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及群落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生植物恢复的常用物种及生活型 ,并从群落配置的物种数 ,群落的空间配置及节律匹配等方面对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 :1 )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实践中 ,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 ,还是从可操作性出发 ,均应优先考虑选择少量先锋物种 ,先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随着生境条件的不断改善 ,逐步栽种新的物种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2 )根据湖相生态系列在空间生境梯度上的变化 ,按水生植物生活型配置群落是群落配置的基本出发点 ;3)应根据水生植物的季节差异合理配置群落 ,使植物种群在生长期上密切衔接 ,形成常绿人工水生植被 ,这样在冬季也能较好地发挥对湖泊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对虾养殖收获季节,对广西钦江农场自然沟渠和硬化沟渠的水生植物群落和外排水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自然沟渠水生植物群落以挺水植物为主,优势种类为喜旱莲子草、李氏禾、孔雀稗和水莎草,硬化沟渠破坏了水生植物生境,水生植物种类数、盖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自然沟渠对颗粒态的氮、磷具有明显的拦截作用,从而有效降低外排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TP、TN浓度,而硬化沟渠丧失了这一功能。自然沟渠的水生植物优势种大多无经济价值,改造群落结构以促进有效利用,并及时进行清淤,是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沟渠净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城市重污染河道不同治理阶段中水质变化和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于2016—2017年对江苏省宜兴市临溪河进行了工程改善和水生植物恢复两个阶段的治理,并对各阶段治理后河流中的水质及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N和TP等基本显著降低。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种类、多样性显著提高,轮虫的变化最明显。水生植物恢复后,轮虫优势种由工程治理阶段的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等耐污种转变为了寡污的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同时出现了腔轮虫(Lecane spp.)和鞍甲轮虫(Lepadella spp.)等清洁水体指示种。根据Margalef指数进行评价,水生植物修复后水体更接近寡污水体,这与水生植物能极大提升水体透明度和DO,为浮游动物提供更多生态位有关。因此,虽然重污染河道治理不同阶段均可显著改善水质,但水生植物恢复对提高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构建水生生态系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2组人工配置沉水植物群落,以增温5℃增温组模拟微宇宙环境暖化,通过沉水植物的存活率、相对生长速率、优势度、多样性指数等来研究暖化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上覆水各形态磷、沉积物各形态磷的测定来研究气候暖化条件下2种人工配置沉水植物群落对磷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极端高温不利于人工配置Ⅱ(金鱼藻占60%,黑藻和菹草各占20%)的生长,但秋冬季暖化可延长沉水植物的生长期,总体来看其相对生长速率、存活率未受影响。气候暖化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不利于沉水植物群落稳定。对于磷迁移,钙磷(Ca-P)在增温条件下高于未增温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8,自引:0,他引:138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可以大量吸收氨、磷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其中一些种类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可以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D)降解;通过抑制低等藻类的生长,控制富营养化的表现形式等。根据不同的生活型特点,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和水体修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漂浮植物为主的塘系统和以挺水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系统等。本文从生态功能发挥的角度探讨了植物对污染物降解的机理,并对以大型水生植物为核心的各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泊生态恢复的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建人工湖水生态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通过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合理选种、水生植物的空间和时间配置以及水生动物食物网的合理构建,使各种群在整体上互补共生,形成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抵抗能力与自我恢复能力的水生态系统。以某新建人工湖为例,基于所提出的方法构建了其水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对人工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杭州西湖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与水生生态修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过去的50年,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耗资数亿,但收效不明显。为了进一步解决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提出需要用生态方法去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学手段,恢复、重建高等水生植物带落,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藻类来修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科学地选择先锋种类组合、消除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合理地控制水位是西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灭多威的环境毒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在土壤和水中的归趋;在作物上的残留;在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天敌和有益节肢动物、高等动物和人以及植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9.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而其中一些种类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 ;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可以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BOD)降解 ;通过抑制低等藻类的生长 ,控制富营养化的表现形式等。根据不同的生活型特点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和水体修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 :以漂浮植物为主的塘系统和以挺水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系统等。本文从生态功能发挥的角度探讨了植物对污染物降解的机理 ,并对以大型水生植物为核心的各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属性及其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演变趋势,利用野外实验研究,在生境改变条件下,适用于不同湿地退化状况的人工辅助恢复技术;在实验监测的基础上,对洪泽湖几种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为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湖泊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及生物量差异,大致可以将湖泊分为水生植物过量生长、水生植物适度生长以及水生植物高度退化、消亡三大类型.对这3种湖泊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拟订了具有针对性的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并提出了湖泊水生植物管理方案实施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措施,对目前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特别是水生植物恢复工程实施后的后续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硝化过程是自然界氨氮污染降解的主要生化机制,氨氧化细菌对于富营养的河流、海洋及土壤环境等自然生境具有重要作用.