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使用太原地区历史气候资料讨论了太原市大气污染物向外输送的规律.通过对飞机航测、地面监测和低空同步气象观测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太原市大气污染物向太原盆地中、南部的输送通道和SO2向气溶胶转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汽车尾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介绍了汽车尾气主要污染成分及危害,提出了汽车尾气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污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的原因,通过在广州市北京路和下九路,以及周围交通街道模拟行人行走方式的采样和分析,得出在广州市商业步行街及其周围交通街道空气中,除了含有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PM10、和CO等,芳香烃类等化合物的浓度水平也普遍较高,特别是苯和甲苯。另外,周围交通街道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质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室内装修污染与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居室内装修带来的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控制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江苏省秸秆焚烧污染及防治现状,对2001年-2011年江苏省秸秆焚烧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继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管理考核办法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注重疏通资源出路,突出产业化带动,注重激发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在当前多途径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努力加强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污染趋势分析,提出了金昌市环境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是造成金昌市TSP污染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金昌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提出了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为TSP,阐明了沙尘暴是导致环境空气中TSP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控制沙尘暴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年中山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韩国气象厅天气图资料和WRF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中山市全年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易于造成大气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条件。结果表明:2013年中山市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首要污染物类型为PM2.5和O3,全年共发生12次持续污染事件;当中山市位于我国大陆冷高压底部(冷锋前部)副热带高压脊线北部或台风外围地区时有利于污染发生;中山市的弱(风速1~2 m/s)偏北风或偏东风、合适的相对湿度(40%~60%)和温度(秋季20~25℃,冬季10~15℃)均可能造成秋冬季的大气污染,而高温(大于30℃)是造成夏季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1月PM2.5重污染期间的WRF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PM2.5污染是小风(风速小于2 m/s)、地面增暖(增温2℃)、增湿(增湿5%以上)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大风(风速大于4 m/s)的强扩散作用对PM2.5的清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家具商场内甲醛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测调查了北京市4个家具商场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各家具商场的室内空气中均存在不同和蔼的甲醛污染,工作人员健康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空气中甲醛浓度与人体健康受损害程度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新车内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轿车逐步普及,车内空气质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车内毒性较大的醛酮类物质更是受到普遍关注。选取了8种类型共93辆新车,在静止并且密闭条件下,对其内部环境的醛酮类物质的浓度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新车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醛酮类物质污染,总醛酮质量浓度为0.09~0.31mg/m3,平均质量浓度0.16mg/m3,其中甲醛为最高组分,其次为丙酮、正丁醛、乙醛,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0.04、0.02、0.0003mg/m3。8类新车有7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甲醛超标,超标率为21%~50%,只有豪华车不超标。还对甲醛进行了癌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值超过安全限值,存在癌症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的\"六步法\"流程,并对2015年空气质量等级和首要污染物预报准确率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24 h等级预报准确率1月最高2月最低,平均准确率为87.6%;出现的首要污染物种类包括PM2.5,PM10,O3-8 h和NO2,预报准确率9月最高3月最低,平均准确率为72.7%。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5年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4季),应用CMAQv4.7.1和CMAQv5.1模式模拟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对比了NO2、SO2、O3、PM2.54个常规污染物的模拟结果,表明CMAQv5.1对NO2、SO2和PM2.5的模拟效果优于CMAQv4.7.1,而CMAQv4.7.1的O3模拟效果优于CMAQv5.1;CMAQv5.1的NO2模拟值更接近地面观测值,比起不同版本的化学机制对NO2模拟效果的影响,NO2的模拟偏差受排放高估的影响更大;2个版本SO2的模拟值差距较小,且都与地面观测值之间差异较小;CMAQv5.1 PM2.5的模拟值比CMAQv4.7.1更接近观测值,气溶胶模块机制的更新(例如新增细分的PM2.5模式物种和部分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改进等)对PM2.5模拟效果的改善显著;CMAQv5.1的O3模拟值比CMAQv4.7.1高,CMAQv5.1的O3模拟值在O3观测值的高值时段更接近观测值,而CMAQv4.7.1的O3模拟值在低值时段更接近观测值,CMAQv5.1在日最大8小时平均(MDA8)O3观测浓度超标日的O3模拟效果相比CMAQv4.7.1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非超标日模拟效果变差,CMAQv5.1的O3模拟效果总体相比CMAQv4.7.1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提出,未来针对低值时段和低值区域的O3模拟机制的改进将进一步提升O3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隐患。