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乌鲁木齐是绿洲城市,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自然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原因,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是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评价的结果来看,2001-2006年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程度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  魏忠庆 《生态环境》2006,15(1):198-201
在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层由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部分组成,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同时,针对本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全面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城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绿化评价系统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衡量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和指导城市规划,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绿化评价体系。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现有的4种国家级城市绿化评价体系: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并从易得性、可比性、简易性、客观性等4个方面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了分析。4种绿化...  相似文献   

4.
近50多年来南宁市气候变化总趋势在逐渐变暖,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明显,增幅加大.对气候变暖明显的近20 a,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南宁市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南宁市的总体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引起的旱涝灾害日趋分布不均,资源环境压力不断恶化,而人文响应指标趋于稳定平缓的阶段,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给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热环境状况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口、经济、产业、建筑等为代表的的社会因素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之一,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以Landsat-8 TIRS为数据源,以深圳市罗湖区为研究区,研究微观尺度多种社会因素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热环境的成因。首先,通过计算热岛强度与热岛比例指数分析罗湖区热环境空间分布;然后,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微观街区尺度建设用地比率、绿地比率、毛容积率、人口密度等自然、社会因素与城市热环境的相关性;最后,基于统计直方图分析具有不同人文功能属性建设用地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罗湖全区的生态用地比例较高,热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然而由于生态用地分布极不均匀,建成区内的部分区域热岛比例指数较高,城市热岛效应较严重;在微观街区尺度,4种指标与热岛比例指数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绿地覆盖率(-0.91)、毛容积率(0.76)、人口密度(0.67)、建设用地比率(0.64);对7种具有人文功能属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工业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也对城市热环境管理和城市热岛效应减缓措施的提出与施行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陕西省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频繁的人类活动和机械设备过度使用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对社会和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生态人文、廉政经济以及生态工业4个方面选取一级指标,具体细化为11个二级指标与21个三级指标,以此构建陕西省生态环...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定了河流健康的概念,基于对国外河流健康表征指标的剖析,尝试从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参数以及河流生物5方面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初步提出由5个1级指标、17个2级指标架构的城市河流健康评价体系.通过国际调研、标准对照、专家咨询等方法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基于简明的评价模型将河流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和病态5个等级.以上海中心城区某河流为例,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城市系统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无锡市2000-2007年城市经济-自然生态-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DEA模型,以综合评价无锡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揭示不同年份投入产出的效率差异,同时分别对环境投入和生态消耗这2个投入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相对于环保投入而言,无锡市生态投入效率较高,环保资金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来说无锡市可持续发展轨迹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还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效率和资金的合理配置,持续推进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其生态脆弱性研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生态脆弱性历史遗留问题与城市自然状况、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评价方法、规避措施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评价方法以及不同视角下规避措施的差异,对生态脆弱性内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复杂性和研究方法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总体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城市自身结构具有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对比性概念;选取评价指标和方法时应注重城市发展等相关指标及生态脆弱程度的测算。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界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时空范围的扩展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环境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电动汽车在行驶阶段不直接排放温室气体,但是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以11个不同的车载锂离子电池组作为研究对象,将环境特性指标引入动力电池组的综合环境评价领域.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总结出包含足迹家族类指标、资源耗竭类指标和毒性损害类指标的评价体系.采取灰色关联和熵权组合赋权法计算权重.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不同成分在生产阶段的综合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综合环境评价中的足迹家族指标,FeS2SS电池组在碳足迹和生态足迹的环境潜值最小;对于资源耗竭指标,FeS2SS在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和光化学氧化方面的环境潜值最小,而在非生物性耗竭和臭氧层损耗方面的潜值也较小;对于毒性损害指标,FeS2SS在人类非致癌毒性和生态毒性方面的潜值最小,其人类致癌毒性仅高于Li-S电池.对于环境特性指标,FeS2SS电池组得分最高,表明其在生产阶段更为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11.
