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网络分析法引入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效应研究,从关系视角探讨各产业部门碳排放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利用中心产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实现跨行业协同减排。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5—2014年各产业数据,利用网络分析法对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农林牧渔业是网络的中心产业,对网络其他产业部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较大;网络的中心度符合双段幂律分布,表明网络具有无标性特征;产业部门碳排放网络存在聚类现象,根据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将网络划分为"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净溢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2.
采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我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我国区域资源开发具有多线程的空间溢出关联网络特征。(2)中西部省份在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中部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资源禀赋差异对资源开发空间溢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理临近效应对溢出网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流空间为视角,以旅游景区分布为基础,借助Arc GIS分析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节点等级体系。结果表明:1受高、中、低强度旅游流影响,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为"T字形→三角形→倒梯形→多边形"结构,由中心向边缘拓展进而覆盖所有区域;区域内东南部网络密集、西北部稀疏;旅游流强度整体偏弱。2高等级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网络涉及面最广、指向性最强。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伊春、齐齐哈尔作为网络的端点与控制性节点,占有支配地位。3城市旅游网络节点表现为四个层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次中心,地方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一般节点。4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导向四大因素共同推动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5.
张苗  周扬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1):1449-1457
探讨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协同提升区域间的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进而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采用SBM模型、引力矩阵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03—2019年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优化。(2)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密度值相对较低,呈现“扁平化”的等级结构特征,网络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3)东营、济南、青岛等城市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强,滨州、聊城、德州等城市同时处于地理和网络位置边缘,缺乏效率受益和溢出渠道。(4)板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且互动趋势明显,呈现出受益和溢出板块城市成员少而经纪板块城市成员多的非均衡特征。(5)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溢出被用于特指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开放经济下,城市之间的旅游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多核心旅游圈为实证对象,分析了旅游圈内部合作与竞争的溢出效益.在界定单核型旅游圈的基础上,对昆明-滇西北旅游圈的溢出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将测度结果可视化显示.分析结果表明:①单核心旅游圈内部正溢出效应比多核心旅游圈更显著;②旅游溢出效应总体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当接受区的旅游差异度和旅游吸引力较大时,会产生跳跃溢出现象;③在旅游溢出效应的计算中,对交通方式、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综合考量比单纯用地表球面距离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为足迹通过各种形式上传至网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游客上传分享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游客时空行为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为区域旅游的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利用"火车头采集器",收集了外地游客在2013年1月—2015年9月游览兰州市后在"马蜂窝"网站记录下的440篇游记作为论文的基础数据,综合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外地游客旅游流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滞留时间短,流量"季相"变化明显,旅游热点区域高度集中,游客移动轨迹表现出显著的"轴线—散点"特征。这与兰州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节点占据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心性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很强,对其他景点的到访次数影响力较大,并形成了7个小子群,子群内部连接度高,而子群间的联系不紧密,旅游流网络密度低,整体旅游线路较少。因此,旅游流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偏聚性,"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大湾区城际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均呈现出较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②城际大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各城市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③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特征,PM2.5和SO2的空间溢出得到有效控制,而PM10和NO2的空间溢出具有长期稳定性。④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在大湾区城际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各城市在大气污染空间网络中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地位。  相似文献   

9.
