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对318国道改线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用ETM+,Quickbird和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分布进行遥感解译。区内主要地质灾害共5类,总计195处。结合背景资料,综合分析了G318拉萨—日喀则段内地质灾害同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认为:(1)段内地质灾害呈间断性集中分布,共9个集中区;(2)不同地质灾害位于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3)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4)构造活动频率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呈正相关;(5)夏季强降水、春冬干旱大风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6)公路改线工作应建立在充分的地质背景考察结果之上。  相似文献   

2.
2008年初广西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在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中以及冰雪融化期间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特征、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其次为滑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2)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不同的灾害类型分布区域性强,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不仅激活了一些已存在的灾害隐患点,而且产生了大量新的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与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总体上是一致的;(4)广西脆弱的地质环境与数十年一遇的天气过程二者叠加作用,导致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频发,其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景区防灾减灾存在的三个问题:(1)对景区所面临的高位崩塌地质灾害风险重视不够,治理不彻底;(2)交通布局未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影响,交通安全性不够;(3)景区设计对防灾减灾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安全冗余设计。根据这些问题,对景区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三条建议:(1)对影响景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治理;(2)结合景区本底条件,对景区车行道和栈道进行安全化改造;(3)完善景区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这些意见可供九寨沟景区恢复重建工作参考,也可供其它景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灾害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能 《灾害学》1992,7(3):48-52
本文通过综合全国各地水文地质灾害现象,将其归纳为四类:(1) 地下水下降漏斗扩大;(2) 地面沉降;(3) 地下水质恶化;(4) 地裂缝和地塌陷。同时分析了这些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程度以及经济损失情况,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是我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该文以2000-2014年云南省发生的500个典型地质灾害事件为基础,选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诱发因素因子和潜在形成条件因子,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最后利用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的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质灾害较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且以泸水县、中甸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为最高;(2)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级,从低到高不同易发性等级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14%,24.80%,18.41%,24.68%,20.78%和5.18%;(3)在未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情况前,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503 8和0.965 1;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后,AUC值分别为0.681 3和0.992 7,证明所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云南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受发震断裂的控制。选取巴塘河-结古镇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玉树地震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有以下影响作用:(1)地震断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发育区是在断层两侧2500 m范围内,而5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最为发育。(2)玉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7度以上烈度区。(3)玉树地震滑坡、崩塌的优势主滑方向为东北—西南,近似垂直于发震断层走向。  相似文献   

7.
岩体裂隙面的形貌特征直接影响其渗流特性,为了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采用劈裂法制备了单裂隙砂岩试样,进行了裂隙面扫描分析和渗流试验,基于分形维数在定量表达不规则曲线形貌特征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考虑裂隙面形貌各向异性特征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矩阵理论的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相当于用矩阵网格去覆盖整个裂隙面,可以较好地反映裂隙面的整体形貌特征;(2)裂隙面的形貌特征对其渗流特性影响显著,随着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而且侧向应力越大,渗透系数的减小趋势越明显;(3)分析建立了裂隙岩样渗透系数kf与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验证分析表明,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裂隙岩样渗透系数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区域地质灾害准确地进行定量易发性评价对于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研究存在指标选取时较少考虑不同因子的重要性程度、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等不足,该文结合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简称GD)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SPCA),提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数(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Index,GHSI)。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等距划分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及统计方法等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高程与坡度是主要影响因子,其q值分别为0.398 0和0.334 0;而坡向对地质灾害影响程度极低,q值仅为0.001 9;(2)京津冀城市群GHSI均值为0.453 8,整体属于中度易发等级。从空间上看,高值区主要位于燕山及太行山区,而低值区主要位于冀东平原及坝上高原西部区域;(3)京津冀城市群GHSI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值为0.814 2。因此,GHSI值主要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且高-高聚集...  相似文献   

9.
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在综合分析TM影像所提供的空间及光谱信息之后认为:(1)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通过其接触带中的断裂体系直接控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通过所形成的构造地貌和特征水系对地质灾害的孕育、规模和强度产生间接影响;(2)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各个组成变质核杂岩的接触带及其外延的盖层区域因受构造变动的影响而成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域;(3)研究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的结构形式及成因模式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圈绘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顺层岩坡优势面水力学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地下水对顺层岩坡优势面水力学作用的机理,指出了水头高度与稳定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导致边坡失稳的极限水头值h1.用于岩坡预测预报的预警水头值ha以及水力学稳定性判据hc,并给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国明  黄润秋 《灾害学》1996,11(3):10-14
应用线性罗吉特模型,本文提出了边坡破坏概率估计的新方法,由收集到的边坡实例建模,进而用于待判边坡破坏概率计算,就能预测待判边坡的稳定程度.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3.
分形块体理论及其在三峡高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分形几何与块体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分形块体理论,建立了分形块体理论赤平解析法,并将其应用于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结果表明:分形块体理论符合工程实际,是分析裂隙岩体工程稳定性行之有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库岸坡变形体灾害的信息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正雄 《灾害学》1999,14(2):13-17
较真实地评价水库岸坡的稳定性是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工程地质逻辑定性分析和信息法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丹江口水库库岸岸坡变形体灾害的信息进行评价和预测,分析结果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斜坡稳定性的二级模糊推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的大小,选取了七个主要因于,引用了山西明水河流域几个斜坡样点实测数据.应用模糊近似推论方法及信息分配原理,对斜坡稳定性进行了单因子灰色隶属度分析及综合二级模糊近似推论,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单因子评价的弊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为布设护坡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五大连池火山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五大连池火山危险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地球物理反演和分析,通过对现代岩交流心概念和国外活火山实例剖析,采用岩浆固结的Stefan问题的葩演了岩浆房的固结曲线和固结时间:引入SFT理论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浆碎屑化机制;利用壳幔结构化R值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壳稳定性;采用火山区卫星重力异常剖面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幔物质活动性,结合五大连池火山现代喷发的史料分析,模拟了五连池火  相似文献   

17.
边坡稳定性分析专家系统研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夏元友  朱瑞赓 《灾害学》1997,12(4):10-14
在系统总结边坡工程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以专家系统开发工具GURU为开发环境,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估专家系统。文中详细介绍了该专家系统的结构、知识内容及其表达方式。最后,以一实例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说明该系统可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估。  相似文献   

18.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晓清  李德基  崔鹏 《灾害学》2002,17(3):42-47
本文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联产厂滑坡形成的原因,动力来源和激发条件,阐述了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活动现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治理方案,治理工程于1999年7月实施完毕。经过治理后两年多的运行,观测资料反映治理效果良好,保证了该厂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水库库区内的滑坡对水利工程的威胁历来备受关注。影响坡体稳定的因素很多,而蓄水往往是导致库岸失稳的主要激发因素。滑坡稳定性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就显得极为关键。重点通过现场调查,充分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重视岩土参数的选取,以定性分析为主,并借助多种计算手段,得到关于美姑河洛渣滑坡稳定性分析定量化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