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旨在论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伦理要求及与此相适应的学校德育内容的更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积极意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当代人的利益不应当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应与之相适应,即教育学生要关注环境、关注他人、关注世界、关注子孙后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吴国盛 《绿叶》2010,(7):73-78
现代博雅教育应该把博物学教育涵括在内。现代文明让人类远离自然,而博物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博物学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就此而言,博物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沉思 《环境教育》2004,(2):40-41
不管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还是在热带沙漠,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物,它们以它们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着。从本期开始,《动物地图》将开始这场奇特的新旅途,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访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生活方式。相信,在“行走”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新鲜事。  相似文献   

4.
哲夫 《环境教育》2012,(11):84-85
民以食为天,也即是说:生活方式将决定人类命运。这个方程式是:生存观念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将决定人类未来命运。先是在网上看到几幅图,几幅描述世界各族人民杀戮和虐待野生动物的图片。图片所记录的,有的已经被活生生制成标本的曾经跃跃然的虎、豹、蛇、鳄等动物的尸首,也有正在被活活抽取胆汁的痛苦不堪的月熊或牛黄狗宝等别的动物的活体,还有被肢解被分两瓣正在出售的孔武的大象和灵长类大猩猩等动物的部位肉,以及或在笼中、或在箱里、或被捆、或被困,来自海、陆、空的千姿  相似文献   

5.
绿色书架     
《绿叶》2005,(3)
《神圣的平衡:重寻人类的自然定位》(加拿大)大卫·铃木、阿曼达·麦康纳著,何颖怡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25.00元"人类面对的真正挑战并非负债、赤字或全球竞争力,而是如何生活得富足、有意义,却不破坏滋养万物的生物圈。"本书提醒人们,人类的生存和福祉不仅需要依赖空气、水、土壤、火(能源)的支撑,还需要其他物种的陪伴,更需要对爱与性灵的体悟和追求。然而,现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已经危及到这一切。我们把自己的头脑托付于科学,然而却被科学限定了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劳动方式和消费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也就是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耗费、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要想保持自然和社会稳定、健全、持续发展,就要摈弃愚昧、野蛮、掠夺式的生活方式,代之以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4):15-16
全球气候异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已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抛掉自私自利的陋习,用环保的生活方式,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未来,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的地球。  相似文献   

8.
对于造成生态危机和全球变暖,产业化农业难逃干系。而非产业化的小农耕作不仅是一种好的务农方式,其本身也是重农的、生态的表现,是生物多样性原则、社会公正、民主在小规模土地种植上的表现。中国需要把粮食安全的重心集中于自己所拥有的、古老的农耕文化和耕作方法资源上,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支持生态农业、小户农民和有机农耕在中国的生存和繁荣,呵护乡村文明,因为它们是生态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9.
扈海鹂 《绿叶》2010,(11):28-34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社会结构的巨变和快速的生活方式转型给个人、阶层带来了文化中断与冲突感,产生了心灵痛苦和文化适应上的被动性问题。生活方式转型的主动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东方大国,意味着全球视野、综合判断力、民族发展的厚重感,它需要文化的自觉。因此,对于生活方式的转型我们要进行主动的人文思考,做好文化设计,完善制度安排。今天我们依然面对快速发展导致的心智不足的漏洞,生活方式转型的主动性也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准、人文精神能在多大程度上补足我们新的漏洞。  相似文献   

10.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们学校举行了节水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水的重要性。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整个世界都不可以缺少的东西。凡是生物,都需要水,没有水就无法生存。可是仍然有许多人不珍惜水,浪费水。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切条件。而人类为了更加美好地生存,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改造着环境。随着地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了。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环境问题是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才逐渐出现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的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繁衍、进化。…  相似文献   

12.
人类改变现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但是追逐消费的观念和资本主导一切的逻辑,却如天罗地网般阻碍绿色生活方式的生存更甭提普及。必须实现从生产到生活到社会关系的全面转型,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才有可能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13.
陈红 《绿叶》2012,(8):47-53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内蒙古Y嘎查的变迁历程反映了资源型开发模式下的纯牧业区域的发展轨迹。对于牧民来讲,五十多年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几次重大转变,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草场、畜群那么简单,基础生产生活领域的转变,使他们必须重新定位自己以及身处的社区、文化。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发自肺腑的族际文化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蒙古族传统畜牧文化所蕴含的草原利用方式,可能就不会出现传统生计方式与工业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刘兵 《绿叶》2011,(7):30-35
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丰沛的物质、先进的科技和现代人文理念,与此同时,它也使原本合理、天然并且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知识"被逐渐消灭,影响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危及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我们需要反思以现代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反思其"一元"本质,从经过长期检验的、传统的生存智慧和与之相应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的多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在旅游发展前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的生活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当地居民原有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②旅游发展对该地区居民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出行、家用物品、收入等方面的变化;精神生活方面,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生活、社会交往生活、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③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摩梭文化保护的双赢,在内,需要社区精英群策群力,传承和发扬摩梭文化;在外,政府要加强制度关怀和政策引导,为摩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6.
华红琴  翁定军 《绿叶》2010,(8):78-85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留下了碳足迹。为此.我们需要提倡一种新节俭主义,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倡导一种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节俭观加以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少食肉、多步行以及DIY等多种方式,低碳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同时,这些益处又能构成我们低碳生活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为了让公众获取更多快捷、真实的环境信息,媒体人需要重视环境新闻报道工作,改进环境新闻报道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环境新闻报道,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使环境新闻报道更加多元迅速,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传播环保正能量,是环境新闻宣传部门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环境新闻报道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中小企业而言,如何选择融资方式,怎样把握融资规模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是融资前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一、融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总成本。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二、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  相似文献   

19.
余达忠 《绿叶》2012,(7):63-68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短暂超越和脱离当下飞速发展的不真实的、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寻求"真实"的愿望,为寻求生活意义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方式。在我国,生态旅游更多指面向自然生态的旅游,而原生态旅游则更多指向文化,指面向古朴、奇特、原始文化地区的旅游。二者都体现和蕴含的现代性,包含着对于"本质"、"本真"、"本色"的一种回归和诉求。在我国西部广大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原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将是原生态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06,(2):58-59
同学们,春天又快到了。这样的时候,走出去感受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向往。然而,你们可曾知道,美好的大自然虽然可以尽情地供我们玩赏,但也会让我们遭遇到许多需要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野外生存长达一天以上的时候,住、食等生活问题就会困扰我们。野外生存其实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要吃苦不说,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动手能力去面对种种难题。野外生存的学问高着呢!这里,我们教你一些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相信掌握了这些知识,会让你的野外生存体验充满乐趣。(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