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污泥基生物炭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性能进行探讨,将活性炭和污泥基生物炭分别投入A2O工艺厌氧池活性污泥,发现其对COD削减率最高分别为72.9%和41.1%,均能有效削减,生物炭对TN削减率最高为74.1%,优于活性炭.表征显示污泥基生物炭上更易附着活性污泥且比表面积更大.在A2O小试厌氧池中以"1次/污泥龄"为频率投加活性炭、污泥基生物炭和脱脂污泥基生物炭,结果发现:投加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TP的削减均优于活性炭,投加脱脂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的削减与投加活性炭相当,对TP平均削减率高达85.6%,优于活性炭,表明生物炭处理(BT)工艺比粉末活性炭处理(PA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能力更强,脱脂污泥基生物炭作为污泥脂质提取后的副产品更经济.  相似文献   

2.
炼焦废水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试验了①Fenton氧化、汽提、稀释和添加微量葡萄糖对炼焦废水生物处理的影响;②在活性污泥中添加粉末活性炭(PACT工艺)对强化COD脱除的作用;③凝聚对生物处理后剩余COD的脱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稀释和汽提,可以明显改变废水的生物处理性;在活性炭添加量200mg/l,HRT12小时,SRT 15天的条件下,PACT工艺的COD脱除率可由常规活性污泥法的50%,提高到80%。上海焦化厂炼焦废水采用PACT凝聚工艺处理,进水COD_(cr)为1000mg/l时,处理后COD_(cr)可以达到或接近100mg/l。  相似文献   

3.
PACT工艺系统中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研究生物活性炭法(PACT)中各作用相对实际废水和模拟废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以及活性炭用量和污泥量对PACT降解污染物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PACT系统对废水处理的特征和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PACT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纯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法,且对污染物具有更好的持续去除效果. 活性炭用量越大,PACT工艺的处理效果越好,最佳污泥量〔以ρ(MLSS)计〕在1 500 mg/L以上. 动力学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精确拟合PACT工艺降解有机物的过程,表明PACT工艺中吸附过程并非系统的控制步骤,生物降解性能至关重要. PACT系统污泥中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证明了活性炭作为微生物载体进行生物作用的事实,固定化载体作用是PACT系统主要的强化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活性艳蓝PACT吸附与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活性艳蓝KN-R模拟废水,研究了PACT系统中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ACT工艺对脱色效果要优于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法.活性炭吸附试验中粉末活性炭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脱色效果最好,而在PACT中则不同,粉末活性炭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脱色效果最好.活性艳蓝不易生物降解,增加活性污泥质量浓度对脱色效果影响不大,而污泥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在1 500 mg/L左右.  相似文献   

5.
低温条件下对水解酸化-A2/O(PACT)-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印染废水中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低温对工艺负面影响较大,未加粉末活性炭时好氧段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2.6%和58.9%;投加粉末活性炭后,去除率分别达55.8%和65.4%,提高了13.2%和6.5%,显示出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己内酰胺生产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难以处理的特点,应用先进的厌氧菌/好氧菌(A/O)生物脱氮技术对己内酰胺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A/O生物脱氮技术处理己内酰胺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各项出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水域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物料平衡关系,提出PACT活性污泥中生物质量和粉末活性炭(PAC)质量的计算和测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曝气池混合液中PAC浓度随着PAC投加量和泥龄与水力停留时间的比值的提高而增加.通过实际测定活性污泥PAC在不同温度时的挥发量,得出三个联立方程式的基本系数,从而测得实际的PAC活性污泥试样中生物质量和PAC质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催化氧化-A/O工艺-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以高浓度有机胺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该工艺对进水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抑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C;A/O工艺能去除大量的有机物和总氮,但出水氨氮有所升高;末端采用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氨氮和COD。当进水ρ(COD)为3 000~4 000 mg/L、ρ(NH3-N)为15~60 mg/L、ρ(TN)为350~450 mg/L时,出水水质可达当地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ρ(COD)≤300 mg/L、ρ(NH3-N)≤35mg/L,表明该工艺可应用于高浓度有机胺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丁波涛  李刚  程柯森 《环境工程》2015,33(11):58-62
以人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建立新型好氧/缺氧/好氧/延长闲置(O/A/O/EI)序批式反应器,探究了初始p H为6.0,7.0和8.0时对O/A/O/EI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最后控制初始p H=8.0来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比较不同初始p H值作用下新型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并分析微生物体内代谢储能物质的周期变化,探讨了初始p H值对O/A/O/EI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合成废水初始p H=8.0时,O/A/O/EI工艺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脱氮(93±2)%除磷(92±3)%性能,单位VSS的除磷量为(4.01±0.15)mg/g,脱氮量为(5.23±0.27)mg/g。控制p H为8.0时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分别为(85±2)%和(87±3)%,效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实际污水的可利用COD有限(130~240 mg/L)。  相似文献   

