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汞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现状,分析了氯碱行业的高汞触媒污染严重、汞流失环节多、含汞废触媒回收处理中存在污染隐患等汞污染问题,提出了减少氯碱行业汞消耗与汞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站汞污染已经成为继SO2污染之后的又一重大污染问题。燃煤烟气中汞污染的控制研究是目前重要的环保课题之一,开发高效、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的烟气脱汞技术已成为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做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对未来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除汞     
有大约 1 0 %~ 2 0 %的铁氧化菌 ,如 Thiobacil-lus ferroxans,含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这种酶在p H7.0条件下可使土壤中的汞化合物转化成汞蒸气放出。但 Thiobacillus ferroxans只能在 p H1 .5~3.0条件下快速生长 ,因此无法利用该细菌清除汞污染。Hazama公司与 Okayama大学合作 ,发现有1 0 %~ 2 0 %的 Thiobacillus ferroxans还产生一种未知的酶 ,可在黄铁矿石存在和低 p H条件下 ,将汞化合物转变成汞蒸气放出。Hazama公司开发出一种方法 ,可利用这种新酶来治理被汞污染的土壤。在实验室试验中 ,土壤中的汞在 1 d之内由初始质量分数 0 …  相似文献   

4.
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燃煤电厂汞的3种排放形态,分析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如燃烧添加剂技术、吸收剂喷射技术、稳定剂固汞防溢技术、络合剂絮凝脱汞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即燃煤煤质、运行工况、脱汞后副产物等,为我国电力行业汞污染控制及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毒性、易累积的重金属汞污染物,介绍了对硅胶基底材料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从液相和气相两方面详述了硅胶复合材料(包括有机官能团改性硅胶材料和无机磁性硅胶复合材料)在汞吸附分离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指出,研制出高效、高选择性、高稳定性、易回收的汞吸附剂是治理工业废水和燃煤烟气中汞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燃煤烟气中汞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对比了烟气中较难脱除的单质汞(Hg^0)污染控制技术的优缺点,概述了烟气中单质汞脱除方法,展望了矿石类(沸石,蛭石等)吸附剂在烟气汞吸附脱除中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对燃煤烟气中单质汞吸附净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汞是构成地球的元素之一。在工农业生产中汞有着广泛的用途,因而汞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较普遍的。环境中的大气、水体、底泥、土地和作物都易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破坏了汞的自然平衡,使环境中的汞超过了本底含量。研究表明:水体受汞污染后,经食物链能产生惊人的富集作用;含汞废水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转化为毒性要出无机汞强得多的甲基汞。被列为本世纪十大污染公害之一的日本“水俣湾事件”,就是由于人们食用了甲基汞污染的鱼贝而爆发的大规模中毒事件。从那时起,汞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各种…  相似文献   

8.
燃煤电厂汞排放是最大的人为汞污染源,《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首次提出了我国燃煤发电锅炉汞及其化合物的控制指标,规定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为0.03 mg/m3.介绍了国内外汞污染发展情况,汞的形态以及汞污染控制技术.汞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燃烧前脱汞、燃烧中脱汞和燃烧后脱汞,其中燃烧后脱汞的研究最广泛.  相似文献   

