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山东省枣庄市陶庄煤矿区鲁15井水位观测资料,采用多道Weiner滤波方法研究其中所隐含的孕震信息,结论是没有明显的矿震中期前兆异常,临震前兆异常明显,每次矿震前都有水位的短临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地震台东三旗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中出现的锯齿型“凹型”阶变现象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观测环境条件、同井孔体应变观测、区域地震活动、GPS地面沉降观测等分析,探析了该异常现象的成因。结果显示,该变化可能与环境变化引起区域周围电磁场的改变有关,可能是地震活动或应力应变引起电磁量增加导致水位仪器电信号干扰异常引起,是前兆异常特征的可信度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鲁15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总结了该井水位年变化规律,作出了观测环境对水位观测影响因素评价;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定性和定量的阐述了固体潮、气压对水位变化的影响;最后得出了该井水位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和应用该井数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庐江综合观测井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Ms7.6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及震时、震后效应。该井在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是:(1)溶解气体组分、水氡、井压等存在中期异常,异常时间都在3~4年;(2)水位和水温存在短临异常;(3)大部分测项震后效应明显;(4)水位和水温的震时和震后效应几乎同时出现,但却是逆向发展,为多年以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资料中所少见。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前周至深井观测数据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周至台流体数据异常特征,特别对该台水位、流量数字化资料分钟值的的毛刺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水位的整点值做了潮汐变化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该台流体观测有一定的前兆显示,为流体学科的异常判定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地震在主破裂前往往行成地壳变形,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峰值后的变形阶段,反映到地倾斜观测日均值曲线上,表现为固体潮形变趋势异常,这些异常能否指示远距离的地震,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远场前兆往往出现在对应力、应变变化反应灵敏的特殊构造部位.佳木斯台可能处于这种特殊的构造部位,对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短期前兆异常"场兆"的趋势性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地震在主破裂前往往行成地壳变形,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峰值后的变形阶段,反映到地倾斜观测日均值曲线上,表现为固体潮形变趋势异常,这些异常能否指示远距离的地震,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远场前兆往往出现在对应力、应变变化反应灵敏的特殊构造部位。佳木斯台可能处于这种特殊的构造部位,对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短期前兆异常“场兆”的趋势性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聊古一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本井在台湾Ms7.6地震时(1999.9.21)记到的水震波特征,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聊古一井的构造位置特殊,其水位资料是地震前兆灵敏测项,IN-3型数字式水位仪是良好的水位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9.
本介绍了聊古一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本井在台湾Ms7.6地震时(1999.9.21)记到的水震波特征,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聊古一井的构造位置特殊,其水位资料是地震前兆灵敏测项,LN-3型数字式水位仪是良好的水位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0.
前兆观测资料异常产生的原因总体可分为两大类:观测物理量自身变化和外部因素影响,后者即通常所称的干扰.要提取出观测资料中有价值的震兆信息,必须首先将干扰剔除,但由于前兆干扰成因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随不同测项、不同环境而存在个体差异,故要求异常核实工作深入、细致、全面、客观.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介绍了异常核实的思路和流程,并确定此次异常为仪器干扰,不属于震兆异常.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机载LIDAR技术的海岸带防风暴潮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LiDAR技术具备快速、精确获取地面高程信息的特点,在海岸带风暴潮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本文以惠东县盐洲岛为研究区,基于机载LiDAR点云数据和航空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的路堤、海岛高程,土地开发利用等信息,利用DEM模拟风暴潮淹没范围,评估研究区路堤建设情况及其面临风暴潮灾害的防护能力。