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胡芳  王德良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5):162-163,176
2010年10月8日采集湘江长沙段水体18份水样,制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藻类共有8门,40属。其中绿藻门最多,19属;其次是硅藻门,11属,;再次是蓝藻门,4属;隐藻门,2属;裸藻门,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各1属。采用计数框计算原始水样中的藻类的平均密度。得出湘江长沙段水体的平均密度为1.29*104个/L,硅藻门属的数量占61.24%,绿藻门属的密度占47.50%。湘江长沙段水体的优势藻类种群为硅藻和绿藻。  相似文献   

2.
石头口门水库藻类种群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9月5日采集石头口门水库42份水样,制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藻类共有5门,7纲,15目,27科,47属。其中,绿藻门最多,2纲,4目,9科,20属;其次是硅藻门,2纲,5目。7科,11属;再次是蓝藻门,1纲,3目,8科,13属;黄藻门较少,1纲,2目,2科,2属;红藻门仅有1纲,1目,1科,1属。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计算原始水样中的藻类的平均密度。得出石头口门水库藻类的平均密度为3.80×10^4个/L,变动范围在1.00×10^4~8.00×10^4个/L之间。绿藻门属的数量和密度分别占到了42,55%,88.39%,是石头口门水库的优势藻类种群。  相似文献   

3.
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生态学调查。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60属96种,其中绿藻门46种,硅藻门21种,蓝藻门16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各3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为主。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的季节演替明显,春季优势种呈现硅藻-蓝藻型,主要为短小曲壳藻(Achnanthes exigua);夏季则为硅藻型,主要优势种为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r);秋季呈绿藻-蓝藻型,主要优势种为拟鱼腥藻的一种(Anabaenopsis sp).;冬季则呈现硅藻型,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的年均值为1.87,则老虎潭水库处于中营养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4.
苏南水库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了解我国东南湿润区丘陵山地型水库硅藻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控制因素,于2015年6月硅藻水华敏感期对苏南地区18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营养盐、水深、库容等因素与硅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硅藻达到轻度水华水平(硅藻细胞含量介于100~1 000万cells·L~(-1))的水库有10座,对供水和景观功能产生明显影响;苏南地区水库普遍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水平,总氮浓度普遍偏高,磷及营养状态指数与硅藻生物量的关系密切;苏南地区水库中的浮游植物在数量上以蓝藻门中的席藻为主,在生物量上则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浮游植物平均占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46.8%,是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主要门类;硅藻门中,主要是针杆藻、小环藻、曲壳藻和直链藻这4个种属占优,特别是针杆藻和小环藻,平均占硅藻总生物量的51.6%和21.4%;较深的水体,利于硅藻成为主要优势藻门;较大的水库流域库容比和较高总磷水平会导致水库营养水平和叶绿素浓度增加,促进浮游植物从硅藻门向绿藻门、蓝藻门演替,增加藻类危害的风险.因此,对于该地区水库,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并且针对水库自身的特点,包括水深、流域库容比等,确定其特定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从而减少硅藻等藻类水华发生的风险,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东南沿海河流-水库系统藻类生长营养盐限制季节变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聪聪  饶拉  黄金良  白敏冬 《环境科学》2015,36(9):3238-3247
选取厦漳泉三地市饮用水源地九龙江20条支流以及4个水库开展2013~2014年为期一年的逐月水质与生态调查与监测,并借助GIS、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氮磷营养盐和浮游植物藻类丰度和群落的时空变异性,河流与水库氮磷营养盐限制的差异性以及其控制性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九龙江支流和水库的营养盐、藻类丰度和群落都分别展示出明显的时空变异性.支流和水库均呈现营养盐氮素浓度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营养盐磷素浓度大体与之相反.水库藻类丰度于夏季最高,而支流藻类丰度呈现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趋势.其中,汀溪水库于秋冬春季节和夏季呈现硅藻,绿藻演替;江东库区于冬春,夏秋季节呈现绿藻-隐藻、绿藻-蓝藻演替;石兜-坂头水库以及支流均未出现季节演替现象,优势藻分别为蓝藻、绿藻.RDA排序图较好地显示了浮游植物藻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水库叶绿素a与氮磷营养盐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相关关系较强,并且其相关关系在冬春季节呈现营养盐磷的限制性,夏秋季节呈现营养盐氮的限制性.相比于水库,支流叶绿素a与营养盐之间只有夏秋季节呈现显著相关性,且相关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河道型水库——紫坪铺水库的藻种类的构成、演替及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对紫坪铺水库8个点位进行采样分析,首次探索该区藻类生物量、藻类构成并进行藻类功能分组、分析环境因子与功能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藻类6门49属,其中绿藻门18属,硅藻门15属,裸藻门7属,蓝藻门6属,甲藻门2属,隐藻门1属,可分为21个功能群:B、C、D、F、G、H_1、J、L_0、L_M、M_P、N、P、S_2、T、W_1、W_2、X_1、X_2、X_3、Y、Z.