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印度所发生的交通伤亡事故中,大约有20%与两轮摩托车驾驶者有关。因此,两轮摩托车驾驶员的头部保护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叙述了在德里市所做的关于摩托头盔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并详细介绍了一种更舒适的摩托头盔的设计细节,这份调查报告的结果对于研究与开发接受性更广泛、通风系统更理想、安全性能更好的新型头盔具  相似文献   

2.
隔声屏障声衰减理论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屏障作为降低交通噪声的一种重要手段,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在地面交通线两侧建立专门屏障构造物来减少交通工具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与影响,是当前控制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隔声屏障的声衰减理论与计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声屏障作为降低交通噪声一种重要手段,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在地面交通线两侧建立专门的屏障构造造物来减少交通工具进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与影响,是当前控制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隔声屏障的声衰减理论与计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状况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地铁还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因其具备低能耗、少污染等特点,被人们誉为"绿色交通",是解决"城市病"的一把金钥匙。但是,地铁在给人  相似文献   

5.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铁路交通建设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开启了台湾现代化之路。从1 908年西部纵贯铁路全线通车、1912年第一部汽车来台、2007年台湾高铁通车,把台湾南北的距离缩短了,也让台湾民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铁路在台湾的发展非常早,清代刘铭传时期修建基隆至新竹的铁路;日治时期1899年开始兴建西部纵贯铁路,  相似文献   

6.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原则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方全  邹积强 《安全》2018,39(5):58-60
开放式大学校园建设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本文从管理制度、道路现状、交通标识、交通工具、安全意识等多角度调研分析了高校校园交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要遵循"合法化、人性化、规范化、服务化、教育化、规律化"等"六化"原则,构建新型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优化道路设计,提高师生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实现校园交通安全、畅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伦敦到底是国际大都市,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火车、地铁、巳士任你选择,但是由于伦敦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即便在伦敦住了很多日子,也很难摸清错综复杂的伦敦交通的脉络,不过伦敦交通的特点在你一踏进伦敦就可以感觉到,那就是——方便。 伦敦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最多,伦敦到底有多少路巴士就是一般伦敦人也说不清。最常见的巴士是双层红色巴士,其次  相似文献   

8.
安全保障和谐交通在中国,汽车正在逐渐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种快速的机动化还在继续。比如,2009和2010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而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车祸每年可能造成数以百万计人员伤亡,其中大约1门0是儿童(0~1 5岁)。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石晶 《安全》2014,35(7):43-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来的公共汽车和轨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要,出租车这一行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英国马路将很快出现革命性的设计 ,路面将改用太阳能“猫眼石” ,道路上再不会见到故障车辆交通 ;而路旁更有电子交通咨询仪器提示交通情况 ,或告诉乘客搭乘何种交通工具可最快到达目的地。英国路政处表示 ,比目前“猫眼石”发光能力强 10倍的太阳能“猫眼石” ,将会广泛地铺设在偏僻地区和街灯不足的马路上。试验结果显示 ,这项设施可大大减少交通意外。政府又计划在主要的公路上 ,长期停泊一辆待命救援汽车 ,以便在短时间内将故障车修理好或拖走 ,避免它们阻塞交通 ;并在没有救援服务的路上 ,设置连接修车公司的紧急电话 ,以方便求助。路…  相似文献   

11.
秋高气爽的十月前后,在兴化大地的海岛山区,守着故土的莆仙人,一位70多岁的老渔民激动地说: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大客车能上海岛,而今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客车呀!莆田依山傍海,近年来乡村道路发展迅速。但由于正常运力跟不上农村交通的发展需求,当平原上车水马龙的时候,山区和海岛还在使用最简单的、危险系数较高的交通工具。许多没有驾驶证的农民搞起了客运,一时间各条乡道、村道上非法载客营运泛滥成风。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地铁单日客运量达上千万人次,2020年运营里程将超1 000 km,其消防安全举足轻重。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采取了"入企式"消防网格管理、地上地下"一体化"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地铁消防安全。地铁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和城市规模最好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城市客运交通的"大动脉"和"生命线"。然而,地铁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其  相似文献   

13.
军事上历来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说法,在和平建设与当今的“商战”中,也都证明了这个道理:强人永远是胜者。但在道路交通中是个例外。道路交通是一种强与弱、人与钢铁、钢铁与钢铁之间如何相处的社会行为。所有的交通行为,说白了是人与人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大汽车、小汽车等交通参与者都奉行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马路上演着“抢”还是“让”的“悲喜剧”。就各种交通工具而言,既是“强者”又是“弱者”,这要看对方的“实力”。惟独人是例外,虽然人能驾驶车辆逞强,但离开车,人将无一“优势”,因为人与其他…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伊始,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发起为期三年的全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旨在倡导传播文明交通理念,创造城乡安全顺畅的文明交通秩序。这个计划的内容十分简单明了,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容,相信每一个识字的公民,都能看得明白,也都能做到!就说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吧,不就是要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按序通行,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行人与机动车各行其道,过街遵守交通信号,这都是交通法规中最基本的东西,简单吧。  相似文献   

15.
正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交通系统被比作是城市的循环系统,但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我国大中小城市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交通问题:交通拥堵、乱停乱闯、运输效率低下、交通秩序差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交通现状加上前期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技术落后导致各公安、交警部门投入的警力和工作量不断增加。于是智能交通系统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应运而生,如城市道路智能交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西安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逐渐开始关注日益增加的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西安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强交通空气污染监测和评估,在交通干线旁建设路边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通过分析交通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交通空气路边监测站的建设思路和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也由2006年的66万余辆,增长至2014年的超过200万辆。国内外都做过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的交通工具必将成为公共交通的首选。虽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明显升温,真正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仅仅十几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到2013年底,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数已经达到577公里,高居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交通方式的变更,以地铁为主流形式的交通出行方式正在取代着传统的交通工具,占据人们生活的重要位置。地铁以其快速、便捷、四通八达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时,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兴起了修建地铁站的热潮,进行人性化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以现在的七大人性化设计策略为基础,结合了几大城市的地铁设计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分析,为广大的地铁设计模式提供  相似文献   

19.
<正>一、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现状从2008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至2010年凝缩为"智慧的城市"这个蓝图起,国内外大中小城市的建设规划都朝着智慧城市的这个方向进行演变。提及智慧城市,虽然现阶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一,城市建设内容层次不齐,但最终的建设无外乎都与"衣、食、住、行、游、娱、购、医、学和公共服务"等基本生活要素息息相关。其中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建筑等部分更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状况最为直观的展示便是智慧交通在当今社会所体  相似文献   

20.
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都已经摒弃有轨电车的时候,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城市规划者依然保留了这种近似于保守,但依然十分有效的交通工具。当地朋友告诉我,如果没有电车,在墨尔本简直难以想象!作为安全、方便、快捷出行的交通工具,电车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在墨尔本居住一段时间后,感悟到了墨尔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电车情结”。确实,在墨尔本居住时间越长,这种感受也就越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