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资源县的生态环境特征,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目标,从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方面建立了资源县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运用GIS叠加分析、空问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划定资源县Ⅰ和Ⅱ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明确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资源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其它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麻阳县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并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目标,从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方面建立了麻阳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技术方法。运用空间统计分析、GIS叠加分析等技术,划定麻阳县I类和II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确定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麻阳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其它县、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山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中介绍了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背景、组织形式、划定原则、划定范围和方法以及划定结果,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之后的管理策略,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经验,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构建建议,为其他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写入《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将以强制性法律手段实施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本文介绍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划定类型和方法,分析了划定实际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红线体系的思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从已有法定保护区域入手,将现有法定空间管控范围进行梳理和归纳,以维护云南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按分区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定,完成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再将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县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阶段落地。同时,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制度创新,应建立一套综合管理体系,以划定范围为管控基础,建立红线区切实可行管控办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渠道和补偿机制。通过生态红线政绩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终推动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相关要求,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阐释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流程,包括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科学评估,与自然保护地叠加分析来校验划定范围,通过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等确定红线边界,最终形成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开化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为其他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永久保护,是新时期背景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通过对环保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与其他要素红线进行概念分析,理顺各类型红线间的关系,提出下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可采用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最终落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落地 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据此提出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的另一条"生命线",划定并严守意义重大。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提供顶层设计。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在于实现边界落地、政策落地、管控落地。需要从国家  相似文献   

9.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本文梳理阐述了《若干意见》的八个关键点,即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促进各地正确理解准确及把握《若干意见》的核心要义,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划定是基础,严守是关键。要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本文系统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点,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框架,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三不")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照"三不"、实施三"事"(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奖惩)的要求,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11.
加快“三个落实”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客观需求,是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共中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国务院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任务以来,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政府和学界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但仍存在思路不统一、部分地区进展缓慢、配套政策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已明确列入"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关键问题,从边界范围、配套政策及管控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三个落实"的对策措施,为实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分析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重要生态功能区评价指标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重要生态功能服务区红线与禁止开发区红线叠加,最终划定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保护红线区面积达2 157 km~2,占全区总面积41.5%;禁止开发区范围面积约2 076 km~2,占全区总面积39.9%。叠加构成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红线区总面积3 15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0.7%。秦岭生态红线范围的划定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红线保护在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江苏省于2013年先期开展了生态红线保护的探索,共划定了15种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达24 103.49平方公里,并出台了相应的相配套政策。文章概述了江苏省生态红线的内涵,提出了生态红线划定的原则、程序和监管考核办法,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生态红线类别系数,最终得到了江苏省2013和2014年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后对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红线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解决我国的环境危机和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底线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需要建立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基于质量—总量—风险—生态一体化的环境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环保标准对生态红线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5.
曾容  刘捷  许艳  杨璐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4):576-581, 590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间较早,由于划定前缺乏相应的本底摸查、评价以及存在的各类历史遗留问题,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以满足新形势下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为导向,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来的成效,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海洋生态保护重要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应划尽划评估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及制度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本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提出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概念、特征及结构组成,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研究与探讨——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模式,可分为生态功能模式、规划模式、综合模式等。结合杭州市实例,对不同的划定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各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结合生态补偿制度配套、法律刚性程度、与其它红线之间关系、监管责任主体、划定难易等因素,提出基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践中,应以生态功能模式为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于2011年首次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随后生态保护红线逐步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目前,我国已经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红线概念和制度,形成了诸如能源消费红线、水资源红线、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红线制度,具有空间约束和数量约束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遴选斑块面积、斑块分离度、斑块聚集度、斑块优势度和景观比例等景观指数,借助Fragstats3.3和ArcGis10.2软件计算分析,对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前后云南省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于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提升和优化效应。结果显示: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作为生态源地的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和所占景观比例(PLAND)有所增大;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斑块优势度(Do)都有所提升,生态保护源地在整个景观中占优势的程度提高了,从而使其在景观中的支配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表征生态源地的连通性指数斑块分离度(SPLI)、景观形状指数(LSI)数值呈现减小的变化、斑块聚合度(AI)和斑块凝聚度(PCI)则出现增大的变化,连通性指数的计算结果都表明,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高了生态源地内部的连通性,从而增加了生态源地抗干扰的能力。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使得景观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维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沈阳市为例,为进一步在空间上识别沈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结果表明,沈阳市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3 652 km~2,占沈阳市国土总面积的2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