紫坪铺库区一年内不同时期的藻类优势功能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W_2、Y、L_0、W_1、M_P、B是紫坪铺水库的优势藻类功能群.该库区藻类C-R-S生长策略的季节演替过程中,R策略藻种长期占据优势地位,S与C策略藻种占优时间相对较少.紫坪铺库区2016年6月发生轻度水华,水华藻种为甲藻门多甲藻属,其功能群分组为L_0,生长策略为S型胁迫耐受者.藻密度、叶绿素a、水温、五日生化需氧量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其中水温的变化对藻类功能群演替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飞井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每月定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通过属类鉴定和密度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周年变化特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飞井水库库区有浮游植物7门40属,属数以绿藻门最多,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浮游植物密度年平均值为816.93×104 Cells/L...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普定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水中的环境因子相关系,作者于2018年1-12月在普定水库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相关水质参数及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因子(Hg、As、Cu、Ni和Pb)。通过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普定水库中的主要优势群落为蓝藻门、甲藻门、硅藻门浮游植物,且分布明显与总磷的逐年增加,总氮显著降低特征相关,浮游植物群落蓝藻门、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浮游植物与微量重金属元素Hg、As、Cu明显呈正相关关系,主要由于浮游植物胞外、胞内的化学官能团能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降低重金属对浮游植物的毒性,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甲藻门过度生长繁殖可对蓝藻门、硅藻门浮游植明显存在竞争排斥关系,促使绿藻门、金藻门、祼藻门浮游植物种类及其丰富度多样性特征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亚热带深水水库藻类时空变化特征,在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湖心区布设藻类荧光分析仪(BBE FluoroProbe)浮标,对该区域藻类门类的剖面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高频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暴雨之后的高温晴热期(7月底至8月底),水库藻类总量出现峰值;不同门藻类的数量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硅藻门、甲藻门的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4月底至7月下旬,蓝藻门和绿藻门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至9月初;不同门藻类在垂向上出现数量峰值的深度也不同,绿藻门藻类数量的垂向峰值出现在1 m左右的表层,而蓝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的垂向数量峰值出现在3~5 m的次表层.统计分析发现,温度、总磷浓度和光照强度与湖心区藻类细胞密度时空变化显著相关.暴雨过程会对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会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生长;另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刺激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藻类荧光分析仪等高频监测浮标能高效捕捉藻类水华等关键水生态风险过程,能为湖库水源地水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应加强对灾害性藻类异常增殖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亚热带深水水库藻类时空变化特征,在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湖心区布设藻类荧光分析仪(BBE FluoroProbe)浮标,对该区域藻类门类的剖面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高频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暴雨之后的高温晴热期(7月底至8月底),水库藻类总量出现峰值;不同门藻类的数量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硅藻门、甲藻门的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4月底至7月下旬,蓝藻门和绿藻门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至9月初;不同门藻类在垂向上出现数量峰值的深度也不同,绿藻门藻类数量的垂向峰值出现在1 m左右的表层,而蓝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的垂向数量峰值出现在3~5 m的次表层.统计分析发现,温度、总磷浓度和光照强度与湖心区藻类细胞密度时空变化显著相关.