气象条件作为影响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质量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关系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不一样的气候特征,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关城市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方法。基于生态气象学理论,分别从城市气候环境、与气候相关的陆表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城市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5个方面选择不同的要素和指标开展了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初步研究,并以北京为例,利用2018年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大气成分观测资料、2002—2018年MODIS卫星资料、Landsat及环境一号卫星资料,开展了2018年北京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监测评估显示,(1)2018年北京城市“热岛”和“干岛”气候特征明显,并在北京二环与五环之间存在一个“冂”形风速低值区。(2)2018年北京陆表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其中植被覆盖度达61.6%,创2002年以来新高,气象条件贡献率达50%,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的面积比例达93.2%;中心城区陆表温度为2011年以来最低值;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气溶胶光学厚度、霾日数、大气静稳指数分别较过去4年平均值下降14%、31%和8%,大气扩散条件偏好,对霾日减少贡献率达21%,外地污染传输对PM2.5贡献达到53%;城市生态冷源较2013年明显增加,城市“热岛”得到缓解。(3)历史罕见的夏季高温闷热、冬季阶段低温、极端强降水以及持续无降水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给城市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综合评估表明2018年北京气象条件总体利于陆表生态环境改善,有利的气候条件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城市生态质量仍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城市热岛、低风速以及外来大气污染输送等风险。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生态环境》2002,11(2):206-209
城市土壤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正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土壤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强烈,许多性质不同于自然土壤。文章就城市土壤形态、物理、化学、生物和污染特性作了详细综述,并提出了城市土壤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津河水系的修复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天津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背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探讨了津河水系的修复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以及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近郊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作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环境资源之一,园林绿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研究区降尘大、SO_2浓度高以及生产生活耗氧量大等主要环境问题,以满足城市居民环境质量基本要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决策变量与约束条件的设定,建立起北京城近郊区园林绿地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应用Lingo 8.0软件对规划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规划期(2020年)不同种类园林绿地面积分配较基期(2000年)更为合理,强调通过乔灌草相结合提高园林绿地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为北京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文章将模糊聚类与层次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宣州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综合指数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的缺点,较好地反映了环境质量分级界限的模糊性,并且较好地解决了权值分配问题,使评价结论更合理,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为的开发利用活动和局地的生物物理条件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景观格局。城市发展改变了自然的生物栖息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以及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改变最终又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景观格局和和重要生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研究发现,在大尺度上,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城市发展对区域物流、能流影响的有效指标;在小尺度上,城市物流、能流过程和城市内部的景观结构、格局有很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显著的改变了自然的栖息地及生物生长过程,本地植被种类减少,外来种增加,外来种的数量和人口数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城市动物群落主要由一些小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组成,其中,鸟类是研究城市化过程的有效指示物种。城市生态系统特有的景观格局及生态等过程显著的改了局部区域的微气候和水文过程,城市气温增加,风速降低,云、雾量增加,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加大,污染负荷增强等。因此,控制人类活动,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格局-过程之间的影响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定量研究较少。因此,结合传统的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深入分析城市格局-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价值评估及规划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价值评估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相应的规划方法引导城市生态化建设和品质提升。文章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界定,以及对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提出对规划建设的启示:积极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建立适应中国本土的动态评估模型能够理性的指导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同时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价值评估能够科学制定城市生态调控政策和正确引导公共参与城市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分析新的影响因素,提高适应市场经济新时期的编制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干旱地区的城市亦被称为绿洲。从其发生与生境状况分析,注意到近期城市的扩展已脱离绿洲型的发展轨道,而与全球城市模式类同,亦具城市化的共有弊病。又因所处区位受到荒漠气候的强烈影响,较其它地带的城市,其生境更加恶劣。干旱区居民长期凭借绿洲生境而生息劳动,早期出现的城市亦脱胎于绿洲。目前仍沿用绿洲以称城市,但与绿洲的生境相比较已面目全非,实质是以现代设施在荒漠中建立的水泥荒漠。目前全球范围正展开以改善城市生境为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位处干旱区的城市应从其所在区位出发,以绿洲化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切实改善居民生存环境质量。应仿照绿洲,在外围营造阻隔荒漠气候侵袭的防护林,在市区通过营造片林与行道树,形成类似条田林网格局,以一定植被规模重构绿洲化城市,形成绿洲生境以改善城市居民生存条件,回归干旱区居民世世代代依存的绿洲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