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升宗教旅游资源吸引力,推进青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以青藏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单项评价指标的吸引力强度及权重值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宗教旅游资源吸引力调查问卷。同时根据旅游者的主观评价,对宗教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塔尔寺的各类型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度依次为:宗教活动、宗教艺术、宗教建筑、宗教名人和宗教传说。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切入点,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发展现状,以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客源市场与区位3个一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发展竞争力高低将31个城市分为最高、较高、中等、较弱、最弱五类。最后,从中心城市带动,做大做强客源市场;守护绿水青山,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打造、评价和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内外旅游竞争力和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十分薄弱。以乡村旅游地为对象,提出城市、交通、风景区、资源型乡村旅游地4种不同类型的划分方法,在分析4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依托型和交通依托型较宜适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模型,景区依托型和资源依托型则较宜适用的“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以期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作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旅游规模与组织能力是影响广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从目前我国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来看,模糊评价法是较先进的方法。长春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生态旅游、殖民遗迹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汽车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方面。采用单体总量、储量、储量丰度、优良级单体数量、优良级单体储量、优良级单体品质等6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对长春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宝贵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别具地方特色。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发,以文化为基底,可有效推动西北特色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研究以"凉州区羊下坝镇四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村规划"项目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地区现有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该地区本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根据资源的评级对四沟村的特色旅游进行可行性规划。提出"六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弘扬地方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旨在把四沟村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7.
在指出乡村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之处后,首先提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市场和资源两个大维度具体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从而形成市场、产品和资源三维一体式的乡村旅游立体空间格局,使每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合适的维度上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提出“乡村旅游产品预留空间”的概念。最后,以山东省乡村旅游为例,论证了乡村旅游产品立体空间格局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市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了苏州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乡村旅游者出游行为特征和乡村旅游者需求偏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以近距离为主,苏州本市居民和上海构成一级客源市场,社会中上层群体、家庭、城市学生和城市离退休人员是苏州乡村旅游四类重点细分市场,苏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表现出由初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近23年刊发的75篇涵盖乡村旅游概念的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出乡村旅游概念构建的16个标准。以16个标准在50个典型乡村旅游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为依据,从中抽提出频次高于50%的7个标准作为概念构建指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以休闲、学习为目的进行的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和农业活动为核心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可持续旅游为发展导向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活动。通过辨析国内外乡村旅游概念标准研究的差异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小规模、同义于农业旅游、开放式空间等乡村旅游概念标准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辛亥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布均衡性、区域组合、客源市场配合、吸引力主导因素、教育功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以上特征从产品内部、产品组合、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构建了辛亥旅游发展的体验化开发模式、组合营销模式、"点—轴—网"开发模式、区域互动模式,以期对国内辛亥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以及效益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影响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存在资源条件、旅游条件、开发条件三大方面10个主要因素,运用解释结构(ISM)模型探索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明确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与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分为五小层级三大层级,表层(直接影响层)是产品和服务,中间层(间接影响层)是市场作用因素,深层(根本影响层)是资源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层级推进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根据据层级划分结果及作用机理,提出提高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建议:(1)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政策体系;(2)发挥市场效益,有效配置资源;(3)提升服务品质,保持产品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周边景区自驾车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从自驾车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社会人口学特征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自驾车旅游者的58个指标中提取了28个主成分,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8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将自驾车旅游者分为家庭亲子型、青年探险型等九类,并对不同类型的自驾车旅游者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驾车旅游者在年龄、收入等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出游的组织方式等方面却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休闲资源的内涵,构建以休闲旅游、体育、文化、娱乐等资源为核心的分类及其测度指标体系,选取31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Arc GIS分位制图、核密度分析和资源丰度分析对我国休闲资源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相关性及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休闲资源分布整体存在非均衡性,分布呈聚集状态,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重庆为核心的中部地区等三大集聚中心区域。从资源丰度看,我国中等休闲资源丰度水平的城市较多,资源分布结构较为稳定;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旅游总人数、客运总量、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休闲资源分布呈现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入境旅游是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云南省2006—2015年数据为基础,运用亲景度、吸引力模型、年际波动指数和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时间序列上,2006—2015年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属强亲景度类型;空间序列上,2006—2008年和2008—2015年两个时期的波动表现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由前期的亲滇度类型后期转入低一层级类型。位次变动呈现出高层级亲滇度类型向低层级类型的跨类型转变,而低层级类型向高层级类型的转入是类型内部位序调整的特点。(2)2006—2011年云南省吸引力逐年上升,说明客源国的偏好增强;2011—2015年云南对客源国的吸引力呈"弓形"态势。(3)通过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进出口贸易总额、人均GDP、旅游产品品位度对入境游客规模具有正相促进关系,旅游距离呈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村+”类体育IP对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以贵州“村超”作为个案分析,并挖掘“村+”类体育IP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贵州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村+”类体育IP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打开了乡村旅游的新思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州“村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经验启示:并不是所有的“村+”类体育IP都能出圈,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禀赋、多元主体共治、搭载地方丰富多元的文化并坚持“文体旅”融合发展、重视宣传和引导、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其良性发展并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哈密地区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华  菊春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5):464-465,415,F0004
按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哈密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并结合前人所获得的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的丰度、品质、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评价了哈密地区旅游资源,总结出哈密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类型较丰富、分布不均衡、资源品质一般、特品级旅游资源缺乏;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且特色明显,但自然旅游资源仍有较大开发潜力等主要特征。该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为该地区决策的制定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斌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8):755-757,768
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城市带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征,其发展历史较短而速度过快,已出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规划编制、精品培育、设施完善、资源保护、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示范带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在实践中正从边缘化向系列化发展。沂蒙山区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针对沂蒙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状况,分析了沂蒙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条件,认为生态脆弱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经济多元复合化发展与内源发展的原则,建构纵向深化与横向附加开发模式,具体提出乡村旅游开发途径,即旅游内容特色化、耦合化,旅游服务网络化、规范化的深化途径与附加旅游教育和旅游养生内容等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洪  潘辉  杨燕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46-1049
在构建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位序得分法对安徽省17个地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借助两轴折线图、散点图及拟合曲线等工具对17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绝大多数地市旅游业发展仍依赖于旅游资源;少数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收入出现偏离,成为非旅游资源依赖性城市。从资源属性来看,综合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自然类旅游资源,人文类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20.
旅游时空模式与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旅游时空因素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本文把旅游资源市场、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动态地纳入旅游时空模式之中进行分析,探讨了施游时空因素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关系,并从大、中、小3个尺度分析了目标市场的旅游时空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