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四川旅游业融资“瓶颈”何时打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旅游产业。2001年,四川共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40万人次,创汇超过1亿美元,旅游总收入达153亿人民币。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四川旅游业发展水平同其资源优势相比差距还十分巨大,旅游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仅为4%,与先进  相似文献   

2.
针对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处于全国甚至西部地区的中下水平,探讨如何开发这一产业,并使之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结合四川省的旅游经济现状、产业优势和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四川省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的3种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资源 资本"模式、中外合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旅游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潜力较大,但要建成旅游经济强省,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四川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分析了四川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云南大学 王先树:旅游是一个十分开放的产业,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旅游,也不能默默无闻地搞旅游。旅游需要氛围,需要文化的渗入,更要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发展旅游。四川旅游与云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虽然两省省情不一样,但旅游官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确有差异。我们就要想方设法  相似文献   

5.
四川与云南旅游业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旅游落后于邻省云南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愈来愈引起国人尤其是川人的重视,各种媒体纷纷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为四川旅游号脉,试图找出症结所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为四川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经济相对落后是云南省较早集中力量抓旅游的根本原因从两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来看,四川明显超过云南。自古以来,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其社会和经济发达程度远在云南之上。而云南地处偏远,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云南省发展地方经济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四川省要多。云南省的决策者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从云南实…  相似文献   

6.
发展西部旅游业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开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西部旅游业的特点,从旅游系统、旅游产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西部旅游限制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对西部旅游进行了探讨,指出西部各地区要全面地权衡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切不可盲目地将旅游产业定为支柱产业,也不要将经济发展的大任仅仅寄托在旅游业上。  相似文献   

7.
2001年四川省政府作出“四川十大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权转让”的决议,2002年四川宣布从5月1日起提前对外开放旅游市场,这充分表明四川省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四川旅游市场的全面开发战略已经打响,政府将完全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和“教练”。此举对旅游业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稍纵即逝,而挑战却长期存在,旅游业何去何从、如何把握?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岷山饭店党委书记曹洪明先生。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赋存状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以实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旅游新区是旅游资源优势区城市化的重要抓手,旅游新区发展模式正被许多缺乏大都市与大产业带动能力的城市所青睐。以宜昌三峡旅游新区为例,对其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山水旅游资源优势独特、旅游门户区位良好、宜昌城市功能进化驱动,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着主体多元复杂、行政地位不明、发展思路待解、队伍配备不强、项目推进难度加大、内部整合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未来宜昌三峡旅游新区需要进一步推动规划引领、制度创新、强化协同、项目建设、空间优化、环境提升。  相似文献   

10.
四川旅游落后,主要体现在人的观念落后,对通过开发旅游业带动四川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足。四川缺乏精品旅游产品,尤其没有形成国际公认的旅游品牌。此外,全省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滞后,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及其旅游相关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服务”意识。 四川要想在21世纪实  相似文献   

11.
有‘’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美誉的四川稻城香格里拉风景区即将掀开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现其最后的惊世之美。四川泰港集团将在5年时间山通过公司出资、股份合作、联营仟发等多种形式投资18亿元,与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风景区所在的甘孜州政府携手,共同开发“最后的香格里拉”,以强行登陆的姿态进军市场前景广阔的国际旅游产业。 他们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将目标锁定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香格里拉风景区”上,以自螺贤源、生态资源为本,实施大型凤景区品牌的复合型开发。目前已确定的旅游环线以西南中心城市成都为起始点,贯穿康定、理…  相似文献   

12.
正他们是一对传奇夫妻,是户外旅游探险狂人与资深摄影人,疯狂痴迷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这对旅游营销精英从一张英国人拍摄的古老碉楼照片上,发现"植物猎手"觊觎采挖走大量四川珍稀植物进而扮靓世界形成巨大产业的不堪历史。在爱妻梦想拥有一座世外桃源般私人花园时,产业报国的热血汉子豪掷3000万,打造出中国目前最大最美的私家花园,一切只为对后人负责,一切只为兑现爱的承诺,把四川乃至中国最美丽花草的根留住。而花园的女主人如同返璞归真、尽享田园牧歌、优雅地活到92岁的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插画家塔莎·杜朵,成为"中国版的塔莎奶奶"。  相似文献   

13.
贵州湄潭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却不够。当前旅游产业已由观光、休闲向体验旅游方向发展。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趋向于深层参与的体验式旅游,体验旅游产品有着较大的发展市场。本文通过对湄潭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调查,基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性十大原则,提出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可行性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4.
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资源定量评价的结果显示,湿地旅游资源价值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最大,表明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重要性.通过SWOT分析,显示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制约因素,但可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武汉市湖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路远 《环境教育》2008,(3):62-63
千年盐都,神奇自贡,承载着“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食之府”的美誉,早已蜚声中外,响誉世界。而今,它更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受到众多投资客商的亲睐。  相似文献   

16.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赋存极其丰富。近几年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与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链条脆弱、县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合差等。通过分析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即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精品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论述了四川旅游市场和产品体系,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六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经济强省。要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四川省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彻底扭转当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和管理局面。文章通过对四川省和云南省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宣传上的不同做法和和态度的比较,总结了云南成功经验,希望从中得到启示。总之,只有实现内涵式旅游开发,把未来旅游吸引力放在自然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方向上,四川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和四川都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然而,近几年来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四川却远远地落在了云南之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两省旅游资源的分析比较,找出两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观念差异,才能促进四川旅游业的新跨越.首先我们从定量方面对两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客观分析比较,从表中看出,在自然旅游资源总量上四川远远超过云南,而在人文旅游资源总量上四川几乎与云南相当,只是各具特色而已.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既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又是一个回报率很高的无烟工厂。近年来,“安徽省旅游经济强县”庐江县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利用当地山水自然资源、农业规模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和民俗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家山庄”应运而生,“农家乐”旅游产业正呈现出迅速崛起之势。今年以来,全县已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6亿元。“农家乐”旅游经济已成为庐江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