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晖 《防灾博览》2003,(4):30-30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剖析阪神大地震,摆在日本人面前的最大教训是,直下型巨大地震的破坏力与核武器的破坏力是等同的。稍加思索,结论的得出是显而易见的,能在一瞬间死亡5000余人以上的战争,只有核战争才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例如,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空袭,据推测日本国民死亡10万余人,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相比,其残酷性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东京大空袭是在两个半小时内,投下1650吨燃烧弹造成的结果。从此意义上来说,毫无疑问阪神大震灾的破坏力等同于核战争。 核战争与巨大地震有着这样的共同点:几乎都没有预告;可以直接袭击市民生活,而且所有震害防御技术,在难以想象的破坏力面前,其损失巨大仍然难以估量。 如何应变?危机管理是美国人想出来的,设置了以联邦紧  相似文献   

2.
江南 《防灾博览》2011,(1):51-53
意外发现“死亡之声” 20世纪50年代末,冷战正酣。出生于俄罗斯的机器人发明家加夫雷奥,一天接到了法国国防部的密令:火速研发能打核战争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3.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修正 《灾害学》1999,14(4):85-89
对灾害研究中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 灾害学是最重要的自然社会科学; 人文灾害比自然灾害更具毁灭性; 研究人文灾害中的公路交通事故、核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底,印度洋的一次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这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但人类自身研制的核武器,若不加以控制,同样会给人类带来恐怖的灾难。最近数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对核爆炸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分析后,描绘出了大规模核战争将使地球出现“核冬天”的可怕景象。这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规模的核爆  相似文献   

5.
分析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冷战时期以应对核战争为目标的政府不间断运行特征;介绍"9·11"以后以应对巨灾为核心的政府不间断运行的新特征以及美国联邦政府COOP计划流程;最后从划分关键职能、建立人才储备、规划合适的备用工作场所、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注重保存重要记录以及建立COOP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5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巨灾应急管理的启示,这对于推动和发展我国巨灾情景下的政府不间断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3.襁褓中的婴儿——国家地震局 (接上期) 1970年元月5日,云南通海、峨山一带发生7.7级大地震.灾情惨重,上万人遇难.但当时全国工农商学兵都被卷入“革命洪流”中,震情并未引起多大关注.“造反有理!”压倒一切.外交部请示周总理如何对外介绍云南省发生的地震情况,总理在其《电话摘报》上批示:拟告新华社发一简短消息,报道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一次7级地震,以便回答各方好意的询问.  相似文献   