10.
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是目前常用的焦化废水处理工艺。但是关于该工艺过程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的去除情况还缺乏研究。研究考察了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生物毒性(急性毒性、氧化损伤毒性和遗传毒性)随A/A/O处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A/O工艺有效地去除了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但对氧化损伤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稍差;厌氧池对急性毒性的去除作用最大,缺氧池对氧化损伤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溶解氧对Biolak型A2O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Biolak型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工程应用的研究,考察了好氧段溶解氧(DO)浓度对该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O浓度变化对系统COD、NH+4-N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而对系统总氮及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显著.当DO浓度控制在0.80~1.50 mg·L-1之间时,系统总氮去除效果最佳,可以达到69.5%,系统好氧段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除氮.通过对系统氮进行物料衡算发现,23.7%的总氮通过好氧段多级A/O反硝化脱氮去除.当DO浓度为1.00~3.00 mg·L-1时,总磷(TP)去除率较高,可以达到74.0%.DO浓度控制在1.00~1.50 mg·L-1之间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佳,此时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9%、73.7%,二级生化处理段出水TN、TP分别为12.02、0.95 mg·L-1.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在倒置A2O污水处理厂各工艺段的浓度分布规律与去除效率,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检测分析了北京市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夏季和冬季各工艺段污水和污泥中PFOS和PFOA的浓度.结果显示,PFOS在污水与污泥中的浓度均大于PFOA;进水中PFOS和PFOA的浓度分别为113.9~160.6 ng·L-1和14.7~68.1 ng·L-1,出水中的浓度分别为60.1~232.6 ng·L-1和29.9~71.5 ng·L-1;PFOS和PFOA在倒置A2O工艺没有得到有效去除.同时发现,PFOS在污泥中的浓度随季节变化较大,且其在污泥中的分配比高于PFOA;PFOS的质量流在工艺流程的各阶段变化较大,而PFOA没有明显的变化和差别.进水中PFOS和PFOA的质量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反而升高,有可能是由于前驱物质降解产生.  相似文献   

13.
填料型A~2/O工艺是在A~2/O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向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中投加醛化纤维式组合填料,将传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组成一套脱氮除磷的新系统,文章对填料型A~2/O工艺与传统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对该复合式工艺在不同硝化液回流比下反硝化除磷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填料型A~2/O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要优于传统A~2/O工艺,分别使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5%和93.1%.试验通过增加硝化液回流比的措施使得反硝化聚磷菌在填料上富集程度增大,当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缺氧池的NO-3-N浓度为3.03 mg·L~(-1),吸磷量最大为26.28 mg·L~(-1),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32 g·g~(-1)·L~(-1).体现了填料型A~2/O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北方某采用升级A/O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污水厂中ARGs的分布及各处理工艺段对ARG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四环素抗性基因(tetA、tetC和tetM)、磺胺抗性基因(sul1和sul2)、大环内酯抗性基因(ermA和ermF)和喹诺酮抗性基因(parC和gyrA)在污水和污泥中均被检出.污水厂进水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2.65×103~1.01×106 copies·mL-1,升级A/O工艺未能有效削减ARGs,出水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9.22×103~1.15×106 copies·mL-1,污泥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8.07×107~2.65×1011 copies·g-1.深度处理工艺对ARGs的去除效率对比结果显示,生物活性炭工艺对ARGs的削减效果优于紫外消毒.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进水碳源不足影响脱氮效率的问题,通过调控A2/O系统曝气分区比例、溶解氧(DO)浓度和污泥龄(SRT)构建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系统,以研究不同工况下该系统的脱氮性能、脱氮途径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低C/N进水(C/N=5)情况下,该系统具有稳定优良的脱氮性能.在140 d试验过程中,反应器经历了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共培养阶段(阶段Ⅰ)、AOB筛分阶段(阶段Ⅱ~Ⅲ)与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富集阶段(阶段Ⅳ),系统的脱氮途径也由初始的全程硝化反硝化逐步转化为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系统的脱氮效率在阶段Ⅳ达到最佳状态,此时该系统出水NH4+-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0 mg·L-1和7.03mg·L-1,其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7.69%和87.83%;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的系统中NitrosomonasNitrosospira这两类AOB的富集和Nitrospira、NitrococcusNitrobacter这3类NOB的淘洗是系统发生短程硝化的主要原因,Candidatus KueneniaCandidatus Jettenia这两类AnAOB的富集是系统发生厌氧氨氧化的关键所在,对实现深度脱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荣懿  邵劲博  于优城  石烜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0,41(11):5089-5096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污水量波动和断流的排放特性,提出了一种在断流时段补给污水处理系统自身产出的尾水与污泥发酵液混合液的运行模式,以中试A2/O为对象,研究了系统在该运行模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以期为今后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尾水与发酵液以12:1的比例混合后作为碳源与原水相比具有更好的反硝化和释/吸磷特性,具有强化脱氮除磷的功能;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可改善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效率,其平均去除率分别由69.27%和86.94%提升到73.34%和89.94%,相应地平均出水浓度分别由15.77 mg ·L-1和0.80 mg ·L-1降低到13.76 mg ·L-1和0.64 mg ·L-1.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随着实验的进行,系统中5种常见的水解酸化菌属、6种聚磷菌属和4种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得到提升;通过对系统活性污泥性状的长期监测可以看出,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会恶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系统活性污泥的平均SVI由阶段Ⅰ的106 mL ·g-1上升至阶段Ⅱ的131 mL ·g-1,然而这种恶化程度并不会对系统的污泥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系统均未出现污泥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Fe2+、Co2+、Ni2+对渗滤液厌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Fe2+、Co2+、Ni2+及其组合对渗滤液厌氧过程中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投加Fe2+=25 mg·L-1、Co2+=1 mg·L-1、Ni2+=0.5 mg·L-1时对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促进显著,3种微量元素均表现出了"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微量元素组合投加时,协同促进了甲烷的产生,其中Co2+是影响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Fe2+是影响产甲烷量的主要因素,但3种微量元素在其各自适宜的投加浓度范围时,对渗滤液厌氧过程的促进效果较为相近.各试验组的pH值维持在7.05~7.53之间,并与产甲烷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渗滤液成分复杂,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渗滤液厌氧体系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较别的体系偏高.  相似文献   

