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批量处理系统的pH调控特征为对照,研究了不同pH水平(7.0、5.1、4.1)对高硫抗生素废水微好氧连续处理效果和污泥中细菌和酵母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曝气柱pH水平的降低,高硫抗生素废水连续处理系统3阶段的COD去除率分别为53%、42%、45%,BOD5去除率分别为79%、58%、50%,污泥脱氢酶活性(TF/MLSS.t)分别为47 088、10 506、14 390mg/(g.h).扫描电镜和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联用技术检测结果表明,曝气柱pH值变化并不影响连续小试3阶段污泥中细菌与酵母菌含量,并且细菌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含量均达到98%以上).pH水平对高硫抗生素废水批量处理系统和连续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存在同样的影响,pH水平并不能作为高硫抗生素废水连续处理系统中细菌和酵母菌含量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2.
小龙潭露天矿自1953年建矿以来,已进行过两次扩建、两次技改,现已发展成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我国第一个实现连续开采的中型露天矿:剥离系统采用轮斗——胶带运输机连续开采工艺,采煤系统采用单斗——汽车——胶带运输机的半连续工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实际生产能力已达180万t/a,为解决矿坑昆河线压煤问题,目前正进行昆河线改线及西帮专用线和坑内输煤系统改造工程,待改造结束后,可获得可采煤量  相似文献   

3.
SBR法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BR法是依靠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净化污水的一种方法,是与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不同的一种方法。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采用连续运行方式,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系统内每个处理单元的处理功能不变。SBR工艺为时序控制运行方式,污水可连续进入处理系统,间歇排出,并且只设一个处理单元,该单元在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污水进入该单元后按时间顺序进行不同功能的处理,最终完成总的处理后排出。因此,可省去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调节池,一沉池、二沉池以及回流活性污泥泵房。因此投资更省单元更简便。同时由于省去了初沉池,所以对…  相似文献   

4.
PWA酸碱废水全自动处理装置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经过大量试验,全部采用国产仪表,实现了酸碱综合废水自动化连续处理。该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和数字世界有交互,那么你就会与算法产生联系。我们需要确保这些代码系统了解我们的需求和意图,以便设计出能够体会人类感受且人性化的产品。科技作家克里斯托佛·斯坦纳曾将算法描述为“庞大的决策树,由一个个连续的二元判定组成——一组指令按序执行并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信息经由一个已知算法的处理,产出需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介绍垃圾焚烧电厂渗滤液的来源及危害,综述对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及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厌氧系统、沼气利用和好氧系统等处理手段。并对某垃圾焚烧电厂渗滤液进行工艺研究,讨论各工艺处理阶段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处理运行结果表明渗滤液进行节能蒸发处理后再对蒸馏水进行COD和氨氮净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渗滤液系统经过连续72h以上验收运行,各项指标达到和优于合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低碳源条件下供氧模式对活性污泥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欣瑞  池玉蕾  王倩  金鑫  石烜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0,41(7):3356-3364
通过对比采用连续曝气和间歇曝气两种供氧模式的活性污泥系统对低碳源污水的脱氮性能,探究低碳源条件下供氧模式对活性污泥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进水C/N为3时,连续曝气系统的总氮去除率较间歇曝气系统高17.92%,碳源脱氮利用率较间歇曝气系统高44.29%,同时,连续曝气系统中反硝化菌相对丰度(5.86%)也高于间歇曝气系统(2.06%),说明连续曝气系统对低碳源污水的脱氮性能明显优于间歇曝气系统.另外,基于16S rRNA测序功能预测,连续曝气系统中微生物的膜输送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以及细胞组成功能均强于间歇曝气系统,因此连续曝气系统中微生物可以更好地利用碳源生长代谢,进而更好地处理低碳源污水.本研究为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不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差分吸收光谱(DOAS)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DOAS的光谱处理方法,总结了DOAS检测系统的优缺点。DOAS系统是一种新型在线式自动监测系统,它利用差分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可同时对多种气体进行连续监测,并具有远程监控能力;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可实时记录污染源的烟气排放的情况;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处理船上的污水有两种主要方法:生物处理法和机械化学处理法。现在,英国海洋业务公司成功地采用了一种新的处理技术——电解催化法。据介绍,这种处理系统是能向船上提供一种有效而又极简单的污水处理装置。  相似文献   

