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两次溧阳地震(1979.7.9,6级震和1982.3.29,3.6级震)过程中,分布于无锡地区的几口井中氯离子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了该区浅层地下水水化组份变化与溧阳地震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几口井氯离子异常特征不同的原因。认为无锡地区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及水文地质结构,决定它可能成为溧阳地震反应敏感的部位。今后开展地下水中各种组份的综合观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1982年4月27日60吨大爆破和上海市上海县1991年2月17日3.1级地震的观测资料,对宁波水化Ⅱ类台 ZK03井做了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水化震后效应的研究试验。用爆破来检验该井的水化学因子在岩层受力后的反映灵敏程度,同时,利用小地震后岩层受力来验证爆破效应,这对研究井水化学成份的变化与未来地震的关系及水化异常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破效应试验共采样4次,天然地震震后采样3次进行震后效应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地震与爆破后水氡测值出现了相似的负效应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 深井水位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正常变化如日变和半月变等,这反映了固体潮汐的影响,气压波动也能引起水位升降。异常变化可为地震的或非地震的,这里探讨的深井水位的“暴雨效应”现象,就是非地震异常一例。江苏扬州地区有口千米以上的石油深井——苏73井,在1980年6月下旬的几次暴雨之后,井水位突然上升了130毫米,而这之前8个月的变化还不到100毫米(图)。这样大的变化是地震异常还是什么干扰?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次突变不是地震异常,而是一种“暴雨效应”的结果。苏73井是口油井,在江苏泰县港口公社,位于溱潼凹陷西南深凹部位的港南局部构造  相似文献   

4.
应用微动态异常频次、M2波振幅比等方法,对巢湖14#井水位1987~1997年进行了全过程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华东几次中强震前,该井水位的微动态异常频次在地震前3~4个月有明显增高的异常显示,而水位M2波振幅比在地震前也存在3~4个月的下降异常。由此可以认为该井有可能成为华东及东部沿海5级以上地震的灵敏井点之一,而且在地震的短期预测方面可能会提供有益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东台市台南温泉井13年来共有三个时段的流量有较大幅度的异常都对应了南黄海一平方度内发生的4次46~63级地震。本文对该井的地质构造条件、观测方法、震前异常特征、干扰因素的排除、映震效能、异常机理、流量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等作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发生 Ms=6.2级地震。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丹阳白龙寺井在震前20天,出现两次水位异常,并有明显震时及震后效应。该井对地震信息的敏感反应,可能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一)井孔概况丹阳白龙寺井位于丹阳县埤城乡东白龙寺,地理座标为东径119°40.5',北纬32°06',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6.2级地震前,苏20井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本文仅就注井水位的震前异常表现形式、异常确定依据、异常幅度等进行了具体叙述,并初步讨论了该井对南黄海地震反映明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皖18井的水位和雨量资料,提出了降雨干扰定量排除方法,并对该井降雨干扰进行了定量排除,从而突出了该井地震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
从嵊州、新昌地震 (1998 0 8 17T 1∶4 6ML4 5)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三个方面 ,进行了研究。认为地震前几日 ,震区及周围大面积的突发性低空大气增温异常与卫星红外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 ,并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江苏两次中强地震前,镇江水化台所观测到的水氧异常形态,并就该井因取样方法改变对氡值的影响作了分析,认为镇江水化台的氡值在两次中强震前所表现的异常形态不一致,不是因为取样方法改变所致,而可能是因为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参数、震中距不一致所造成的。最后,文章还对该井水位、流量的前兆异常和震时效应进行了论述,指出,自流井应该充分发挥一井多用,综合观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常熟—太仓地震前丰富的地下水异常进行了描述,并对异常场的时空演变及其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最早形成且时空集中的突出异常区,当异常外迁后又向原地区回迁,意味着发震地点、时间的逐渐逼近,就此次震例与现有认识不同的一些特点,提出如下新认识: 1、当区域应力明显增强,观测网密度又高,而地区震级有一定“上限”时,异常规模与震级不一定相“匹配”。 2、区域应力的脉冲式变化,可使地下水产生类似临震异常的阵发性大幅度变化,使得异常活跃程度与异常阶段不一定相“匹配”。 3、水温异常很有潜力,但机理复杂,应同时注意“微观”与“宏观”尺度的水温异常。  相似文献   

12.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米秋霞  段锋 《灾害学》1999,14(4):49-53
总结了1998 年泾阳Ms4.8 及临猗Ms 4.6 级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异常点数量有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同时又受构造条件的制约; 异常时间以短临为主, 短期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3 个月左右, 临震异常出现在震前10 d 左右; 异常幅度与地震三要素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大地介质极化率和二次场衰减特性时序观测是探索介质新的电性参数作为前兆观测项目的研究课题。经两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极化率存在年变化形态;主要研究的放电时段应放在10~100ms范围;在观测时段(1994 03~1995 11)内台站300km范围发生的唯一一次大于5.0级的苍山5.2级地震(△304km)前,极化率参数异常不明显,而极化率衰减度在该次地震前出现异常,衰减曲线极大值位移、曲线畸变、半衰时亦出现高值。对比地电阻率与极化率衰减度和半衰时的观测数据,在苍山5.2级地震前异常时间同步,呈低电阻率、高衰减度、高半衰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介质新电性参数极化率作为前兆观测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用反映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的地震强度因子Mf 值,系统研究了其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 T≤1 年) 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在震前1 年左右,半数震例的震中附近地区出现Mf 值中期异常区明显收缩,即可认为出现Mf 值中短期异常,亦即认为当前已进入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笔者通过对Mf 值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常变化研究后认为:该值在上述地区的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整理单台水氡资料的基础上,对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短临阶段水氡异常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异常出现的频次、持续时间、异常结束到发震的时间、异常的范围等。进而对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的特征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6.
1998年 8月 17日 0 1时 5 4分 ,在浙江省嵊州市 (2 9°33′N ,12 0°5 0′E)发生了一次M 4 0地震。该次地震震级虽小 ,但震前本省仅有的 3口地下流体观测井都出现了突出的中、短期异常。震前 ,用地下流体方法分别作了中期、短期跟踪预报 ,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科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郭增建  秦保燕 《灾害学》1998,13(4):43-46
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大震损失惨重。震后日本官方改变了以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计划.这一改变对全世界地震预报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削弱作用.本文以阪神大震极震区震前9d的氡气突跳异常以及1946年12月21日南海8.1级地震(距阪神约150km)为依据,按我们早期提出的倍九律和带头地震来讨论阪神大震的预报.我们的结论是临震预报不要放弃,应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水文地球化学观点和方法,对冀中拗陷地热异常区深井网多井孔热水化学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利用地热基础理论中的地球化学温标公式反演了拗陷内地温场基本特征和地热活动状况。指出地温场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一定依存性,而地热动态变化与地震孕育在时间上似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最后,依此提出文安—坝县地震危险区的某些地球化学判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