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风 《环境》2003,(6):8-9
近一段时间,围绕非典型肺炎,北方部分地区流传各种传言。有的说非典是天神播撒在人间的“瘟疫”,放爆竹可以驱除“瘟神”,有的说喝绿豆鸡蛋汤可以预防非典。专家指出,这些传言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极其愚昧的封建迷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早在2000多年 前的《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疾病是由某一特定原因造成健康受到损害的一个过程。对于疾病,现代的春法则是指由于人体失去适应环境的正常调节能力,致使与环境间的平衡和统一受到破坏或干扰的结果。 疾病作为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和生态地理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疾病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环境影响致病因素和人体的功能状态,或者影响致病因素与人体接触机会,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类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红阳 《环境》2003,(6):14-14
非典的肆虐,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近期,关于非典的形成,专家认为有可能与动物传播有关。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灾难:公元14世纪,欧亚大陆曾爆发过一场历时  相似文献   

4.
农城 《环境导报》2003,(11):20-21
防疫是今年的热门话题。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怎样才能把疫病拒之门外。对此,专家们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提出了几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环境》2005,(3):60-60
据调查,中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人3,000万,大部分乙肝病人的年龄在20岁到50岁之间,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调查显示,中国6成乙肝患者饱受乙肝之累,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彻底改变。有关专家称,乙肝无法治愈,其治疗目标只能是通过药物来长期抑制病毒,延缓疾病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相似文献   

6.
地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类的健康、疾患与生态地理环境的性质、变化紧密相关。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疾病是由某一特定原因造成健康受到损害的一个过程。现代的看法则是指人体失去适应环境的正常调节能力,致使与环境间的平衡和统一受到破坏或干扰的结果。因此,我们决不能脱  相似文献   

7.
要闻     
国务院安委办部署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发出通知,要求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国务院安委办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提高对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加强对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8.
何军 《沿海环境》2001,(2):17-17
有关专家说,野生动物体内含有各种病毒, 还携带各种寄生虫,吃野生动物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等疾病,这些病因少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一些病如狂犬病目前还是不治之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味成了宾馆、饭店招揽生意的招牌,蛇、鹿肉甚至连蝗虫、甲壳虫等都成了尝鲜人口中的佳肴。然而,这些餐桌上的美味没有经过卫生检疫就进了灶房,染疫的野生动物对人体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据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邹兴淮介绍,野生动物在野外除死于天敌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死于各种疾病,如鹿的结核病患病率就不低,而且,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9.
徐井芳 《环境》2003,(10):28-28
张大伯,是手术后发生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由家属陪同,来到市专科医院求诊。接待他的是位医术高明、工作认真、人们公认的肿瘤专家。可在治疗过程中,这位专家始终神色严峻,口气傲慢,剖析病况的用词又欠婉转。片刻,张大伯便对这位专家产生了一种敬畏和惧怕情绪。尽管张大伯按专家制订的治疗方案用药,但病情却毫无起色,反而每况愈下。专家断定他活不了四个月。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2003,(5):24-24
医院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和病毒,是传播疾病的危险污染源之一。医院污水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环境,还极易造成传染病暴发。据报道,粪便污染也是“非典”传播不可忽略的途径,且“非典”病毒可以在水中存活较长的时间。因此,加强和完善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医院污水的无害化处  相似文献   

11.
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暨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做好今冬明春建设系统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和应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场防治“非典”的攻坚战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了早日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的胜利,我们需要理性面对。天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人类大约500万年的历程中,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从某种角度不妨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疾病、战胜疾病的历史。疾病,尤其是烈性传染病,曾经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正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成熟起来,医学发展起来。不过,“道魔之争”永无止境。人类在同致病微生物作斗争,致病微生物也变幻莫测,以对抗人类。这次引发“非典”的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而且可能像艾滋病毒一样来自动物。冠状病毒本来是…  相似文献   

13.
郭峰 《陕西环境》2003,10(3):49-49
今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极不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基本控制了SARS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次突发的非典疫情中,专家分析发现,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播很大可能是以空气为媒介,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方式进行。这次“非典”病毒肆虐的事实也充分说明,室内生物性污染不可轻视!目前造成城市写字楼和家庭室内的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霉菌和螨虫等,有的如军团菌、霉菌性肺炎也可伤害人的性命。我们把室内环境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化学的,主要来自装修、家…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一家保健杂志目前刊发文章称,家居室内的空气污染比起外面街头的空气可能脏到多达十倍。在家关起门窗,并不见得就可远离那些可能引发呼吸道问题或让人容易感染疾病的有毒气体或化学蒸发物。由于人一生约有60~7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室内污染就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已引起环境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5.
侯少龙 《陕西环境》2001,8(3):41-42
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许多现象和数据表明,传染性疾病同环境污染有一定相关性。1 传染性疾病的新态势1.1 新的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70年代澳大利亚著名病毒学家伯内特曾预言:人类将在20世纪末最终消灭传染性疾病,然而事态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原有的传染性疾病非但未被消灭,反而又冒出了许多新的传染性疾病,如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O139霍乱、O157感冒、疯牛病、怖漏厉噬肉菌感染、沙拉热、汉塔病、军团病、莱姆病等,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例如爱滋病,最初只流行于欧美地区一些特定的人群,现在已经在…  相似文献   

16.
阿碧 《环境》2003,(7):38-38
现在有些地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一窝蜂。前些时间听说宠物可能传播非典病毒,不少地方开始屠狗宰猫,在大众和媒体的一片反对声中,这个盲目的行动总算告一段落。最近,日本科学家又提出鸟类可能是非典病毒的源头,我不禁为这些无辜的鸟儿们开始担心了,它们也会成为非典的牺牲品吗?  相似文献   

17.
从表面上看,非典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从更深层次来看,非典不仅给中国的旅游业,也给世界各国的旅游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旅游业对突发危机的“免疫力”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话题。6月中旬,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旅游危机管理部长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与会者呼吁各国加强危机管理,提高旅游业对抗危机影响的“免疫力”。如此看来,非典固然是坏事,但若以抗击非典为契机,使人们与一切不文明的陋习告别,同时提高旅游产业规避风险和危机的意识,反倒可以促进旅游业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8.
贺玫 《福建环境》1997,14(4):16-16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地球化学化学性疾病之一,我省主要的地方病之一。清江梯级开发对区域微量元素的组成、分布、储量和交换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健 《陕西环境》2003,10(3):46-46
“非典”时期人们特别关注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尤其是环境卫生。“非典”的确是坏事,但“非典”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我们面对“非典”只认识到要保护好我们生存的小环境,而没有认识到要从源头上控制“非典”,那则是最可悲的事。实际上,环境卫生不等于环境保护,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依生存的大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非典”。保护小环境固然很重要,尤其是在人们对“非典”的认识尚不清楚且尚无较好的应对措施的情况下,保护好小环境能有效的切断“非典”的传染链,阻止“非典”传播,这无疑是较好的预防“非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赤峰市几年来的大气污染变化以及呼吸道疾病患病率的统计,从室内、处等诸 方面探讨了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