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2.
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半城市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逐步加大.为了了解目前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动向,在搜索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半城市化地区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空问格局的变化、影响因素及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内容梳理.结果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1)以单一要素的地区环境污染研究为主,缺少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把握;(2)以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揭示为主,原因及对策研究比较薄弱;(3)以描述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为主,缺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4)国外研究一般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与分析模型,而国内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为了深化我国半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内容,应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以及多角度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突出比较法与空间分析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半城市化地区是城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二元城乡结构、土地利用混杂交错且变化迅速的地域类型。该地域城镇发展问题突出,社会矛盾集中,研究该地区半城市化发展特征对深化认识城镇发展,推进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探析半城市化地域的土地利用特征和形成机制,以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为例,综合研究其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鉴程序框图思维,创新半城市化机制研究,发现:2001—2016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人均建设用地分别为137.3、197.5、257.8和194.5 m~2,超出国家法定水平,耕地、园地和坑塘水面面积减少。工矿用地增长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单位工业用地产值仅692.6元,低于国家水平,存在用地比例过高、增长速度过快以及用地产出效率低等问题。城乡居民用地面积变化缓慢,其人均用地面积先增后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矩阵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来自耕地、园地、坑塘水面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该地区最容易受到侵占的用地类型。以卫生洁具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是古巷镇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半城市化地域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民充分的自主发展权以及政府监管、规划引导缺位是半城市化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不介入管理和引导,环境恶化和本地人口外流将进一步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固化。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因地下水长期超量集中开采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该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因地下水长期超量集中开采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苏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该地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5个协调  相似文献   

7.
以松嫩平原西部为例,在构建生态环境胁迫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对生态环境胁迫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4年15 a间,除松原市和扶余县以外,其他县市生态环境胁迫系数都呈增大趋势,特别是大安市、长岭县、乾安县等地胁迫系数较大.采用相对指标法,运用GIS-EIS集成技术,对松嫩平原西部生态环境胁迫度进行分级.最后,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的驱动因子,并提出减缓生态环境胁迫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城市水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所引起的城市水环境的变化,其结果可为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和城市化的深入研究以及为城市规划,污染防治等提供依据,并可为其它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广宇  陈爽  余成  王肖惠 《生态环境》2014,(7):1102-110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密集区城市扩张带来的负面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对减小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科学评估森林生物量动态对理解碳源汇变化及制定森林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对快速城市化地区长时期生物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苏南地区处于我国最大的城镇密集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近年来该地区森林面积和质量不断增加,而受中低卫星遥感数据分辨率影响,以往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未探测到这种变化。利用1990、2005年江苏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2010年江苏省森林覆盖监测数据,采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等计算苏南地区三个时期森林生物量,研究20年来苏南快速城市化地区森林植被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生物量变化与经济人口的关联。结果表明:20年来,苏南地区森林植被面积、生物量和生物量密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生物量从7.15 Tg增长到16.72 Tg,乔木林的生物量密度由29.32 t·hm-2上升至39.82 t·hm-2,但远低于同期全国的均值;各市生物量分布不均匀,2010年生物量总量从大到小依次是南京、无锡、镇江、常州和苏州;各市森林生物量总量主要由森林面积和地形决定,森林面积增加是生物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阔叶林比例和林龄的增长也促进了生物量增加,随着区域森林林龄不断增长,森林生物量仍将不断增加;政府政策和经济利益等影响下的森林建设是区域森林生物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各市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而高人口密度未对森林面积和生物量未产生显著负面?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近20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保障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京津冀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有助于该区域城镇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可反映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基于MOD13Q1和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分析近20年(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全球性进程,与此同时,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在简单介绍热力学原理的基础理论、城市化概念特别是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与热力学熵原理的相似性。由此提出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借鉴热力学方法,提出了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城市环境熵"模型。最后,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河水质量影响评价为例,运用"城市环境熵"模型进行了具体计算,结果表明,用此模型的评价结果与用均值化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6.67%。