因此,选取长三角地区10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2017—2022年6种重金属(铜、锌、铅、砷、汞、镉)的总体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开展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低。砷、铜、锌在河流型水源地中的浓度水平均高于湖库型水源地,而镉、汞、铅在湖库型水源地则相对更高,水源地重金属浓度水平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砷、汞的生态风险较低,锌、铅、镉处于中低风险水平,铜主要处于中风险水平,但是每年均有部分水源地出现高风险。铜、锌、铅、汞、镉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健康风险,但是砷可能产生潜在的非致癌风险。砷、铅的致癌风险指数为10-6~10-4,可能具有潜在致癌风险。镉与污水排放有一定的相关性,砷的来源可能主要与自然地质等因素有关。综上,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铜、砷、铅。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开发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联动系统.系统由区域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联动等4个子系统构成,采用自动质量控制检查、多模式集合预报、秸秆焚烧火点判定、预警联动机制研究、GIS自动化处理和表达等关键技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实时监控和预测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发布了5次大气...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地区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国内外空气质量发布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的内容与形式,并以此为指导优化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创立了网络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发布数据的自动化审核方法与工作流程,开发了区域空气质量空间分析优化算法与集成展示技术,设计、研制了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平台,并创新了实况发布体系运行管理机制,顺利实现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同时对我国空气质量信息发布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14年起,上海市围绕城市及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重污染预警需求,搭建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了模式参数化方案比选、排放清单耦合处理、大气化学资料同化、大数据集合订正等关键技术,集合模式PM2. 5和O3小时浓度偏差为-10%~10%,提升了区域PM2. 5和O3浓度模拟效果。该系统实现了污染在线源解析和多排放情景模拟等功能的业务应用,应用于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保障中,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业务预报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了业务产品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三角典型城市公交车细颗粒物排放特征,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上海、杭州和苏州三大城市的8辆典型城市公交车开展实际道路细颗粒物排放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典型城市车辆的实际道路平均车速为22.7 km/h,怠速比例为20.4%,加减速比例为54.5%;在稳态行驶工况下,随车速增大,公交车颗粒物质量及数量排放呈逐渐增大趋势;在20 km/h车速范围内,上海国III、国IV和苏州国III公交车颗粒数浓度呈双峰粒径分布,其他公交车均为单峰分布;随比功率的增大,公交车颗粒质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国IV公交车颗粒数量呈先下降再增大趋势,国III公交车颗粒数量呈上升趋势;公交车颗粒质量综合排放因子为0.8~189 mg/km,颗粒数量综合排放因子为6.2×1012~9.6×1014#/km。  相似文献   

18.
根据长三角空气质量区域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分区文字预报和落区图预报两种方式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预报准确性评估方法。分区文字预报根据设定的预报准确性判定方法计算预报评分,落区图预报按区域内预报准确城市占比进行准确率统计。分区文字预报结果显示,2017年长三角区域的预报准确天数占比为62. 2%,预报评分为70. 2,区域预报评估效果良好。落区图预报评估结果显示,预报级别偏差具有地域性差异,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江西中北部预报等级偏高,长三角中南部沿海城市预报等级偏低。该套评估方法可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偏差成因分析提供依据,为区域预报工作的改进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中东部地区2014-2019年秋、冬季(11月—次年2月)、暖季(4-10月)的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监测数据,运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T-mode PCA)对长三角及周边地区2014-2019年925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进行大样本客观分型,总结了有利于和不利于长三角地区PM2.5和O3污染发生的大气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7类大气环流类型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并进一步识别出PM2.5污染和O3污染易发的大气环流型.其中,秋、冬季PM2.5污染易发的环流型是冷锋相关(AW_CT2)和出海高压(AW_CT3和AW_CT5)相关,前者可能与上风向PM2.5污染输送相关,后者则可能以局地累积和转化过程为主.副高控制(Spring_CT1和Summer_CT1)和均压场(Summer_CT3和Autumn_CT2)环流型则有利于促发暖季O3污染;在Spring_CT1、Summer_CT1、Summer_CT3和Autumn_CT2环流型下,长三角5个重点城市O3超标率和ρ(O3-8h)水平高于同季节的其他环流类型,但气象和化学影响机制可能有所差异.此外,副高控制和均压场环流型也易导致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出现暖季PM2.5和O3双高污染.  相似文献   

20.
应用开放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OP-FTIR)对华东地区某化工区周边空气特征污染进行了180 d连续在线监测,建立了污染特征分析、预警评估和污染溯源等体系化监测应用方法,匹配形成了近10项日常数据监控指标的质保质控体系和基于最小二乘法人机结合的谱图解析和数据生成体系,数据误差控制在20%以内。结果表明,通过180 d外场稳定监测,实现了超过40种区域特征污染因子库的建立和实时监控,掌握了乙烯和甲醇等10余种特征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和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