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系统的时空差异随着海洋经济迅速增长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采用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不同尺度的中国海洋经济时间和空间差异演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差异显著年份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评分.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在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差异变动后有收敛趋势,空间依赖性逐渐增强,根据结论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亟待攻克的难点,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对国内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内容度量、影响因素、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从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视角对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等展开定量分析,而在内涵与机制等方面缺少深入探讨,科学规范化的理论方法体系尚未完善。因此,未来仍需继续构建与完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机制,合理把握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态势,积极寻找研究新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选取12项指标构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搜集了我国沿海11个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原始数据共363个,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11个地区在3个年份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旨在对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探讨了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5)
为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的演进状态,借助最小二乘法评估模型下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2000—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11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海洋经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度整体高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说明增速的影响大于海洋经济增长质量,"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问题依然存在。(3)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广东、福建分别属于质量型与速度型高度协调类,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属于质量型中度协调类,广西属于速度型中度协调类,天津属于速度滞后型低度协调类,其他地区属于质量滞后型低度协调类。(4)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整体偏低,海洋经济动力支撑不足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6)
当前,我国处于海洋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海洋经济宏观转型的机制研究将为中微观海洋发展指明方向。通过熵值法计算海洋经济转型指标权重,评价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度,检验海洋经济转型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沿海11个省市2001—2015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上,相邻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②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空间相关性2001—2007年逐渐减弱,2008—2016年逐渐增强;③控制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有利于本地区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而控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泊位数、海洋经济密度则有利于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
基于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结合边际效应理论,对1996—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变动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有效改善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的主要方向。研究发现:1996—2014年我国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在密度不同的指标下,区域均衡性整体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在人均海洋产值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的均衡性在波动中提高;在海岸线经济密度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均衡性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结构均衡性同样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海洋第一产业均衡性总体变化不大,海洋第二、三产业均衡性前期波动下降后期得到改善。通过基尼系数的边际效应发现,提高我国北部地区海洋产值并在特定年份提高北部地区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南部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改善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的均衡性;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在特定年份提高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在当今注重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我国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结合边际效应理论,对1996—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变动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有效改善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的主要方向。研究发现:1996—2014年我国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在密度不同的指标下,区域均衡性整体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在人均海洋产值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的均衡性在波动中提高;在海岸线经济密度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均衡性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结构均衡性同样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海洋第一产业均衡性总体变化不大,海洋第二、三产业均衡性前期波动下降后期得到改善。通过基尼系数的边际效应发现,提高我国北部地区海洋产值并在特定年份提高北部地区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南部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改善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的均衡性;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在特定年份提高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在当今注重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我国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为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6—2020年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Moran′s I指数等统计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性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东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海区和南海区,各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正在缩小;(2)区域内的差异较大且没有明显改善,区域间差异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短期内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中内部流动概率较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时期越长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际传统经济效率与绿色经济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7)
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各省市区传统经济效率与绿色经效率,分析了差异与演化趋势。通过建立空间邻接矩阵,测度了我国各地区经济效率在空间上的自相关特性。研究发现:12000—2013年我国传统的经济效率平均值为0.619,显著高于平均值为0.494的绿色经济效率。2我国各地区传统经济和绿色经济效率在空间分布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3各地区两种经济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传统经济效率高高值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绿色经济效率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沿海地区,两者低低值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9)
选取2001—2015年我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作为海洋经济增长指标,以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含油污水排海量、石油类污染物的点位超标率和无机氮点位超标率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指标,构建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环境污染的VAR模型,综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两种方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与各海洋环境污染指标呈反向变动关系;(2)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显著,海洋环境污染有逐渐抑制海洋经济增长的趋势;(3)环渤海地区含油污水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海量是限制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然而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这都制约了秦皇岛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秦皇岛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应用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标准方差、加权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最小方差法等)分析了环渤海四海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总结出它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民同,提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
基于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内涵,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2001—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和响应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协调度由低中值区逐渐上升到中高值区;(3)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存在平稳型和波动型响应两种类型。在海洋经济对信息化的响应中,河北和浙江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在信息化对海洋经济的响应中,天津、辽宁、广东、广西和海南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 相似文献
20.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1)
在研究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的基础上,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定量分析重心迁移的推力,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行分解,探讨不同区域对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贡献的原因。结果表明: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先后经历了向东北、西南两个方向迁移的阶段; 1996—2007年,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广西和海南; 2007—2015年,广东、辽宁、河北、广西、山东和浙江是海洋经济重心移动的引擎省份; 1996—2015年,劳动力对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最小,资本和技术因子交替成为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