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选华  洪享 《灾害学》2015,(2):32-40
以受灾后的农村为背景,并考虑个人灾害心理资源,以322名洪涝灾区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农民灾后心理健康在个人和集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集体社会资本对个人心理资源和灾后心理健康关联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年龄在44~56周岁、收入在1 001~3 000元的灾区农民,在应对灾害方面付出的努力较多,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农民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体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和互动对农民创后压力有显著影响;集体信任水平会削弱灾害应对努力和创后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集体互动水平会削弱灾害支持和创后压力之间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灾害应对能力现有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认知-响应-备灾"的KRP模型,采用熵值法评估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采用二分法,将受访者分为高、低水平灾害应对能力组,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合居民个体特征探讨灾害应对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区域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低水平,日常备灾能力是影响居民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2)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呈现个体差异性,学历、年龄等因素对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其它个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小;(3)高、低水平组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特征,其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常备灾能力,其中住宅防灾和应急物资准备情况为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宏观防灾规划管理和居民灾害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有助于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及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面对 2 1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 ,地震事业如何随之变革 ,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本文对之进行了思考。列举了目前制约地震工作发展的诸项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深化改革方面 ,提出了稳定一支精干的日常地震工作队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地震科研精干队伍、强化一支具有竞争实力的市场开发队伍、优化一支复合型管理干部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5月12日,是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当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解放军、武警、消防、医护、专业救援队等各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开展各种营救工作。而从事救援工作的这些人员,每天面对灾难场面和危险的境地,许多人都会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压力或心理创伤,如何积极适时地为灾后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国内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建设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预警应急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测网络,搞好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三是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防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四是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杨宏飞  赵贞卿 《灾害学》2012,27(3):126-131
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分为一般应对能力和特殊应对能力,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量表,在社会居民中验证其适用性,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适用性。对浙江省11个地区的居民抽样调查表明,积极行为能力强于情绪管理能力,传染疾病和火灾应对能力比较强,食物中毒应对能力比较弱;城市居民强于农村居民,男性比女性强;社会居民强于大学生,50岁以下的比较强;机关干部最强,农民最弱;受训者强于未受训者,受训者太少。突发事件应对训练竭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蒋漳河  陈国华 《灾害学》2007,22(2):62-66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人们应对技术灾害能力的有限,均增加了城市技术灾害的风险。针对频发的城市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等技术灾害,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类城市技术灾害的特征、危害、应急管理现状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理论研究方法和应急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法规、理论、技术等方面对政府、企业和个人提出了改革方案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日趋复杂的地震形势下,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民族风俗的差异,如何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民危机意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共同应对地震灾害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将带领大家走进青海省海北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用我们的视野帮你解读那里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特色做法及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水利工程群是由区域上蓄、引、提、调工程及闸坝工程组成的复杂供水系统,是应对区域干旱的关键支撑。针对当前抗旱能力评价概念表达不统一、定量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对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进行界定;从干旱本质和干旱灾害形成的机理出发,定义了干旱应对能力水平指数(HEGdca),并提出基于HEGdca的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定量评价方法。以2010年为评价水平年,评价了漳卫河流域给定水利工程条件应对不同程度气象干旱事件的能力。结果表明:以流域多年平均缺水率为衡量标准,漳卫河流域当前(2010年)的水利工程条件整体可以有效应对不超过30年一遇的干旱。评价结果与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符,可为流域抗旱规划和干旱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江波  胡勤才  苟爱萍 《灾害学》2023,(1):32-36+56
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运行的根本,对城市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灾害事件频发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年来,因极端天气造成的城市灾害愈发频繁,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压力,必须量化城市应对灾害的恢复力。韧性是一个包含准备、响应以及恢复的过程,该文以恢复力矩阵框架为基础,结合PSR模型构建用于评估基础设施恢复力的方法。该方法总结了多阶段恢复过程的状态和优先事项,可以用于特定的场景选择适合的指标,将其应用于“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基于灾后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灾情数据,选择了与当地相关的恢复评估指标,以探究本次灾害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恢复力,这有助于对当地灾害恢复以及备灾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6月5日,成都公交车火灾惨案,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火灾突发事件,了解逃生和烧伤早期自救知识尤为重要。可提高逃生自救互救能力,把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何火海逃生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要沉着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和逃生知识,在困境中拯救自己。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从水利工程的布局、规模和运行管理两个层面构建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两种确定权重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水利工程群应对干旱能力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在漳卫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流域整体应对干旱能力水平较弱,未来需要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体系的科学调度管理,并充分利用流域外调水提高干旱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6片足尺290mm厚全灌芯配筋砌块砌体短肢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结果的分析,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此种墙体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的抗剪特性,研究了轴向压力对配筋砌块砌体短肢剪力墙抗剪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高宽比的墙体中,轴向压力均对墙体的抗剪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着轴向压力增大,墙体抗剪能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压比n从0.1增长到0.4时,墙体抗剪能力逐渐增大,而n从0.4增长到0.6时,墙体抗剪能力却逐渐减小);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大,墙体延性在逐渐减小。提出当轴压比等于0.3时,墙体抗剪能力和延性均较好,建议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此值。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和各种自然灾害顽强地做斗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各国政府对于如何应对灾害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同时,从一个国家应对灾害的态度和能力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2,(1):2
2012年1月6日,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要站在推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全面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下,当前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而管网体系由于老化、铺设困难等原因难以独立应对雨涝压力,频发的内涝灾害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出了重大考验,综合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内涝韧性迫在眉睫。以瑞金市廖屋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综合分析传统理水体系作用、旅游活动影响等历史文化街区特质与内涝灾害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城市韧健度概念模型解析历史文化街区内涝风险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扰动、本体脆性和适应韧力三方面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内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廖屋坪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涝韧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街区中内涝韧健度低点出现在难以深入的历史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密集区。此处私搭乱建现象突出,在建成环境脆弱性突出的同时缺乏灾害应对能力,是主要的韧性薄弱点。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空间优化策略与规划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防灾博览》2013,(1):6
2013年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回良玉参加并主持了全国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他强调,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强化震灾防御基础,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全面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有效减  相似文献   

19.
近日,山东省枣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在明确防震减灾工作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实现2020年前基本具备综合防御和应对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防震减灾目标的具体措施。通知强调,各级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地震台站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20.
防震减灾是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地破坏性地震多发,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等地接连发生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经验必须借鉴。因此,教育和地震部门要齐心协力,推动广大中小学校进一步增强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