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明晰资源枯竭型矿区土地置换主体的行为诉求方式,是指导矿区土地功能性退出和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将矿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土地置换行为作为研究客体,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政企博弈两阶段复制动态模型。模型求解表明:1双方均对高收益策略具有模仿倾向,但利益均衡是两者土地置换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2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在矿区土地置换过程中总是根据既得利益不断学习和动态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而使所得利益得到改善;3监督成本、额外收益和惩罚成本是影响博弈主体演化稳定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对实现政企土地置换的稳定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科学地揭示了资源枯竭矿区土地置换瓶颈的成因,为政府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农户决策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运用2012年我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改变了农地经营规模,从而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农地流转后存在一个农户适度经营规模区间使农业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农地转入仅对土地产出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农地转出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成农地转入后,农户经营规模为8.00—13.33hm~2的土地产出率达到最优;完成农地转出后,农户经营0.67—1.33hm~2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农民由于对征地补偿不满而与地方政府产生冲突,以此为前提构造两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其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讨论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仿真分析,以说明如何达到理想的演化稳定策略解决征地冲突。通过博弈分析表明,对利益冲突的解决需要通过利益协商而非强制手段;博弈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如何根据被征地农民争取征地补偿的成本和对补偿的预期来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增量;相对于农民争取征地补偿的成本而言,较高的征地补偿增量并不能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征地补偿增量接近或稍低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演化稳定结果。建议在土地征收中,地方政府应积极与农民沟通协商,拓宽农民的申诉渠道,充分了解农民的利益诉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补偿计算方法,公平分配征地收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呈现出制度软、规范弱以至广大基层监管缺乏、意识浅薄、垃圾混投的困境。为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在实践调研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二重相应"的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在成本-收益博弈的考量下,肯定监管机制非固化地设定,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立足点,创新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对成都市农户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响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后,农户在耕地保护、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接受先进技术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意识增强,农民的种植热情与土地增收期望比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强;2农户更愿意接受补偿标准较高、补偿方式自主性较强且有助于解决养老保障的补偿模式;3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响应状态受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净收入比例、是否村干部、务农身份类型、自信程度、对突发事件的抵抗力与孤单程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PPP交通项目的超额收益和相应成本的基础上,将主体公平关切行为引入超额收益分配研究,并在分配过程中采用讨价还价的谈判模型,通过建模仿真对双方均具有公平关切行为、仅一方具有公平关切行为3种情景进行了模拟,分别对不同情境下收益分配系数的谈判可行域、谈判结果、项目净收益、双方净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仅一方具有公平关切行为,谈判结果向具有公平关切行为的一方倾斜;当双方均具有公平关切行为,适度的公平关切更有利于谈判成功,且谈判结果向有利于主体的方向发展,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收益,但双方过度的公平关切,不利于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产业链闭环形成,建立“城市矿产”产业链闭环多主体利益协同超网络模型,设定经济参数,分析参与主体行为及均衡条件,探究系统均衡实现条件,运用算例仿真,研究关键因素变化对闭环系统影响。研究发现:(1)回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增加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收益,通过资源增加比例的对比,进一步发现其还能提升生产企业购买“城市矿产”资源的意愿;(2)消费端产品回收率的提升不一定能促进收益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技术能力等制约因素的阻碍;(3)政府采取补贴政策时应优先考虑回收企业主体;(4)要慎重考虑“城市矿产”资源数量规制措施的选择,把握好规制的度。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滑县和延津县为观察对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过程的理论框架,对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运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进行讨论,揭示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运营的内在工作机理。结果表明:(1)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壮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组织等多要素共同支撑下的系统演化过程,而其可持续运营则依赖于关键要素的持续供给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2)由于口头契约的有限约束、“熟人交易”的选择偏好和利益联结机制的相对缺失,小农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存在主动违约的道德风险,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运营所需的“可持续土地供给”呈现显著不确定性。(3)农村土地抵押权的“受限性”,以及农业经营资产抵押价值的低廉化和农业经营活动的高风险,引致了外部资本的主动参与意愿相对不足,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信贷供给约束。同时异地人才流入、本土人才回流和传统农户转型的外部激励不足,则引致了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和“法人化”运营所需“关键人才”的供给困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政策过程理论,以某地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为案例,对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粮食收储部门、科研单位、农资生产商、农资流通主体、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八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特征以及与政策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构成了试点区错综复杂的治理格局。在政策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明显,存在着因有效互动不足造成的政策制定缺乏共识,政策执行成本较高、阻力较大,政策评估有待完善等问题。虽然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除部分农资流通主体外其余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但尚未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且与政策良性互馈的局面,需从政策过程视角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省即墨市"秸秆成型燃料及配套炉具示范推广项目"实地调研发现,配套生物质炉推广后秸秆成型燃料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别对农户、企业和政府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知秸秆成型燃料的质量差和价格高是限制农民使用的主要因素,而销售量的萎缩则直接导致压块企业难以运营。提出地方政府层面应注重对成型燃料的宣传和生产市场的引导,可考虑在推广期进行价格补贴;国家层面应重视生物质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制定相关技术和行业标准,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1.
燕雪  云月  李姗姗  林翰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5):67-77,128
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新举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虽然在高效处理粪污、提高资源利用质量、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其在运营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设备利用率低下、粪污未能得到有效收集、骗取补贴等。为了探讨上述运营困境的形成机理,本文从养殖规模差异化与政府干预视角出发,构建政府、养殖户与处理中心三方共同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在不同情境下探讨三方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与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当小规模养殖户占比较高时,处理中心会选择“投机”策略加以获利,反之,在粪污处理需求大的规模养殖地区,处理中心则倾向于“不投机”的稳定经营策略;虽然政府补贴对于养殖户选择“参与”策略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小规模养殖户而言,仍有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参与”策略;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处理中心的预期收益、受奖惩力度等因素制定合理补贴范畴,若补贴过高且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处理中心会为了谋求更多利益而采取“投机”策略;当处理中心投机行为较频繁时,政府需加大监管并提高惩罚力度,以维护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6,(6)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快速兴起,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污染防治和农民就业增收。但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偏离农业方向、破坏乡村和谐的问题,面临着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与引入资本后农民利益难以保护的矛盾。湖南省通过建立管理规范和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推动休闲农业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参与为根本、以乡村建设为保障的方向转变,探索形成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无围墙农庄建设四种方式建立农庄与村庄共同发展、企业与农户联合共赢的机制。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应建立确保农民参与发展和分享收益的政策激励机制,在集体资产入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福建省安溪县、福鼎市、武夷山市3个核心茶产区389户茶农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将福建省现有茶园生态化管理行为界定为间作套种、生态化施肥和不施用化学农药3种具体行为,建立二元Logit模型,从个人与家庭、茶园条件、茶园经营和外部情境4个维度分析影响茶园生态化管理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农户茶园生态化施肥、不施用化学农药、间作套种的比例依次为83%、63%、35%,且采用生态化管理行为的农户比例在地区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安溪>福鼎>武夷山;(2)福建省农户茶园生态化管理行为以外部因素驱动为主;(3)影响福建省茶园生态化管理行为的关键经营因素为短期经济因素。因此,制定更加有力的引导和激励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规范本地民间茶企及茶叶合作社等组织,支持茶叶区域品牌创建,构建茶叶区域质量社会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福建省茶园生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