7.
根据断层形变剖面资料分析泾阳口镇-关山断裂活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泾阳地震台1986~2005年跨口镇一关山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指出形变剖面各点的运动特征:1995年前泾阳台N1A测线资料基本上呈线性变化,1995~1997年该测线形变资料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异常,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发生4.8级地震,靠近断层的点位发生了阶跃式变化,之后各点位运动渐趋于平缓.其后结合断层位错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分析得出该形变变化主要由地裂和断裂活动共同引起;不考虑地震引起的异常时段,分析1986~1994以及1999~2005形变年变化量,可看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利用1986~1994形变速率进行断层蠕滑段或地裂速率及深度反演.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基准点N1比较稳定,3号点附近的地裂较浅,底部几十米,以垂直下滑为主,兼有张裂活动;5、6号点之间的断层活动深度在1 km左右.该断层上盘仍在下降.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5,(6)
现代家庭中使用电器的数量日渐增多。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在建筑时安装的线路外,往往在室内装修时再附加一些电线,如果安装妥这就容易发生火灾。电器线路故障引起火灾有几种情况:一是线路绝缘不良,导线发生短路,短路点产生电火花和电弧,引起燃烧;二是超负荷,导线中通过的电流大于安全电流值,使导线升温,当超过可燃物的燃点时,就可能引发火灾;三是由于线路连接接触不良,导致发生升温和打火现象而引起火灾。用电不小心,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9.
我国台风灾害成因分析及灾情预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1980-2004年的台风基本资料,对我国台风(包括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大风和降水以及登陆台风的强度和登陆点位置等都是我国台风致灾的重要因素.综合表征台风灾情的ATDI指数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台风大风、降水、登陆台风强度及移速关系密切,而房屋倒损则主要与台风引起的大风有关,农田受淹则主要取决于台风降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表征台风灾情的ATDI指数以及因台风而倒损的房屋数、受淹的农田面积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的预估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和对2005年6个台风的独立样本回报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估能力,对台风灾害各等级的拟合和预估误差不大于1个等级的样本约占总样本数的83%~96%(完全准确的样本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不宜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汾渭地堑多处出现了地裂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就韩城市区两条地裂缝的展布、特征及其成因作一简要论述。 1.地裂缝的位置与特征韩城位于汾渭地堑汾河段西沿,韩城大断裂自西南而北东纵穿全市,地裂缝位于韩城大断裂之下降盘。两条均发育于上更新世(Q_3)黄土层及地表耕作层之中,在地表展布方向各异(图),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谢云 《防灾博览》2007,(3):30-30
吃素促长寿 人类所需蛋白质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蛋白质,包括必需的氨基酸在内的所有氨基酸,奶类、肉、禽、蛋和鱼虾的蛋白质属此类;另一类是不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且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植物蛋白即属此类.所以吃素不但不能长寿,还会造成营养缺乏,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浮肿等疾病.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榆林地区三次矿震灾害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4年10月14日、11月21日和11月29日,陕西省地震台网记录到在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神木县和府谷县相继发生了ML4.2、ML3.2和ML3.4级地震.经陕西省地震局榆林地震考察组落实,三次地震都是典型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矿震事件.2004年10月14日的ML4.2级矿震也是我国目前记录到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最大矿震.  相似文献   

14.
如何杜绝人防工程大体积砼的裂缝,一块心病,根据笔者多年人防工程监理的实践,对人防工程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可能原因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等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收缩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14,(7)
正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因为病人敏感性过高,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对某种特殊的过敏原过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这种病人有遗传倾向。IgE敏感可导致以下几种典型的过敏性疾病:哮喘、鼻炎、过敏性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花粉、尘螨、真菌和宠物等致敏因素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相似文献   

16.
综合归纳了当前各种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介绍了国际上碳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碳处理技术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应引起我国政府和科学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蝗虫发生的气象环境成因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概述了我国蝗虫灾害气象环境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气象环境条件对蝗虫发生、分布和群落组成等的影响,以及蝗虫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和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蝗虫的发生时期和世代及蝗卵能否顺利孵化主要是由气象环境决定的;气象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异及随年度、季节的演替可能引起蝗虫发生程度的区域分布差异以及群落组成成分在年度、季节间的波动;温度和降水是影响蝗虫发生消长的主要气象要素,气候异常可导致蝗虫大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约44亿,年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然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是地震灾害频发区域,地震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的连锁反应,因此,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工作,尤其是加强防震减灾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0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8.0级地震,这三次地震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震后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形式组织中国公民撤离。这三次震后撤侨事件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引起热议,当整个社会、网络、世界都在感叹"中国速度"、"中国崛起"、"大国责任"等观点时,引发我们关注的是:当国外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祖国首要关心的是震区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此引发了一个思考:当下全国都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如果此时在"一带一路"沿线某个国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的国家将首先关注着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9.
2004.7.20云南盈江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成因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位于横断山区西南部.2004年7月18日~19日,该县北部的的支那、盏西、芒璋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引起7.20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造成59人死亡失踪和15 857万元财产损失.60年一遇、19小时186.2mm的特大暴雨,是该次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对灾害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拟采取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不仅对地面设施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也会使地下环境发生变化,给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刻和巨大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然后根据运用的理论将目前由于地下流体资源开发引起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归纳为5种:数理统计法、早期的数值计算法、准三维计算法、基于真三维水流模型的计算法及三维完全耦合模型,并将之分类总结,概括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当前运用最多的准三维预测方法,以及1种基于真三维水流模型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曾经成功地分析了日本房总半岛由于地下水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