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很复杂,且在不同研究区的时空上存在很大差异性.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氨氧化细菌得到了研究.目前,中国对氨氧化细菌的研究多集中于污水处理、土壤等方面,采用非培养方法对自然环境中氨氧化细菌的研究较少.首先介绍了氨氧化细菌的发现过程和生理特性,其次论述了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土壤和水生生态环境等自然生境中氨氧化细菌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自然生境中氨氧化细菌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对西湖9个点位的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采集到3门7纲25种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280.3个/m~2,主要类别为水生昆虫、寡毛类、软体动物,优势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和圆田螺(Cipangopaludina)。空间分布上,不同湖区的底栖动物组成存在不同,在主湖区(少年宫、外湖心)底栖动物主要为水生昆虫,摇蚊幼虫为绝对优势种,而湖西区(西里湖、茅家埠、金沙港、乌龟潭、浴鹄湾)底栖动物主要为软体动物。季节变化上,底栖动物密度分布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寡毛类全年采样出现频次较低,作为耐污染种,这表明西湖水环境质量变好。西湖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27,西湖水质为轻污染,其中茅家埠、金沙港和乌龟潭点位H’较高,与所在湖区生长大量沉水植物,生境更加稳定有关。H’与加权营养状态指数(TLI(∑))在对西湖个别点位水质评价结果上存在差异,鉴于西湖底栖动物生境易受外界影响导致群落波动较大,因此认为TLI(∑)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方法对Biostyr曝气生物滤池(BAF)沿程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滤池内不同高度样品中菌群类别、群落组成及不同样品间物种差异及进化关系等;同时测定各高度样品的COD、NH_4~+-N和磷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特性进行了对应性分析。结果表明,Biostyr曝气生物滤池优势菌群主要为拟杆菌、疣微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滤池沿程微生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而群落结构的变化不明显,这是沿程理化条件变化引发微生物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的孳生与生态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摇蚊幼虫(红虫)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出现,成为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又一水处理难题。首先对其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群落中的食物链关系,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摇蚊幼虫大量孳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合理的生物操纵技术,通过鱼类与水生生物间的“下行效应”,以达到恢复生态平衡并控制摇蚊幼虫孳生为目的的生态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摇蚊幼虫(红虫)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出现,成为困扰水厂正常生产运行的又一水处理难题.首先对其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生态群落中的食物链关系,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摇蚊幼虫大量孳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合理的生物操纵技术,通过鱼类与水生生物间的"下行效应",以达到恢复生态平衡并控制摇蚊幼虫孳生为目的的生态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生植物去除水体氮磷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染河流的脱氮除磷效果,实验采用人工配置污水,对大薸、凤眼莲、慈菇、菖蒲、香蒲和水葱这6种水生植物去除氮磷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植物都能较好地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氨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3.71%~97.32%和76.69%~92.47%,对总磷(TP)的去除率为76.69%~92.47%,其中菖蒲对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慈菇对NO3-N的去除率最高,香蒲对TP的去除率最高。6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11.71%~54.57%和17.61%~64.56%。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针对污染物的种类来选择水生植物,也可考虑对水生植物之间进行搭配组合用以修复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18.
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红海滩景观退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红海滩景观由生长在潮间带的天然翅碱篷(Suaeda heteroptera)群落形成,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觅食和繁殖场所.近年来,由于翅碱篷群落大面积萎缩,黑嘴鸥数量急剧减少.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模拟,对潮间带翅碱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和红海滩景观退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潮间带翅碱篷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群落,只生长在特定标高的有周期性潮汐作用的滩涂上,过高或过低均不能生长.潮汐是保证翅碱篷在高盐度潮间带正常生长的重要自然力,可以及时洗脱翅碱篷排出体外的大量盐分,避免盐分结晶形成盐鞘使植物受害死亡.研究发现,潮间带翅碱篷群落退化的原因是由于滩涂因泥沙沉积抬升,潮位降低造成的,而拦海坝的修筑是导致滩涂快速升高的直接原因.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翅碱篷群落是可以人工恢复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东太糊形成的历史和演变情况,分析了该湖泊功能的变化。近十年来,该湖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主要是水产养殖面积成倍增长,水生生物大幅度减少,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湖泊淤积日趋严重。为了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恢复湖泊自然生态平衡,作者从生态的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污染治理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东太湖水污染控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测活性污泥的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Ni2+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系统相比,5mg/L的Ni2+对2,3,5-lriphenylteItrazoliumchloride(TTC.ETS)活性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当Ni2+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到10、20和40mg/L后,其对序批式反应器内活性污泥TTC—E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794-11.14)%、(55.88±13.90)%和(70.97±6.78)%。低浓度Ni2+.能增强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但高于10mg/L的Ni2+则显著抑制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各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最常见的物种相近,物种丰富度和均一性则均有所不同,其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TTC—ETS活性、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Shan—li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Ni2+的胁迫浓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均可有效地表征Ni2+胁迫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