9.
水银电解法生产的烧碱质量好、应用广,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汞污染严重,使其产量有所下降。我国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较低,汞污染更为严重,每生产一吨烧碱汞耗高达300毫克以上,其中50%的汞流失于盐泥中。含5-20毫克/升汞的淡盐水,在重饱和、盐水精制等处理过程中,汞离子形成不溶性的汞化合物,沉淀于盐泥中。国外一般采用氧化溶出法、焙烧法和防止汞沉淀转移法等来防治盐泥中的汞流失。其中氧化溶出法和焙烧法虽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燃煤电站汞的排放状况,并指出了汞危害性以及我国面临的脱汞压力,论述了烟气中汞存在形式以及影响其存在形式的因素.探讨了当前燃煤电站利用现有污染控制设备进行协同脱汞的研究进展,包括:燃烧器/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电除尘器(布袋除尘)(ESP/FF)、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FGD)等设备.提出了脱汞吸附剂处理问题,并对今后烟气脱汞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汞是煤中最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燃烧产物中汞的排放为火电厂锅炉汞污染的主流。烟气中的汞主要采用活性炭或者其他吸附剂、飞灰再循环、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等手段来去除,但普遍存在吸附剂价格昂贵、经济效应不高,具体脱除效应不明显、仅适用中小型火电厂锅炉等实际问题。为配合脱汞市场,需要在完善测试手段和控制手段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多组分污染物联合脱除汞反应的竞争机制和活性/选择性调控规律、吸收剂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大容积/大流量反应器内超低浓度污染物的富集/反应机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在火电厂烟气零价汞形态转化机理、汞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以及高效价廉吸附剂的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除汞剂治理含汞废水的新工艺。当废水含汞低于300毫克/升时,处理能力为10米~3(废水)/升(除汞剂),处理后废水含汞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0.05毫克/升)。此工艺流程短、设备少、容易操作,除汞剂价廉易得,处理1吨废水只需0.13元。汞渣采用灼烧法回收金属汞,除汞彻底。  相似文献   

13.
贾俊峰  黄阳  刘方  石维  侯长林  滕应 《化工环保》2018,38(2):231-235
以贵州省铜仁市汞矿区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KI、Na_2S_2O_3、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酒石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对其进行淋洗修复,筛选出合适的淋洗剂,优化了淋洗条件,并探索了淋洗液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该土壤淋洗效果最好的淋洗剂为Na_2S_2O_3,最佳淋洗条件为Na_2S_2O_3浓度0.01 mol/L、固液比(g/m L)1∶5、淋洗时间4 h、淋洗次数1次,在此条件下土壤中总汞的淋洗率为13.41%,有效态汞含量可降至原来的61.54%;Na2S对淋洗液中的汞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每升淋洗液加入0.6 g Na_2S处理后,即可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的《火电厂大气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燃煤电厂汞的排放正式纳入控制标准。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汞排放化学形态转换、排放特征,分析和总结现有污染控制设施对汞协同控制效果,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电厂汞控制技术措施的建议及发展趋势,可有效控制燃煤电厂汞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赵述彬 《化工环保》2014,34(5):434-437
结合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采用低汞触媒替代高汞触媒以降低汞消耗、开发高效除汞器以提高脱汞效率、深度解吸废盐酸以解决汞转移问题、深度处理含汞废水以实现综合利用、优化工艺控制以降低汞触媒消耗、改善防护措施以减轻汞扩散等汞污染防治工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化工污染是建国后随着化工生产建设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经过近十年的积极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过去工作基础差,欠债多,治理步伐缓慢,至今污染仍很严重。许多化工企业的实践说明,单是采取一些零打碎敲的治理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几种汞渣的工业化处理方法和该厂新研究的汞渣热氧化处理方法。着重论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等。  相似文献   

18.
苟体忠  阮运飞 《化工环保》2012,40(3):336-341
以万山汞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PI)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Hg、Cd、As、Pb、Cu、Ni和Zn出现不同程度累积,分别达贵州省背景值的263.61、2.31、1.28、2.11、1.70、1.01和3.52倍;土壤重金属平均NPI为188.00,属于严重污染水平,Hg是主要污染因子;土壤重金属平均RI为10 655.70,属于极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Hg是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土壤中Cu、Ni、Cr主要源于自然活动,As、Pb、Zn主要源于燃煤和交通运输污染,Cd主要源于农业污染,Hg主要源于汞冶炼污染。  相似文献   

19.
萧山化工厂建于1968年,没建“三废”治理设施,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噪音“五害”污染严重。1978年厂领导总结了以往几年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了污染的现状,制订了治理“五害”的五年规划和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步骤的“五定”措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上消除了噪音,粉尘、废气、废渣的污染,废水的治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开展综合利用,把吸收含氟废气得到的氟硅酸,生产氟硅酸钠  相似文献   

20.
在一九八九年十月化工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化工环境保护会议上,经过到会代表的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近几年来化工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职工的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不少化工企业和化工区的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随着化工生产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化工部门和企业环保工作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化工系统广大职工的环境意识还不够高,化工企业治理污染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化工污染尚未得到基本好转,甚至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为了动员化工战线广大职工加快“三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