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厌气生物处理原理及其工艺条件厌气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原理是:厌气细菌把水中合碳的有机物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同时把部分有机物合成为细菌细胞,通过气、液、固三相分离使污水得到净化。有机物厌气分解的过程亦称为厌气发酵。整个降解过程是在不同类型的细菌作用下,分四阶段进行的。 1.水解阶段:在酶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溶性物质和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水解。 2.酸化阶段。在兼气性和厌气产酸菌的  相似文献   

2.
五、污水厌气处理的工艺和设备近十五年来,特别是在发生“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大力发展污水厌气处理工艺,先后出现了各种工艺和设备,但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主要是普通消化池、接触消化、厌气生物滤池和上流式厌气污泥床反应器。这些工艺的一般情况已在“污水厌气生物处理与生物能源”一文中(本刊1981年第五期)作了介绍。本文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3.
厌气法常被认为是处理有机物浓度较高的废水(BOD大于1000mg/l)的一种具有引诱力的方法。由于厌气处理能将可被生物降解物质的90%以上转变为可利用的副产品甲烷,而同时只产生少量(<5%)泡沫残渣,如果将它同没有副产品产生,需要充氧设备并会产生较多污泥的好气法比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硫酸根对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燕 《环境科学》1992,13(5):50-52,24
利用连续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在控制和不控制H_2S浓度两种情况下,考察SO_4~(2-)对有机物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试验表明,硫酸根本身对厌氧处理没有毒害作用,它对厌氧处理过程的破坏主要是其还原产物H_2S造成的。在用Fe~(2+)控制H_2S的情况下,硫酸根的存在和浓度大小对出水TOC、TOC去除率、产气量、气化率无不利影响,但会使气体中甲烷含量及甲烷产率逐渐减小而二氧化碳含量及二氧化碳产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在厌氧菌作用下,被转化成消化气和消化量。人们已认识到,使用底部进水,微生物在反应装置中呈悬浮状态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是适宜的。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具有混和的功能,使底物与细菌之间接触良好,毋需机械混和。厌氧过程中,细菌转化底物不需氧,在给定介质条件下,转化率取决于底物和活性生物量浓度。在这种工艺中,只要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能维持高度污泥浓度,就有可能适用于负荷高和液相停留时间短的运行方式。由于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过程产生  相似文献   

6.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透露,该机构正在开发一项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的新技术,其关键是将二氧化碳封存到海底煤层中,然后以细菌为媒介将其转化成天然气。这一尝试尚属首次,该机构期望在未来3-5年内能够完成。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对生物气制造的历史回顾以后,阐述了这种技术的工艺过程,并述及了甲烷菌的生活条件。在考虑到所述的生物气制造副反应(如肥料价值提高等)的情况下,计算了生物气装置容许的投资费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美国城市固体废料(垃圾)的收集、输送与处置方法.发展方向是风管输送.新的固体废料处置方向是卫生填地法.填地法是缓慢进行的厌气分解过程.文中还介绍了填地场的气体产生和运动规律,产气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气体的控制技术.填地场甲烷气使用前必须加以净化.最后还介绍了填地场的设计和固体废料的资源回收.  相似文献   

9.
污水、污泥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放出的气体-沼气,是一种厌氧细菌在一定温度和其他条件下把污水中含碳的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厌氧发酵过程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厌氧发酵可以杀死污水和污泥中的寄生卵和病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所以,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经验.北京环境保护科研所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污水处理的研究过程中对新型构作物也作一些探索试验,并取得一定的收效.为了更好地发挥厌氧处理设备的效益,我们对厌氧处理工艺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
五、高浓度有机污水厌气处理的经济技术分析好气法每日处理1000公斤COD约需耗电600~700度,而厌气法则可生产500米~3沼气.好气法每日处理1000公斤COD曝气池加上沉淀池约需体积600~700米~3,而厌气法如采用厌气生物滤池或上流式厌气污泥床反应器所需体积为100~200米~3。投资和占地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节省(节约60~80%)·就经济利益而言,如果采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中温发酵,每立方米池体积每日可生产5米~3沼气.每米~3钢筋混凝土沼气池按80元计,考虑到调节池,泵站和储气罐及管道、仪表的造价折算为每米~3池体积的总投资按200元计。每米~3池体积一年沼气产值=5×365×=0.08元=146.00元/年(每米~3沼气按0.08元计).经过  相似文献   