可以认为用城市环境熵模型法来评价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Urban sprawl and its evolution over relatively short periods of time demands that we develop statistical tools to make best use of the routinely produced land use data from satellites. An efficient smoothing framework to estimate spatial patterns in binary raster maps derived from land use datasets is developed an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framework is motivated by the need to model urbanization, specifically urban sprawl, and also its temporal evolution. We frame the problem as estimation of a probability of urbanization surface and use Bayesian P-splines as the tool of choice. Once such a probability map is produced, with associated uncertainty, we develop exploratory tools to identify regions of significant change across space and time. The proposal is used to study urbanis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around the city of Bologna, Emilia Romagna, Italy, using land use data from the Cartography Archive of Emilia Romagna Region for the period 1976–2008.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创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城市绿地景观,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5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柯锐鹏  梅志雄 《生态环境》2010,19(9):2023-2030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建设用地的迅速膨胀和生态景观绿地的急剧减少,最终改变了城市热环境。以广州南部快速发展区为例,基于Landsat6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化及绿地系统的变化情况及其城市地表热场和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城市热场及热岛效应受城市化和绿地退化(以NDVI为表征)影响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广州南部地区的热环境状况与其地形特征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热环境的分布变化与城镇建设用地和NDVI的分布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与NDVI呈现线性负相关,即地表温度随着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大而降低。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绿地退化是导致城市热岛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从生态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构建城市点状绿岛和带状生态廊道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ressures on natural resources escalate, awareness building and efforts to protect natural areas have also became a major goal to ensure sustainability. Ecotourism is one of the major activities to protect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hile also providing economic benefits to both local people and government. Successful ecotourism planning is a function of establishing sound goals and criteria. In this paper, we have presented the example of Igneada, Turkey, as a case to elaborate this point. Igneada a coastal town,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was declared a national park in 2007. The park is well known for its longos forests (flooded), lagoons, endemic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wildlife. However, currently, unsustainable economic activities, overgrazing, and urbanization cause threats to its sensitive ecosystems. Promoting ecotourism i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balanc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gnead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fine a set of ecotourism criteria and propose an ecotourism vision for Igneada.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research involve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a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alysis with a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 survey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both local people and experts to define a framework to generate a priority ranking for ecotourism-planning decision. The research generated 5 main criteria and 14 subcriteria, among which ‘Proposal of Igneada in Turkey’s 2023 Tourism Strategy Plan’ was the highest ranked opportunity for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own.  相似文献   


17.
吉林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盐碱荒漠化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了该区盐碱荒漠化现状及其对畜牧业、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造成的严重危害 ,提出了生态工程和政府调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对北京霾日数影响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祚芳 《生态环境》2013,(8):1381-1385
近年来,随着超大城市/城市群大气灰霾等复合污染加剧,引起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及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北京地区1980—2012年气候资料及同期城市发展统计指标,统计分析了城、郊区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城市化及局地气候差异对霾日数的影响。分析表明:北京城区霾日数要明显多于郊区,在2007年以前城、郊区站点均有相似的波动增长趋势,但城区站霾日数增加速率(约21 d/10 a)要远大于郊区站(约7.2 d/10 a);北京各地霾日数与主要城市发展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随着城市化而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导致北京地区灰霾天气逐渐增多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源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城、郊霾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析还发现,城市化导致的区域气候差异对局地灰霾亦有较明显的影响。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区气候差异逐渐变大,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增加导致近地面层风速减小。大城市热岛效应背景下,更容易出现较厚的逆温层,这将阻碍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此外,城区气温持续上升,相对湿度下降,平均风速减小,小风频率增加,也会阻碍空气的水平流通,使得城市排放颗粒污染物的扩散难以扩散,有利于霾日增加。这表明北京地区城市气候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酒泉地区城镇类型较多,城镇体系中的许多关系需要统筹协调,本文侧重从城镇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分析,城乡一体化和区一发展,基础产业和环境建设等三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