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巨灾保险体系是城市巨灾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巨灾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巨灾保险体系建设及其落地程度可使城市经济稳定、社会韧性提升。现行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稳定,势头较好,该文针对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巨灾保险体系建设实施效果。同时将深圳市与国内其他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目前实施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推动深圳市巨灾保险体系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2.
巨灾保险衍生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灾保险衍生品将巨灾风险引入资本市场,扩大了巨灾保险的融资渠道,增加了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已经成为巨灾保险的重要补充手段之一。系统总结了巨灾保险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巨灾保险衍生品。由于我国巨灾保险正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巨灾风险管理经验,将巨灾保险衍生品作为补充手段,推动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巨灾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灾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如何进行巨灾风险管理并减轻巨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巨灾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应对巨灾风险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近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巨灾模型已成为巨灾保险设立的根本依据。对巨灾模型的发展与模型构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基于共生视角,从外部环境、内在动机、合作伙伴、互动关系和风险分散方式等5个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对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农户特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互动关系、风险分散方式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经济效益、合作伙伴特质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汐  王静伟 《灾害学》2015,(1):175-180
采用事件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省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选取建筑、电力、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分析样本上市公司股票日平均异常收益率(AR)和累积异常收益率(CAR)的波动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时间和程度都不尽相同,对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有正面影响,对电力行业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有较大负面影响。最后,总结分析巨灾对上市公司影响,借鉴国外经验,考虑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国情,提出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巨灾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了严重灾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防范。中国历史上巨灾频发,今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巨灾威胁。预测我国有11个巨灾高风险区,巨灾种类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强台风和特大风暴潮以及大区域持续性严重干旱。建立巨灾防御体系是今后我国减灾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7.
巨灾影响的全球性:以东日本大地震的经济影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巨灾经济影响的全球性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构建混合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从需求端的角度定量评估了东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各国各个生产部门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1)东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产量影响非常显著,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业等;(2)在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中,以中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最为显著,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的部门结构也各不相同。研究从区域间产业关联的角度揭示了巨灾影响的全球性问题,对于全球尺度上的巨灾风险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  许学军  刘鹃 《灾害学》2007,22(1):121-124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能力不足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积极探寻新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对我国目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了介绍;以地震和洪水为例,对灾情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巨灾保险赔款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的多,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两次巨灾过后,国家加紧推进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其中,巨灾保险费率厘定是基础。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以危险性曲线和脆弱性曲线为核心的巨灾风险保险费率厘定方法体系,改进了以往农业保险仅从致灾因子角度厘定费率的片面性。最后,借鉴美国洪水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以灾种为对象(而非承灾体种类为对象)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优势,以雪灾保险为例,厘定了内蒙古12盟市雪灾保险费率。结果显示,位于中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雪灾保险费率最高,为3.10%;位于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乌海市雪灾保险费率最低,为1.09%。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保险的损失补偿职能和防灾减灾功能的关系,分析了巨灾保险框架下影响被保险人、保险人和其他利害方减灾积极性的多种因素,并基于美国的实践经验,从巨灾保险制度自身设计、政府支持和社会其他利害方的配合这三个角度剖析了调动防灾减灾积极性的各种手段和政策措施。这些经验对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表明,在合理的制度下,巨灾保险将发挥重要的防灾减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砂石化”是我国南方山地河谷区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伴生的一种灾变现象,视其地理景观,酷似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漠。作者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砂石化”的形成过程、类型特征和控制对策等进行剖析,以期引起人们对此类灾变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谢强  李杰 《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126-131
回顾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电力系统在自然灾害下的运行安全状况,特别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自然灾害状况。重点介绍了电力系统在灾害性强风和地震作用下所受的影响。近年的自然灾害说明,开展我国电力系统防御重大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电力系统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和灾后快速恢复重建机制,是提高电力系统防灾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谢家智  周振 《灾害学》2009,24(4):15-19,57
通过借鉴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判定农业巨灾风险下农民风险态度的抽象模型。分析表明,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由于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农业巨灾风险的认知能力不足,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偏低。同时,受非贝叶斯法则、代表性法则、锚定效应、从众行为和框架效应等的外界偏差性行为显著干扰的情况下,农民非理性选择很大程度上会主导个体的行为,农民极易出现风险偏好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减灾战略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我国的灾害特点徊灾害防治中的困难的角度出发,参照灾害防治的经验教训,提出建立管理国家紧急事物的职能机构;设立防灾科研和教育基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协作;尽快成立灾害信息情报中心和进行必要的救灾物资储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斐 《灾害学》2012,(1):116-120
商业保险是社会化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国现阶段巨灾事件频发的复杂环境中构建合理的损失分摊机制,不能不考虑以损失补偿为主要功能的财产保险业应对巨灾损失的能力。在Cummins、Doherty和Anita的保险赔付能力度量模型框架及改进后的损失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下,引入1998~2008年中国财产保险业经营数据,对2009年初时点上在中国大陆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39家财产保险公司及全行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全行业资本与盈余的低水平以及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在1 200亿到2 000亿元的损失区间内,中国财产保险业的赔付能力缺口在26.8亿到815.6亿元之间,且缺口增长速度大于损失增长速度。通过与2008年初的赔付能力实证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灾害频发的2008年客观上显著降低了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应对极端损失的能力。度量结果从实证基础上昭示了政府大力扶持和参与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Deemed as technocratic and exclusionary, disaster management has failed in its promise of knowing, let alone controlling, catastrophic events. Consequently, disaster managers are searching outside of science for sense‐making analy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mergent narratives articulated by disaster managers in Chile to cope with the uncertain nature of their object of intervention. It explores how knowledge of disasters is modified and enriched by disaster managers in what is termed here as ‘lateral knowledge’: the epistemic adjustment by which practitioners revalidate their expert status by expanding key assumptions about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he study, which draws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disaster managers in Chile, suggests that lateral knowledge is established both through the increasing validation of community knowledg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politics as a critical mediator in the practice of disaster manage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by making the larger point that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chola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apting capacities of expertise.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 8.0级大地震,震后遥感影像解译与调查结果表明,在约48 700km2的区域内,地震诱发了不少于48000处的滑坡灾害。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使用滑坡面积与滑坡数量这两个统计参数,对滑坡的地层岩性、坡度、滑向、高程、所在烈度区、上下盘位置和与发震断裂的距离等共7个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滑坡多发育在(1)砂岩、粉砂岩、千枚岩与灰岩地层中;(2)坡度为30°~50°,尤其是35°~45°范围内;(3)沿着垂直于发震断裂SEE方向运动;(4)高程为800~2000m,尤其是1000~1600m范围内;(5)Ⅷ~Ⅺ烈度区范围内;(6)发震断裂的上盘:(7)距离发震断裂40km,尤其是10km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