影响,获得研究区地物信息在时间维度上的振幅、相位以及年均NDVI值影像图,然后将三者合成。应用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合成后的影像选择训练样本,获取东北地区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实验中提取耕地的精度为83.26%,Kappa系数为0.732 4;该方法获取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的精度均高于GLC2000、UMD、IGBP和中科院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4种分类产品。研究表明,基于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对NDVI数据重建,利用不同类型植被NDVI曲线在一年内振幅、相位特征的差异,采用神经网络分类的方法,可以精确地提取耕地资源信息,及时为农业和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流动空间”背景下,城市网络中次级城市受到区域经济研究的关注。区域内部及跨区域联系对次级城市发展的作用关系到城市区际合作的成败,但对其认识存在差异。以行业结构作为切入点,基于机器学习行业分类后的工商企业数据,研究哈尔滨与东北地区城市联系的总量变化及行业特征,发现:(1)哈尔滨的内向经济联系中,东北地区城市的重要性在减退,其外向网络腹地范围正在缩小;(2)哈尔滨与东北地区的产业联系有制造业联系下降及服务业低端化的趋势;(3)与全国相比,东北地区内部缺乏“服务中心”。通过研究哈尔滨与东北地区以外城市联系与距离、地区生产总值(GRP)等的关系,以及行业比较优势,发现:(1)哈尔滨联系网络呈现无标度网络特征,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联系不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且连接度与GRP强线性正相关;(2)哈尔滨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联系集聚化,制造业与其他服务业联系偏长尾分布。相对于联系广度,更应重视与少数“服务中心”的联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