采用旅游流强度模型,比较了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外向功能量及旅游流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它们划分为5个等级体系,并对各级旅游中心地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中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从发展水平看,沿海高于内陆,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旅游流强度能较好地刻画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旅游流强度大的城市,旅游中心地级别愈高,旅游业愈发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游记的成都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678篇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总结了成都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①春熙路是成都自助旅游流网络的集散中心,网络中有春熙路、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9个核心节点。成都旅游节点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市级中心节点的控制力和结构优势最强,旅游网络的主体由春熙路、宽窄巷子、大熊猫基地等17个游客重点游览的节点组成。②成都自助游网络密度较低,旅游线路偏少;网络中共有8个凝聚子群,内部紧密相关的有3个;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两者密度差异较大。③成都自助游客流四季差异较小,秋季达到顶峰,夏季出现小低谷;最受游客欢迎的17个重点游览节点不随季节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宏观和中等空间尺度,从代表性旅游资源、旅游网络、旅游发展轴、旅游中心地体系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同时提出培育类型多样的旅游发展轴线、构建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加快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等四个方面的优化思路,这些措施对提高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学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景区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其集聚强度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一阶热点区位于省会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②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南昌、上饶为核心,九江、景德镇为次核心"U"型带状景区空间格局,其他3个子城市群则分别形成以宜昌、武汉、长沙为中心的环状空间格局。③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到经济和人口驱动,4个子城市群的影响因素呈现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从旅游产品网络团购的研究视角,以中国26个旅游地旅游产品网络团购流为研究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研究“十一黄金周”旅游产品网络团购流向、省际流向、省内流向特征.研究发现:①旅游产品团购流省际流向整体上表现出微弱离散、相对均衡分布特征,局部表现出一定的流向聚集性.②省内团购流流向受产品导向表现出集中性、首位集中性的特点,且团购流省内流向具有城市等级性.③团购流流向显示各省份旅游产品网络团购营销的强与弱、省内非省级城市团购营销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旅游分享作为旅游研究的新兴领域,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选取四大典型旅游网站——携程网、蚂蜂窝网、驴妈妈网和途牛网为研究样本,以样本网站上有关甘肃省旅游景区景点的网络游记为研究内容,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对网络游记中的词频、情感和语义网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具有典型旅游符号表征且处于核心旅游资源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最受来甘旅游者的关注,其中以人文旅游景点最为典型;来甘旅游者的情感类型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所占比例较小;甘肃省旅游景点的社交网络中心度较低,1/2以上的景区景点或旅游吸引物对资源不具有控制力,语义社交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不存在派系林立和小团体现象。  相似文献   

15.
旅游分享作为旅游研究的新兴领域,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选取四大典型旅游网站——携程网、蚂蜂窝网、驴妈妈网和途牛网为研究样本,以样本网站上有关甘肃省旅游景区景点的网络游记为研究内容,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对网络游记中的词频、情感和语义网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具有典型旅游符号表征且处于核心旅游资源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最受来甘旅游者的关注,其中以人文旅游景点最为典型;来甘旅游者的情感类型以积极情绪为主,消极情绪所占比例较小;甘肃省旅游景点的社交网络中心度较低,1/2以上的景区景点或旅游吸引物对资源不具有控制力,语义社交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不存在派系林立和小团体现象。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协同共生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经之路,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进行重新配置,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对长吉图区域内9个城市的旅游生态位宽度和旅游生态位重叠度进行测算,并使用SPSS22.0软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内城市的旅游生态位差异较大,长春、吉林、延吉综合旅游生态位居前三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根据系统聚类谱系图,将区域内城市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增长极城市、边缘城市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城市提出对应的旅游发展策略;(3)区域内城市的竞争压力较大,各维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均超过0.7。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房地产与城市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借用耦合协调模型和GM(1,1)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房地产与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城市经济系统得分、增速均较高,城市经济系统发展领先。(2)从耦合关系来看,所有城市均处于颉颃阶段,即将进入磨合阶段。(3)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中部省会城市整体处于轻度失调发展,即将达到勉强协调,城市经济相对滞后。(4)根据协调度及值,将城市划分为轻度失调发展城市经济系统滞后、轻度失调发展房地产系统滞后、濒临失调发展城市经济滞后三类。(5)2020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将形成武汉优质协调,郑州良好协调,长沙、合肥中级协调,太原、南昌勉强协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将深刻影响城市旅游的市场辐射能力与转型.2009年末开通的武广高铁兼具快速交通和全新旅游产品的功能,为武汉市带来了难得的高铁旅游发展机遇.武汉市高铁旅游发展以珠三角市场的客流输入为主,行程以“三日游”居多,客源层次高、消费高、要求高,但武汉市的高铁旅游在城市旅游产品、产品布局、城市环境和旅游接待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实现武汉城市旅游与高铁通道资源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武汉市城市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城市旅游综合供给能力,强化高铁与城市旅游的协同能力,强化武汉高铁旅游的目标市场营销,构建武汉市在华中的旅游集散中心地地位.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中原城市群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2011—2015年五年间表征各城市相互关注程度的百度指数数据,计算信息流强度、信息流总量、相对关注度、点度中心度等指标,分析了流空间视角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发现:1五年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总体稳定性增强,城市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彼此联系不断增长。2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一核一轴线"态势。"一核"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一轴线"是指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在东西方向上形成的轴线,轴线区域的城市在城市网络层级中的地位较高,城市间联系较强。3除了"一核一轴线"外,其他城市在城市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旅游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乌鲁木齐为靶区,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研究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态.得出2007-2012年间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发展综合效益呈上升态势,协调度C值处于不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的下行走势仍较明显;协调发展度D表现为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旅游经济进入到相对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环境改善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