18.
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了A2/O-曝气生物滤池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同时,考虑到A2/O工艺的主要功能是除磷及反硝化,而曝气生物滤池则以硝化为目的.因此,通过缩短A2/O的泥龄,可将硝化过程从A2/O中分离出去,让曝气生物滤池完成硝化,实现硝化菌和聚磷菌的分离,并解决了硝化菌和聚磷菌泥龄之间的矛盾.试验结果表明,该生化系统可实现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步去除.在平均C/N比为4.2,内回流比R为250%的条件下,平均进水COD、TN、TP分别为239.9、57.3和5.1mg·L-1,平均最终出水COD、TN、TP分别为34.1、13.3和0.1mg·L-1,去除率分别为85.8%、76.9%和98.3%.曝气生物滤池对氨氮几乎保持了100%的去除率.序批试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为40.5%.  相似文献   

19.
Th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A2/O OD) process is popularly used to eliminate nutrients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existence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DPB),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DPB to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and enhance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A2/O OD process, a pilot-scale A2/O OD plant (375 L) was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batch tests using sequence batch reactors (12 L and 4 L) were operated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anoxic phosphorus remova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NH4+, PO43−, and TN were 88.2%, 92.6%, 87.8%, and 73.1%, respectively, when the steady state of the pilotscale A2/O OD plant was reached during 31–73 d, demonstrating a goo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erformance. Phosphorus uptake took place in the anoxic zone by poly-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NO2 could be used as electron receptors in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and the phosphorus uptake rate with NO2 as the electron receptor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 NO3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either NO2 or NO3 was 40 mg/L.  相似文献   

20.
刘鹏程  黄满红  陈东辉  陈亮 《环境科学》2013,34(7):2735-2740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条件下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与吐纳麝香(tonalide,AHTN)在A2O工艺各池水相和泥相中的变化情况.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质谱联用的方法对水相与泥相中目标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RT主要影响HHCB在A2O工艺中的生物降解和随剩余污泥排放的比重,影响AHTN随剩余污泥排放的比重.随着HRT的增大,HHCB、AHTN在厌氧池中的去除率与去除贡献率逐渐减小,而缺氧池与好氧池的去除率与去除贡献率相对增大.2种目标物在4个HRT工况(6、8、10、12 h)下的总去除率分别为73.93%、73.05%、75.14%、76.00%和48.76%、44.27%、57.17%、62.9%.A2O工艺对HHCB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对AHTN的去除效果较差.HRT的增大对HHCB的去除影响不大,而对AHTN的去除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