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发展的悖论与生态文明的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风 《绿叶》2010,(12):87-91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只能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物质财富增长,实现物质经济生态化和非物质经济扩大化,从科技转向和经济转型两个方面来促成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必须促成价值观的改变,即由物质主义的经济主义走向生态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不是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根本标志的,而是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讨论"五四",旨在文明反思。近现代中国的目标是进步、赶超,标志是对物质世界的掌控。为此中国文明彻底重构:学科学,抛弃传统,对世界重新解释;追求现代化生活,建设大工厂,发展新技术。在今天的工业中国,科学与技术成了主义,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未来怎么走?科学与人文如何关联?由此而思考中国的前景,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后五四"任务。  相似文献   

3.
卢风 《绿叶》2011,(9):108-118
市场制度之所以能确保经济效率,就因为人都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正因为人的个体性是不可消解的,故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给污染定个价",就可以很好地治理环境污染。但只有当多数人超越了物质主义时,经济学家的办法才能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作用。要人们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人们不以积累物质财富的方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可能的。多数人实现这样的"精神超越",需要生态学的启示和大自然的警示。经济学家说,"市场的逻辑"就是"通过使别人幸福而使自己变得幸福"的逻辑,但他们忘了"市场的逻辑"的另一面——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激励人们的贪欲。一味激励人的物质贪欲的文明会因为生态崩溃而走向毁灭。我们不能没有市场,但我们必须拒斥市场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卢风 《环境教育》2011,(6):30-30
培养幼儿以浪费为耻以节俭为荣的意识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当我们的后代不再继续受物质主义的腐蚀,有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怀时,中华民族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新论》一书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崭新的真正可持续的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类文明实现全面而彻底的生态转向;需要坚决遏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并将这种遏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要在终极实在的意义上理解大自然。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对自然抱有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会更谨慎地对待自然,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如是,生态文明之梦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邻避主义,起初仅指公众基于环境和安全考虑而反对将诸如发电厂、火电站、核电站等有着巨大安全风险的基础设施建于自身周边地区的一种心理反应。后来,邻避主义从原先的以抵制危害性风险为主转变为抵制一切可能改变现状的建设和生产。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邻避主义"这一西方发达国家曾经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所的有关专家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和调查资料估算,每年大约有1500个日本人因环境污染物质的作用而致癌。调查的环境污染物质包括黄曲霉 B_1、滴滴涕、六六六、狄氏剂、多氯联苯等共九类物质。从实验和调查的结果来看,对致癌影响最大的是漓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生态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文从环境和生态的观点出发分析现代景观设计,并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探讨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主义之议题,提出景观设计创作之初应先进行环境评估,立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才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所的有关专家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和调查资料估算,每年大约有1500个日本人因环境污染物质的作用而致癌。调查的环境污染物质包括黄曲霉 B、滴滴涕、六六六,狄氏剂、多氯联苯等共九类物质。从实验和调查的结半来看,对致癌影响最大的是滴滴涕,其次的顺序是多氯联苯、六六六和黄曲霉 B。  相似文献   

12.
李鸣平 《四川环境》1989,8(3):16-18
本文从物质条件、物质与精神需要、人的素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一致性,从它们之间的适应限度,相互影响与竞争,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和矛盾,从而论证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付成双 《绿叶》2011,(12):89-9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环境伦理的反思,"生态的印第安人"遂成为北美社会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在与大自然和谐之中的印第安人的形象,这与西方社会那种恣意破坏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洪大用 《绿叶》2014,(4):4-14
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受全球化与本地化两种力量的作用。新区域主义认为,地方化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生态化建设中,生态要素作为典型的地方性要素引起了新区域主义学者的重视。基于新区域主义地方性视角,从地方禀赋、行为主体、区域体系等三方面构建崇明生态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1地方性是生态区域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区域建设需要充分发掘地方禀赋、发挥行为主体和区域体系的作用;2区域体系、地方禀赋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说到底是环境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主义文学正在中国文坛悄然兴起。先是《狼图腾》创下上百万的销售量,随后是《藏獒》叫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的年度最佳作品评选“激战正酣”时,被媒体推上醒目的位置。接着又有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雪狐》,以诡魅的笔法,写出动物的神奇与人的复杂关系。在此之前,红柯的《大河》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描写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作品,可惜,这部好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生态主义文学的大行其道,让人想起了美国大片《后天》的成功。2004年6月初,美国好莱坞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环境运动:中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凤  邵丽 《绿叶》2008,(6):88-93
工业化下严重的环境后果,催生了世界环境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方的环境运动已经经历了自然保护运动阶段、环境保护主义阶段和生态保护主义阶段,重点已经从地方污染议题转到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保护运动有民间组织、知识分子和政府发起三种,主要还处在以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地方性思考、地方性行动"阶段。其中,民间环境保护运动作为在中国环境治理结构乃至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新型力量,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9.
观点     
《绿叶》2014,(11):91-92
正(拒绝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真正的理由是什么?首先是意识形态。要接受存在大的全球环境外部性的说法,就必须也接受政策可以在决定市场结果中起重要作用。并非巧合的是,相信自由放任主义的人,也是最强烈地怀疑气候变化的人。愿望是否认之父。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对未来世代命运的漠然。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我们永远都不会认识的人的福祉承担减排的代价呢?就算这些人之中也包括我们自  相似文献   

20.
癌症是当今社会的公敌,不知它已使多少人失去了追求和理想,也不知它那“蛛丝马缕”又已缠绕着多少人的心灵。一提起它,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那种谈虎色变的恐惧心理。而造成或诱发癌症的物质很多,也很复杂。目前科学家们已从环境中发现的致癌物质就有1100多种,其中发现最早的就是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