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当一个人一走出家门,他可能就身处致癌物的包围之中。"这可不是危言耸听——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外宣布,确定室外空气污染为新的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归为一类,属于一级致癌物。定级污染空气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1)用耳机。用耳机虽不能直接"消灭"辐射,但能将人体和辐射源隔离开。手机距离头部越远,大脑受到的辐射影响就越小;距离手机天线越远,身体接受的辐射量就越低。(2)发短信比打电话辐射小。短信交流可大大减少头部和身体所接触的手机辐射。(3)打电话常换手。长时间打手机时,最好左右手经常交替。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君正物流有限公司(简称君正物流)自2014年以来,在化工品船舶、石化仓储、物流车队等单位中持续推进"STOP"(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应用,并通过微信小程序,将"STOP"卡由传统的纸质卡片转换为手机端的电子版,提高了员工使用的热情,"输入"与"输出"效率激增,同时随着"STOP"应用成熟度的上升,其辐射影响力更是日  相似文献   

4.
粉尘(这里是指生产性粉尘),哪些可以致癌,哪些可以促癌或间接的致癌,是近些年来不断研究的课题,有些粉尘致癌性已经公认,有些粉尘致癌已经被否定,有的粉尘介于这两者之间,现仅就上述问题作一简述。1 致癌的粉尘 早期的研究对粉尘致癌并没有明确,因为“癌症”一词的出现晚于尘肺病(早期称矽肺)。在国内,粉尘致尘肺病早已成为公认  相似文献   

5.
日前英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使用像耳机这样的天线设备打手机将造成比平常使用手机多三倍的辐射。像耳机天线这样的设备是不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保护,防止一些由于辐射造成的疾病发生的,反而将导致生成比平常使用手机多三倍的辐射进入人体内。如果你正为打手机造成的辐射而担心,你就不能依赖耳机这样的天线设备来减少辐射耳机连手机辐射多三倍  相似文献   

6.
读者信箱     
<正>(上期答案)最近,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一项来自法国的最新研究,其结果显示频繁使用手机(通话时间896小时、通话次数18 360次)与脑部肿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的发病存在正相关,这一结果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机安全性的忧虑。"手机导致脑肿瘤"的说法流传已久,在这方面目前的研究事实究竟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是致癌的重要原因。据报导,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有关,其中以化学因素致癌为主,现分别简述如下。物理因素以受到电辐射最为重要,例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的X射线。对全国2.6万余名医用诊断X射线人员癌症发病情况的调查,发现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均高于不接触X射线医务人员。国内去年报道了2名在X射线下从事整骨复位人员,工龄分别为15年17年,发生慢性皮炎并诱发癌变。  相似文献   

8.
对于已知能使人们致癌的物质和环境,即使不是工业发达国家,也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其彻底的程度虽随国家而异,但预防的原则不外乎为:①禁止和限制某些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口;②利用代替物质;③控制接触有害物质;④开展有关癌症危险性的教育;⑤为癌症的早期治疗采取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9.
驾驶中使用手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为揭示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理论机制,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结合近10 a来相关研究,综述了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驾驶分心问题,主要包括:驾驶员分心的定义及其分类;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如反应时(RT)、行车速度、路线保持和跟车距离;手机使用对驾驶员分心影响的理论机制,如信息加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表明,使用手机会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延长15%~40%,驾驶路线发生明显偏移,对于行车速度减缓和跟车距离延长的假设需结合驾驶员主客观数据进行比较做进一步验证;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TPB能够对使用手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但对该理论中基于信念测量的研究还很少;除手机操作任务,影响驾驶员分心的其他操作任务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类随着家电用品的普及而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却也使得周围环境中充满了各种电磁波。有专家说,电磁波可以增强免疫力及增进人脑敏锐性,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可致癌。在众说纷纭中,我们该相信谁呢? 岛内外支持电磁波有害人体的研究报告如台湾大学公术学院的研究显示:汐止地区儿童血癌的发生率是其他地区的2.5倍,可能和电力设备有关;新光医院于前不久曾发表电磁波会伤肝、肾及卵巢。去年六月份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对电磁波的生物效应经过了十天的讨论后,以二十九比九票支持电磁波可能致癌的结论。因此提醒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鉴于开车玩手机族成为马路新杀手,日前,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在修改"危险驾驶罪"时,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建议将"开车玩手机"纳入危险驾驶罪。沈金强认为,若将此类行为入刑,相信会降低驾驶风险。记者走访发现,虽然白领普遍认同"盲驾"是马路杀手,且几乎所有的受访司机都坦白在驾车过程中会有看手机的习惯,但不少经常使用打车软件"揾食"的司机大佬可要纠结起来了:打车软件怎么算?雨夜遇"盲驾",白领只能拍照劝止有研究表明,在驾驶中玩弄手机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和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因不恰当场合使用手机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控生产中员工因使用手机而导致不安全行为,需研究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状、程度及影响因子。通过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对某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员工手机使用现状、动机,探讨了手机使用特点,并分析了手机使用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现象很普遍;手机使用与手机类型、年龄的关系显著;与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关系不显著;使用手机的动机强度依次为接打电话、看时间、接发信息、娱乐、工作交流;管理者与员工就工作期间使用手机的安全性在认识上有一定差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强于员工。在车间适当位置增加时钟、安插禁止使用手机的安全警示牌、加强安全教育等措施对抑制员工使用手机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下期问题     
<正>最近,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一项来自法国的最新研究,其结果显示频繁使用手机与脑部肿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的发病存在正相关,这一结果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机安全性的购忧物虑签。"单手小机票导含有致双脑酚肿A瘤吗"?的对人说的法健流康传有已危久害,吗在?这方面目前的研究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14.
避免使用辐射污染超标食物: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专家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各个国家都有相关的标准,比如日本对"碘-131"的规定是,饮用水每千克不能超过300Bq,婴儿饮用水不能超过100Bq,牛奶也是300Bq,蔬菜每千克为2000Bq.  相似文献   