10.
气体流中微细颗粒的高梯度磁过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高磁分离处理气流中微粒的新技术,内容较充实、系统。全文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因篇幅所限,分两期连续刊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观点,结合污水处理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提出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系统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变无害化治理为资源化治理,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叶映如 《环境》2012,(Z1):47-47
混凝土生态膜污水处理工艺的循环挂膜过程,综合考察了混凝土膜片表面生物膜的生长变化情况、细菌数量及其微型动物的组成演化。生物膜成熟以后,投加实际生活污水连续运行。对混凝土生态膜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及其物理化学作用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其除污机理。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90天,对有机物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这套污水处理工程系统是由纺织部设计院设计、中环公司环境工程公司负责施工的。其处理能力为2500吨/日,整个工程投资约180万元。全部采用厌氧——好气——生物炭的联合处理流程。勿需化学药剂消耗,菌种具有脱色的效果,其最大的特点是剩余污泥量少。目前已运行三个月,无污泥排放。处理效果可达到地方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酸矿水中重金属人工湿地处理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耗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应用于酸矿水的处理。文章对人工湿地去除酸矿水中重金属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机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应加强长期连续的动态监测,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湿地中各影响因子与处理机理之间的关系,对主要处理机理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模型化研究,确立人工湿地接受和处理不同污染物质的最大能力和阈限,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合理设计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Dupont厂生产多种化学产品——染料、有机中间体、四乙铅、弹性化合物和碳氟化合物。该化工厂废水量大,含污染物多,酸性强,并含有多种重金属、染料、有机化合物等。由于该化工厂的产品生产计划多变,因此废水的成分及其浓度也多变。为了处理这种难于处理的废水,采用了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PAOT)。本文是叙述这种处理系统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在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氧利用率高的多级环流曝气小型实验装置上,对某种石油化工排放污水进行了生化处理性能实验。分别利用间歇和连续两种装置进行污水的处理,均得到了良好的试验结果。间歇实验探索了污水降解与系统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的对比,摸索出了两者之间的初步关系。连续实验表明,污水的停留时间在3-5h时,出水COD可以降到80mg/L以下。  相似文献   

17.
在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氧利用率高的多级环流曝气小型实验装置上,对某种石油化工排放污水进行了生化处理性能实验。分别利用间歇和连续两种装置进行污水的处理,均得到了良好的试验结果。间歇实验探索了污水降解与系统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的对比,摸索出了两者之间的初步关系。连续实验表明,污水的停留时间在3~5h时,出水COD可以降到80mg/L以下。  相似文献   

18.
废水生物处理的监测和运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进出水水质的7项指标活性污泥性状的7项指标的监测分析,污泥微生物相的观察分析、对及时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的指导意义,通过连续监测可及时发现划常情况并作了断析与相应调整,以保证系统长期地达标运行。  相似文献   

19.
酵母菌处理系统中丝状菌性膨胀的诱因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酵母菌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膨胀问题的诱因以及控制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该系统的膨胀问题最终是由丝状真菌引起 ,其中白地霉是膨胀的主要导致因素 ;皮状丝孢酵母菌种的存在是另一个可能的诱因 ;废水中氮元素含量极端贫乏是加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应急控制的对策 ,丙酸钠和次氯酸钠分别是扩大培养和连续运转处理中有效的丝状菌性膨胀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对某核燃料元件厂产生的低浓含铀废水,我们试验过几种处理方法,最后摸索出“砂滤——离子交换”法净化效率高,树脂交换容量大,是比较好的方法。即处理工程选择的方法。几年来的连续运转证明,各项参数都达到设计技术指标;净化水已用于绿化浇灌。重铀酸铵及含铀渣泥饼为本工艺回收铀金属产品。该工程运转两年就收回全部工程投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