11.
从严冬到夏季在新罕布什尔州的Durham对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测量。从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沉砂池中的爆气和非爆气面中测定出气体通量和污水温度之间的统计数据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互关系。从二级爆气池中测量到的统计  相似文献   

12.
厌氧生物法是一种高效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技术,它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处理费用低,操作简单等特点。本文是根据我厂设计的厌氧——好氧生物法串联技术在兰州炼油厂治理高浓度含醇废水装置开车的总结,初步分析了挥发酸、甲烷气的产量与组分变化对厌氧装置启动操作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垃圾填埋污染清单中的气体排放量问题,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二者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通过采用三种产气估算模型(LandGEM模型、IPCC推荐的模型和概化分子模型)分别估算了单位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对估算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最后采用LandGEM模型计算的结果,得出单位质量垃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14.
在处理工业废水的各种方法中,生物处理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生物处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或个别无机毒物(如氰化物),从而使污水达到净化的目的。根据在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对氧气的要求不同,可大致分为好气和厌气生物处理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前言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相比,优点是:不需要曝气,剩余污泥量少,还可把有机物转化成甲烷气后加以回收利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过去,厌氧处理主要用于含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食品工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展到其它行业的低浓度有机废水。日本神钢公司生产的固定床厌氧处理系统(PANBIC),已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目  相似文献   

16.
1.绪言所谓的污泥自制造粒,是指在生物处理污泥过程中,借助于微生物本身的凝聚作用,使污泥形成一种粒状体。最初将这种作用应用于废水处理的技术,有逆流式厌气污泥床法(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天然厌氧微生物氢发酵生产生物氢气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牛粪堆肥作为天然厌氧微生物菌种来源处理含蔗糖和淀粉的模拟有机废水,通过厌氧氢发酵产生生物氢气,同时使废水得到净化处理.在实验条件下,生物气中氢气浓度可达61%,产物中无甲烷气生成.以蔗糖为底物时,最佳初始pH值6.0,最大产氢能力为146mL/g;以淀粉为底物时,最佳初始pH值7.5,最大产氢能力为166mL/g,最佳底物浓度均为5g/L.模拟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40%~60%.  相似文献   

18.
草木 《环境科学》1984,(3):79-79
目前,一般采用泥浆或石灰石的方法除去燃料气中的二氧化硫,其结果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成亚硫酸钙、硫酸钙及硫酸镁.据欧洲经济共同体报道,意大利伊斯普拉研究中心最近研究出一种新的去除方法.该法是将燃料气与一种含有少量溴的水溶液混合,产生硫酸与溴化氢.然后再将溴化氢电解,回收氢.这样就得到了有价值的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19.
邢志林  赵天涛  高艳辉  何芝  杨旭  彭绪亚 《环境科学》2015,36(11):4302-4310
基于实际填埋场覆盖土建立了可实时在线监测生物气的模拟覆盖层系统,连续监测了不同垂直梯度生物气浓度变化.甲烷通量不变时,覆盖层内不同梯度生物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甲烷通量变化后2~3 h生物气可再次持续稳定.考察了覆盖层甲烷氧化特性与甲烷通量的关系,深度大于20 cm,氧气浓度随甲烷通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表层氧气浓度与甲烷通量无相关性,不同梯度的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R2变化范围0.851~0.999).为避免覆盖土脱离系统环境造成的误差,以动态连续监测结果为基础,利用双基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了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R2范围为0.902~0.955),得到覆盖土半饱和常数Km为0.157~0.729,K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原始覆盖土和经模拟覆盖层运行后的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运行后甲烷氧化菌OUT数量显著增多,优势菌群为Ⅰ型菌的Methylobacter和Methylophilaceae及Ⅱ型菌Methylocystis.  相似文献   

20.
3.厌气生物滤池试验流程:厌气滤池一般的流程如图8所示。所试验的污水(或基质)用泵或自流送入滤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