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在不同水深、不同水质、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水体运动状态的水样中,藻类对甲拌辛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光降解的产物,从而促进光降解反应的进行。因此,藻类对湖泊水体中甲拌辛的光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哈希多参数水质监测仪DS5X选取大宁河白水河段进行垂直水柱藻类密度、水温、pH值、叶绿素a进行监测,发现藻类在水中随水深呈垂直分布且有减弱趋势,结果表明:水下5.0m以上藻类密度基本能反应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情况,藻类在水体中沉降,附着于底泥进入休眠、复苏阶段;蓝绿藻与水温、pH值、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稀土元素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藻类生长潜力测试方法,在太湖五里湖区水样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轻,中、重3种稀土元素、Gd(Ⅲ)、Y(Ⅲ)与3种稀土混合物,研究稀土元素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香溪河春季藻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3~5月间,分3批次采集了香溪河水样,以水体营养盐浓度、水温、光强和流速为环境因子,以Chla比增长率为评价指标,在室内进行L9(34)的正交藻类培养实验,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春季优势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水体营养盐浓度总氮(TN)为3.5mg/L、总磷(TP)为0.3mg/L,水温20℃,光强为4700lx以及流速为0.1m/s时,最适宜藻类生长.4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大小依次为光强、流速、水温、营养盐浓度.流速在0.05m/s和0.1m/s的情况下,藻类生长率明显高于静水.当TN<1.5mg/L,TP<0.1mg/L时,增加TN、TP浓度可显著促进藻类生长;当TN、TP浓度分别达到3.5mg/L、0.3mg/L时, N、P浓度的增加对藻类生长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5.
重庆主城区三峡水域优势藻类的演替及其增殖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信安  张密芳 《环境科学》2008,29(7):1838-1843
通过在三峡水系中重庆主城段的长江与嘉陵江现场布点、采样和分析自然水体中的藻类,在实验室内分别模拟氮磷比、光照和流速对嘉陵江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发现在不同TN/TP和光照强度的静水环境中蓝藻和绿藻生长迅速,硅藻消亡很快,其它藻类变化不大,总藻细胞密度最大可达107/L以上;而在0.03m/s左右的缓流下总藻细胞增长最明显,但密度也只能达到106个/L,硅藻比例提高,当流速进一步加快,蓝藻和绿藻比例降低.显然,优势藻类随水文情势发生演替.总藻密度分别与TN/TP、流速拟合的可决系数R2均在0.93以上,与光照强度的拟合效果次之.自然状态下两江的现场水样分析还表明:嘉陵江总藻密度大于长江,硅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和蓝藻,与实验室测试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浮游藻类和营养盐的相互关系是湖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浮游藻类的生长受到营养盐的调节。弄清藻类的营养状态有助于理解水生植物生态,改善对水体的管理。生物测试是评价藻类营养状态的常用方法。该研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生物测试实验,对相同来源的浮游藻类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盐,对藻类生物量、碱性磷酸酶等进行监测,研究温度和营养源对浮游藻类的影响。相同的样品添加相同的营养盐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导致不同的结果;表明温度对营养盐添加试验结果影响很大,结果显示用生物测试的方法推测水体中藻类的营养状态时需尽量在原位进行,至少尽量与原位的条件一致。硝酸盐氮(NO_3~-)在低温下可能成为藻类优先利用的氮源,而在25℃时氨氮(NH_4~+)为藻类优先利用的氮源。添加磷导致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而添加氮源可以导致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表明藻类对磷的需求较大,同时氮源对碱性磷酸酶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某市供水藻类污染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最常用的生物监测指标.为弄清某城市供水水体的藻类污染状况,对该市主要供水水源的藻类进行了为期1年6次监测,并提取冷冻干藻细胞中的毒素成份进行生物学检测.结果发现,该市水源均受到藻类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检测到4类藻.干藻细胞提取物经小鼠腹腔注射,发现具有肝毒性,其半数致死剂量为68.39-114.02mg干藻细胞/kg体重.建议今后将藻类作为水质监测的一个常规指标,为合理选择水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库热分层期藻类水华与温跃层厌氧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西安市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的连续监测,对热分层期藻类垂向分布与温跃层厌氧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6~9月,李家河水库水体稳定指数为2~10 m~(-1),处于稳定热分层状态,水体溶解氧呈明显的垂向以及季节差异,p H、电导率均与溶解氧呈现相同的分层结构;②李家河水体的富营养状态诱导夏季藻类水华暴发;藻细胞密度垂向差异大,集中悬停于水深0~5 m区域内,最高为2. 95×10~8cells·L~(-1),叶绿素a含量最大为46. 42mg·m~(-3);高密度藻类在温跃层内堆积分解,水深5~24 m内出现较大面积的厌氧区,pH下降、电导率和高锰酸盐指数升高;③高密度藻类分解耗氧是夏季分层期温跃层厌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洪萍 《福建环境》1997,14(5):18-18