15.
随着手机应用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工具了.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担心手机自身发出的辐射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本文集中讨论了一些相对而言较为危险的方面,比如手机设备的射频辐射以及这种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威胁等.  相似文献   

16.
环球浏览器     
<正>"天然农药"治脑疾?吃蔬果为何能促进健康?许多人会说,因为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都和细胞遭自由基破坏有关,这些食物含有抗氧化剂,能中和自由基。但美国大脑疾病专家马克·迈特森研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和E)功效时,并未观察到它们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关于蔬果有益健康的原因,他认为可能和植物亿万年演化出的对抗病虫害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植物无法逃离掠食者,便发展出一套精致的化学防御方  相似文献   

17.
为及时发现城市公共场所人群异常聚集区域,有必要构建突发事件热点区域预测模型。统计分析城市移动基站手机接入量和手机移动轨迹数据,建立人群聚集量阈值计算模型,并利用马尔科夫链构建人群密度预测模型,进而建立突发事件热点区域预测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某市庆祝"五一"职工大型文体比赛开、闭幕式期间的人群聚集热点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手机聚集与人群聚集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依据手机的聚集量能估算出人群的聚集规模;使用马尔科夫链能预测不同区域间的人群转移量和人群聚集密度;用该模型能预测人群可能异常聚集的热点区域,预测精度为92.1%。  相似文献   

18.
癌症,这一人类尚未完全攻克的疾病,至今仍吞噬着许多人的生命,使我们谈"癌"色变。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诱发癌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并非所有原因都为人所熟知。但有些诱因医生们非常了解,比如营养不良。日常饮食对健康至关重要,专家们指出,只要平时有意识地摄入一些"抗癌"食品,我们患  相似文献   

19.
职业与癌瘤     
“谈癌色变”,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征服癌症是人类的夙愿。 据目前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癌症病例将近一千万,癌症发病率为1—3‰。癌症的死亡人数,约占世界人口每年疾病死亡总数的20%左右,而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那么癌症日渐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防癌,人们不断的在探查癌症的根源。据研究,有20%的癌症有内在因素,而绝大多数癌症为环境致癌因素引起。有人推测,人类癌症由病毒引起的不足 5%,放射线引起的约 5%,而 90%由化学物质引起。 在寻找癌症根源的历史长河中,职业与癌症的关系早在1775年首先由英国医生波特提出,他发现扫烟囱童…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行人过街时使用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基于策略性反应-延迟理论(SRD),从社会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2个角度建立行人过街时使用手机的道路通行延迟效应(RTD)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测,采用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探寻不同手机使用方式所造成的延迟率。结果表明,同年龄段的男性使用手机过街的延迟率要高于女性,接打电话时的延迟率高于浏览手机时的延迟率,平均一次手机界面与路况观察的任务切换会造成0.34 s的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