实验表明:盐洲岛12.54%的路堤缺乏防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在水位达到3.5 m、4.4 m、4.6 m时,分别有71.38%、83.17%、84.18%的海岛范围面临遭受风暴潮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天马井LN-3型水位观测仪记录的水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厦门地区,对一个封闭水层而言,水位的变动以降雨量的影响最为严重,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从观测数据中消除降雨影响,使加工后数据更好地体现地震影响。2.通过记录到的水震波图像,可以得出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直观地展示海洋灾害致灾因子信息和辅助海洋灾害预警分析,应用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技术构建界面布局和人机交互界面,基于时空同步监视的理念和数据综合管理的思维采用数据同步技术将台风信息与渔场、渔船、海浪、潮位、增水数据等在同一界面进行综合集成和实时叠加展示分析,建立了人机交互式三维海洋灾害预警辅助分析系统。系统具有信息查询、致灾因子同步监视分析、实时预报信息叠加分析、渔船安全管理辅助等功能,实现了对海洋海浪和风暴潮预警具有较好的辅助分析。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能够直观展示致灾要素,为防御海洋灾害提供了一个形象的会商协同平台,有助于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沉沙池内拦沙帘拦沙特性,以原型拦沙帘为研究对象,通过二维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拦沙帘的渗透系数和不同潮位时的截沙率,分析了不同因素(流速、潮位、泥沙粒径)对拦沙帘截沙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拦沙帘的渗透系数不仅与自身孔隙值大小、形状和连通性有关,也取决于所在含沙水体的运动变化情况,当水流流速越快时,拦沙帘横向渗透系数越小;拦沙帘对粒径较大泥沙的截沙率更高,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水流流速越快,拦沙帘下方逸沙空隙越大即潮位越高时,截沙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ECOMSED模型建立了长江口地区潮流和泥沙输运数值模型。模型验证情况良好,能很好地模拟长江口地区水动力环境和泥沙浓度分布。利用所建模型,对长江口北支中束窄工程实施前后,长江口地区的水动力和泥沙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中束窄工程实施之后,北支河道有较大程度的缩窄,北支径口也有较大程度的缩小,导致外海潮流对北支河道的侵入动力减弱,造成潮位降低,河道缩窄也使水流流速有所增加;北支河道内的泥沙浓度也随潮水侵入动力的减弱和潮位的降低而有所降低;北支中束窄工程仅对北支影响较大,南支及口门区域的潮位、流速、泥沙浓度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同期的外海潮位与S-1监测井电导率监测数据,对辽东湾西侧绥中砂质平原海水入侵岸段的外海潮位对海水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潮位的变化可以对海水严重入侵区域的S-1监测井附近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潮位时会导致该地区海水入侵程度加重。基于实测的过渡区地下水位与Cl-含量数据,得出季节变化的地下水位与季节变化的地下水Cl-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2以上。利用该相关关系,可以得出该地区的海水入侵过渡区(250 mg/L)对应的地下水位值为-2.22 m~0.25 m,可以为确立该地区海水入侵过渡断面的位置提供间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2年冬季三门湾海域20个定点站和2条走航测线的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三门核电站冬季温排水的时空特征。受温排水影响,冬季观测海域表层水温通常为10 ℃~19 ℃。从垂向上看,位于排水口东侧的分层水温测站存在温度层化,表底温差平均值在大、小潮期间分别为0.16 ℃~1.21 ℃和0.51 ℃~2.37 ℃,小潮期间温度层化较强且持续时间较大潮期间长3~13 h;其余分层水温测站的水体总体呈混合均匀状态。涨急和涨憩时刻,温排水主要被限制在排水口外较小的区域,并向北经猫头水道进入蛇蟠水道;落急和落憩时刻,温排水则向南影响南部滩涂及其以东海域。以1 ℃温升为标准,涨潮时段温排水最远可影响到排水口西北约3 km处,落潮时段温排水最远可影响到排水口东南约5 km处。三门核电厂址以南各测站小潮期典型潮时水温通常比大潮期高0.5 ℃~5.0 ℃,说明三门核电站以南海域在小潮期受温排水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袁菲  卢陈  杨裕桂  叶荣辉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3):361-368, 378
基于2016年1月3日至18日的珠江口盐度分层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伶仃洋与磨刀门盐淡水混合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伶仃洋及磨刀门水域口门处盐度分层最明显,小潮阶段分层特征最显著;(2)磨刀门分层较伶仃洋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上游流量的差异;(3)大潮转小潮过程中,伶仃洋上游盐度虽向口门下落,但下落速度较慢,分层逐渐明显,而磨刀门水道中盐淡水却混合充分,这是由于盐度在河道中剧烈震荡并快速退出河口所致;(4)在伶仃洋及磨刀门口门附近,重力环流与潮汐剪切产生的抑制混合作用大于潮流紊动促进混合的作用,因此分层显著,河口上游水深较浅,潮流紊动作用较强,起到促进混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江苏省如东县小洋口附近海域水质因子COD进行扩散场的模拟.模型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对整个计算区域进行剖分,对大、小潮情况下的流速、潮位及扩散场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排放口附近的现场实测水文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在大、小潮时各个阶段中,流速与流向对COD的迁移扩散起着决定作用,且小潮落憩时刻污水的影响范围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