通过对武夷山九曲溪,福州西湖,闽江金山寺断面3种不同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利用浮游藻类进行了水质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可显著抑制水体藻类的生长,并对其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前,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其中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优势种属;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表层水体藻密度大幅降低,藻密度垂向分布趋于均匀,优势种属有向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演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结合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和藻类生长特性,分析了人工强制混合过程中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和主要理化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主要通过迅速破坏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和显著增加水体混合深度(Z_(mix))来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质、鱼类、藻类自动在线监测技术,监控预警大伙房水库水质生态安全。应用基因毒物质和躯体毒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大伙房水库水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质监控预警,北杂木和古楼的总氮为重警,其他均为无警。青鲻鱼在线监控预警,生物毒性在35以下,水质预警为无警。大伙房水库库区水质中躯体毒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顺序为铅〉汞〉氰化物〉氨氮〉挥发酚。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风险均小于10^-9/a,远远超过瑞典环保局、芬兰建设和环境部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1.0×10^-6/a。  相似文献   

12.
密云水库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1  
1996-1997年对密云水库区水体和流域内水环境初步调查表明,库区水体的营养程度为中营养型;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为绿藻-硅藻型;湖泊的营养特征为浮游植物响应型,水质尚好,但水 TN,TP含量已分别达到1.21mg·L^-1和0.025mg·L^-1,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已达到3417Cells·ml^-1,水质有明显的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对库区水体营养盐类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滇池水体中主要藻种毒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滇池的优势藻种,蓝藻“水华”含有毒素,微囊藻毒素分子量为904,实验中可使小白鼠肝脏充血肿大致死。滇池外虽然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水体中藻毒素含量还比低,尚不会对动物及体产生大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滇池水环境演变与藻类监控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滇池水环境的演变,藻生物量发展变化导致原有的监测技术难以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进行分析。采用水面快速蓝藻生物量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大大提高了对滇池蓝藻水华发生、发展、暴发、分布以及变化的预警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磁化处理对水体的复氧速率及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试验证明,磁化处理不仅可引起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而且还强烈影响水体的生物性质(刺激藻类生长、抑止异养菌数等)。磁化处理引起藻类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特殊生物效应,对加速水体的复氧能力,提高自净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区景观水体生态重建中水生植物和光催化反应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区景观水体是居民观赏、休闲、及娱乐的场所,对美化城市人居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区域温度等具有积极作用。由于面源污染等因素,目前中国城区景观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高,藻类泛滥,水生生态系统单一,大多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本文以广州市某景观湖泊为案例,利用低扬程水泵推流,使景观水体形成环流。部分环流经过固载型TiO2光催化反应器、人工湿地处理,再和环流水体汇合。研究表明,光催化反应器具有很强的杀藻能力,同时减少了藻类在后续人工湿地的沉积,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近二年的研究和运行维护,有效地遏制了浮游植物的泛滥,景观水体的水质得到改善,水体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洱海水质和藻种监测数据,得出洱海水质现状及藻类的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近3年洱海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三个监测站点水质好转表现为海东>才村>团山;总藻细胞密度则恰恰相反,其大小为团山>才村>海东。藻类种属方面,洱海共检出8门61属;蓝藻、绿藻门数目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硅藻,约10%左右,洱海的藻类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此外,2010年以前三个监测点以蓝藻居多,2010年后绿藻及硅藻比重跃增,其他藻种出现频率升高,导致洱海藻类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有所变化,洱海藻类丰度提高,其原因可能与2010年云南气候的反常引发环境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典型藻类生长与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了草沙水源地特殊的地域水质特征,筛选并优化水库藻类监测因子,包括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和气象因子,形成三大综合临测指标:藻类生长环境指标、藻类增殖状况指标和饮用水安全指标,结合监测技术及监测方案设计等要素,初步构建青草沙水源地水库藻类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