暴雨过程会对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会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生长;另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刺激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藻类荧光分析仪等高频监测浮标能高效捕捉藻类水华等关键水生态风险过程,能为湖库水源地水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应加强对灾害性藻类异常增殖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潘家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5-11月对潘家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密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潘家口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9种4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共2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1.22%;其次是蓝藻门,共8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9.51%。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且以绿藻门占绝对优势,5-7月优势种为小环藻、针杆藻和衣藻,8-11月优势种为假鱼腥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4.74×106~8.24×107cells/L之间,8月份细胞密度最大,6月份最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分别在0.01~1.97和0.01~0.94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秋季对大王滩水库开展了藻类采样监测,分别从藻类定性和定量分析入手,分析了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监测表明秋季大王滩水库主要是蓝藻门的细鞘丝藻占优势。垂直分布上,表层浮游植物密度大大高于底层密度,从藻类生物量看和从优势种看,大王滩水库秋季可判定为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法)和线性插值评分法(SCO法)2种模式,相互印证并综合评价2008.5—2011.6厦门石兜-坂头水库库区水体营养状态。应用Daniel的趋势检验,对评价时段内水库水体营养状态和水质参数(总氮、总磷以及氮磷浓度比)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2011年6月期间,石兜-坂头水库水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至轻-中度富营养;在此评价期内,总磷、总氮、氮磷比值趋势变化不显著;水体营养状态变化趋势也没有显著意义,始终在中营养至(轻-中度)富营养状态区间波动。水库周边环境及水质的监管措施能否及时到位是影响库区水体营养状态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包头引黄水库藻类高发的原因,按标准方法进行藻类培养试验,研究稀土元素Ce对水库水体中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元素Ce对藻的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有抑制作用;低浓度(1mg/L)Ce对藻类个体总数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优势藻种为绿藻;高浓度(20mg/L)Ce对藻类的数量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稀土元素对藻类的刺激作用可能是包头引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处理受污染的水库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高锰酸钾强化常规工艺处理受污染水库水效能.进行生产性试验对比了投加高锰酸钾前后处理水浊度、颗粒物、CODMn及藻类的去除效果,并对高锰酸钾强化除污染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投加高锰酸钾使得澄清池平均出水浊度由4.490NTU降低至3.995NTU;出厂水平均浊度由0.670NTU降低至0.463NTU;颗粒物去除率由71.72%提高至83.86%;澄清池出水平均CODM。由3.21mg/L降低至2.86mg/L;出厂水平均CODM。由2.99mg/L降低至2.62mg/L;藻类总数去除率由36.49%提高至71.27%.且藻类种属也相应减少。高锰酸钾能有效地强化受污染水库水中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显著地提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8.
孤东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其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溪禄 《环境科学》2011,32(4):990-994
对孤东水库水生物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水体富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确定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并进行了围格试验.结果表明,孤东水库菹草优势度达80%,浮游植物量为22,32mg/L,单位面积上的总磷浓度是0.310 g/(m<'2>·a),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通过保持孤东水库鲢、鳙鱼的水体生物量在19-25 g/m<'3>左右,在9月藻类繁殖高峰期,生物量由14.6 mg/L降为3 mg/L.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分别由生态控制前的0.06 mg/L、3.06 mg/L和4.42 mg/L降为0.03 mg/L、1.58 mg/L和3.73 mg/L,水库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同时下游水厂的单方水药耗也由生态控制前的42g/rn3降至25g/m<'3>.试验证明,通过采用合理投放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厦门汀溪水库溶解有机氮(DON)对有毒藻种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化学本质,采用水样分子质量和极性分级技术,进行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汀溪水库中DON含量呈季节性差异,在枯水期比较高,而丰水期比较低.汀溪水库DON在不同季节中的主要成分都是疏水组分和>3kDa组分.汀溪水库DON的生物有效性为65.20%.较疏水组分和>3kDa组分而言,亲水组分和£3kDa组分DON更易被铜绿微囊藻利用.从水环境和水源保护角度出发,应首先考虑消除DON中的亲水性组分和小分子质量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